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1日讯(记者 曾宇姗/文 常海军/图)在垃圾分类的源头上下功夫,不同垃圾精细化分类;将厨余垃圾做成酵素和有机肥,回馈给居民;在小区内建设“一米菜园”,让有机肥派上用场,果蔬成熟后还能作为奖励品分给居民。
近几年来,厦门市湖里区长乐社区不断探索创新,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法中脱颖而出,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从最初的22%和30%,提高到现在的接近“双百”,并造就了厦门市首个“零厨余”小区的纪录。
张小燕(左)、王丽敏(中)、李丽红(右)搭档多年,负责长乐社区垃圾分类专项工作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长乐社区垃圾分类专职员王丽敏功不可没。从开拓垃圾分类新模式到常态化落实垃圾分类管理,她和她的团队从未懈怠,始终坚持高标准推进这项工作。
推行“零厨余”亲手制作酵素和有机肥回馈居民
长乐社区实行垃圾分类的行动,从2017年开始。那时,王丽敏刚刚被聘任为长乐社区垃圾分类专职员。
“最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撤点时困难重重,17个楼梯共34个垃圾桶,归并为一个垃圾投放点,居民必须下楼丢垃圾,抱怨声不断,配合度也很低。”王丽敏回忆,最初的一两个月,她天天扫楼、入户,发放宣传单,手把手教居民分类。每天早上8点-9点,垃圾收运车开进小区转运,她就骑着电动车跟在后面,劝导居民们分类投放。
王丽敏(左一)每天坚持到垃圾分类点巡逻,督促、教导居民做好分类
由于长乐社区规模小、设施老旧,厨余垃圾异味重、难处理成了最令她们头疼的事,王丽敏便开始四处学习取经。受“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好资源”这句话的启发,她带领团队在长乐二期小区率先开始尝试垃圾减量,将厨余垃圾做成酵素和有机肥,拉开了“零厨余”的大幕。王丽敏介绍,实现“零厨余”的前提就是将厨余垃圾精细分类,分为餐前果皮和餐后厨余,再由她亲手制作,将前者变成酵素,送给居民当洗涤剂、洗洁精;将后者沥干油水交给专业机构处理成有机肥,分发给居民种花、种菜。
“大约半年时间,‘零厨余’行动就取得了明显成效。当社区工作人员把配置好的酵素桶和专门收集餐后饭菜的肥料桶放在垃圾投放点旁边,居民们下楼散步就会顺手将分类好的垃圾分别投放。意想不到的是,连周边小区也有居民特意到这个点位投放垃圾。”不止于此,王丽敏提议顺势在小区里开辟“一米菜园”,居民们可以自行种植果蔬,利用厨余垃圾制成的有机肥进行栽培,待果蔬成熟后作为奖品分发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住户,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发动志愿者常态化落实垃圾分类工作
近几年来,和王丽敏搭档负责长乐社区垃圾分类专项工作的还有李丽红和张小燕。为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她们发动环保志愿队一同加入,通过入户宣导,建立小区住户档案、垃圾分类交流微信群等方式,活用宣传激励机制,让长乐社区内的六个小区都形成垃圾分类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今年8月份,王丽敏携团队在长乐社区永乐阁又做出了全新尝试——推行智能化垃圾分类箱。小区里的每个家庭都拥有专属的垃圾分类“碳环保账户”,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即可获得“碳积分”奖励,用以兑换奖品。这些奖品除了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还有联合周边商家提供的“碳积分折扣券”,对居民来说既方便又实用。定期举办的线下兑换活动,还会设置“垃圾模拟分类”小游戏,增长小朋友们的垃圾分类知识,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王丽敏告诉导报记者,尽管垃圾分类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在长乐社区也已形成风尚,作为垃圾分类专职员的她依旧不敢松懈。持续学习垃圾分类新标准、定期入户宣传督促、凡事亲力亲为,她把垃圾分类当作一项长久事业,将以身作则坚持到底。
来源:海峡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