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环境下易得风湿病(风湿病为什么叫)(1)

风湿病为什么叫“风湿”?

风湿病是一个舶来词,是英语医学术语rheumatism的翻译,也或者叫风湿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

风湿病是“一种”什么病呢?

实际上,风湿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医学上的一个大箩筐,包括涉及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的100多种疾病,大部分也会累及像心脏、皮肤、肾脏和肺等组织器官,总体上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中,绝大部分风湿病都涉及或伴有各种关节炎,因此,风湿病又往往可以与关节炎(Arthritis)互相指代。

rheumatism为什么会翻译成“风湿病”呢?

这应该是早期医学翻译家的锅,就如同当初把与“心”无关的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学”,把cholera翻译成“霍乱”一样,是一种将错就错的语言借用。

我们知道,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相互解释和表述,而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这样,基于一种文化的语言表述,在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语言中经常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尤其是当西方近现代科学、医学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新的词汇后,这种现象更严重。

翻译家遇到这类翻译难题,一种解决方案是直接音译,然后加以解释,成为一种完全的舶来新词;另一种方案是,在本国语言中找一个含义上接近的词汇来翻译。

日本在翻译欧洲的东西时常采用前一种方案;而我国早期的翻译家们则采用后一种方案,这就造成了像风湿病,心理学,霍乱等将就目标语言,造成翻译上实际上的“词不达意”。

rheumatism在西方的来源

rheumatism的词根是Rheuma或humors,是古代印度医学三体液学说,或古希腊医学四体液说中体液的一种——黏液。

按照体液学说,人体内的几种体液维持平衡,人就能保持健康;如果体液不平衡,就会导致疾病。

rheumatism就是体内Rheuma过剩造成的疾病。

因此,在西方,Rheuma本身跟“风和湿”并没有直接关系。

而我国的教科书却对此进行了歪解。

比如,《实用内科学》就说:

“风湿(rheuma)一词源于公元前4世纪。我国《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也把风寒湿三气杂合称为痹。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国内有的文献还进一步解释说: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有关人体解剖一文中认为:人体的体液由于湿冷而下注于四肢、内脏引起疾病,即为风湿。”

但是,我们从国外有关风湿病学史文献却找不到这种叙述。

“风湿”与中医“痹症”

至于翻译家为何会创出“风湿病”这个词,《实用内科学》给出的解释还是合理的。

因为,如上所述,风湿病基本都涉及骨关节和肌肉问题,与中医中的某些“痹症”相吻合,而有些痹症的病因被认为是“风和湿”作为外邪入内所致。

比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五藏生成篇第十》又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痹论篇第四十三》更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痹症”呢?

因为“痹”已经被瘫痪——神经麻痹抢先占领了。

当然,这种翻译也非常符合我们民间“智慧”,按照我们逻辑,“老寒腿自然就应该是受风寒造成的”,“风湿性关节炎(医学上根本没有这种疾病)每逢阴天或者受寒格外疼痛”也就是天经地义的。

得了风湿病如何治疗?

如上所述,风湿病是一个大箩筐,里面装着至少100多种疾病,每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不尽相同,自然没有一种“大一统”的靠谱疗法。

因此,怀疑自己得了“风湿病”需要接受医生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风湿病”大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因此,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