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林外史》中,有这么一篇文章,足以与范进中举篇媲美,那就是第二回关于周进,周学道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儒林外史周进主要事件及特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周进主要事件及特点(儒林外史中的周进)

儒林外史周进主要事件及特点

在《儒林外史》中,有这么一篇文章,足以与范进中举篇媲美,那就是第二回关于周进,周学道的。

周进前半生沉沦落魄,受尽冷眼,勉强依靠做馆教书混口饭吃,以至于没有像范进如此落魄。后来,年过半百的周进,在到省城后,机缘下遇到了一个机会,一举成名,中举、进士、学道,最后做到了司业,完全是个人生逆袭的老故事。

吴敬梓先生在塑造周进之时,写周进的人生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是为了揭露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毒害和世态炎凉。自然而然,周进也被贴上了一个时代的标签,“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迂腐不堪、性格古怪的老头”……

但是,假如跳出这个思维的束缚,稍微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标签,换个角度再读《儒林外史》、再看周进,也就有了不同的见解,也别有一番风味。周进可以说是完美地诠释了“老实人也有春天,知识改变命运”,他也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

周进是个“老实人”,坚持就是胜利,知识改变命运

在《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周进的首次出场是在薛家集为他准备的酒桌活动上,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皮面,花白胡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周进的家境不是很好,不然如此的场合,作为读书人怎么穿破旧的衣服来参加?而且,周进的年纪很大了,“花白胡子”,书中记载是六十多岁,却从未考取过秀才。

而这个“未考取秀才”一点,是周进的心病,也是别人嘲笑、戏弄他的借口。在酒桌上,一起吃酒的还有个秀才梅玖,而这个自命不凡的秀才,多次嘲笑周进,更是说周进是个小友,非老友,因为只有考中秀才的才叫老友。

面对如此的嘲笑,原文中是这样描写周进的,“周进因他说这样话,倒不同他让了,竟撍着他作了揖,众人都作过揖坐下”。可见,面对嘲笑,周进心中有怒火,但还是忍了下来,不再与梅玖计较。可是,再古时,尊严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何其重要,有人更是因此而丧命。可周进却毫不反抗,任人嘲笑。因为周进生活窘迫,刚刚才被顾老相公“炒了鱿鱼”,吃饭都成了一个问题,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周进是不得不向生活低头,那时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周进作为这次酒桌的主角,梅玖刁难一次就够了,可是不久又嘲笑起周进来了。周进因吃斋,所以酒饭未曾动一筷子,也向众人解释其中缘由。可是,梅玖就是抓着这点不放,在明知周进是顾老相公家中先生的情况下,用一首诗来嘲讽,“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面对如此嘲讽,周进也只是红了红脸,未与梅玖闹翻,更没有大打出手,可见周进是个隐忍之人。从这两点来看,周进以现在的话来说,算是个“老实人”,为人教书,连经书纸笔都自备。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周进胸有才学,连自己的学生都中秀才,六十多岁的自己坚持那么久却没有中过学,心中愤懑可想而知,也难怪后边在省城看到“两块号板”,会直接撞上去。就这简简单单的两块号板,却是周进一生所求。

假如,周进在撞了号板后,继续过上以往的生活,再过几年才中秀才,或许他就是下一个范进了,是发疯而不是大哭。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周进在这时遇到几位好心,共同支助他以“监生”的名义参加考试。

人逢喜事精神爽,周进超水平的发挥,让他中了老爷,后来是进士、学道、司业,可谓是春风得意,人生一帆风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从这里也可见,周进坚持了几十年科举考试并没有白费,反而因为坚持,在得到机会之时,才能把握住。而且,在周进当了官后,常常提拔后生,范进可以说就是他一手提拔的,可见周进的内心你并不坏,反而很有人情味,老实而有人情味。

从“一碟老菜叶”到衣食无忧,住京城

在周进未高中之时,薛家集虽然聘请他为教书先生,但是待遇并不好,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每日二分钱银子在和尚家代饭”,吃得只是“一碗米饭,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而在一旁用餐的王举人却是“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见周进生活的窘迫,每日为几碗米饭奔波。

在周进高中后,《儒林外史》中虽然没有着重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范进中举后生活的变化可以看出,周进的生活也应该如此,坐拥有房子、有丫鬟、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人脉网。

而在《儒林外史》的第三回、第七回又提到了周进,周进此时住在京城里,在京城里当官。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周进的人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俨然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假如没有科举考试,此时的周进还是跟着他妹夫做生意,当一个算账先生罢了。

从所有人都瞧不起、百般挖苦到人人攀关系,一口一个周学道

在周进还没有成功之时,是受尽人世间的冷眼,梅玖的挖苦就不必说,王举人更是目中无人,吃独食,不问周进一声。要知道王举人是在周进学馆避雨,按理来说周进是主人,王举人是客人,怎么也得问一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所有人都瞧不起周进,就算他有才华,却没有一官半职,终究融不进士人圈子。

在王举人传出“荀进士”这个笑话后,周进并没有任何的过错,却被误会是他故意传的,申祥甫更是造谣说是周进为了讨好荀家人,为了多拿几两银子。

可是,当周进高中后,申祥甫似乎全然不记得之前对周进的挖苦,在薛家集集敛了些许银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的,就去县城里拜见周进,向周进贺喜。而妹夫更是为周进准备好上京会试的盘费、衣服等等。

而在第七回,严贡生因为立嗣兴诉,在府、县都告输了,只好去京城里告状。可是,京城里又没熟人,只好冒认周进的亲戚,写了个“眷姻晚生”的帖子,想靠关系到部里告状。而当初百般挖苦周进的梅玖,在考试时因文采不学无术遭到范进的责骂,更是要被杖罚。情急之下,梅玖却搬出了业师是周进,自己是周进的徒弟。

这里就可以证明了,周进的人生因为科举制度而发生了巨变。

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员

在原著的第三回中,周进“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而第七回中,又提到了“国子监司业”一职,在京城居住。

在明朝,司业的官职多高?司业就是国子监里的一种官衔,从四品下,平时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而国子监是明朝的最高学府。从一个“失了馆”,没有生活保障的六十多岁老头,摇身一变,成为了最高学府的掌权者,可谓是风光。

最重要的是,周进曾经拼了命想融入的士人圈子,现在终于进去了,还是里面的佼佼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如果没有科举制度,这时周进的路又在何方?

最后的话

回顾周进的一生,前半生沉沦落魄、受尽冷眼,后半生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从中举到进士,再到学道,最后是司业,从四品大员。而这一变化,全是因为科举制度。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这时的周进应该还在替他妹夫是算账,又或者在其他哪个不知名的学馆继续教书,受他人的冷眼。


【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