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1)

大才子徐志摩

最近网上观看了20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感慨颇多。这部剧早在2000年春天便在全国热播,因忙于工作和写作,直到20年后的今天,随着对徐志摩一生研究的深入,我才仔细看了一遍。徐志摩、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的故事感动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剧中的许多情节被许多传记、回忆文章和当事人的遗作证实,该剧对研究徐志摩等知名度很高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大有益处。

90年代后期,中外作家们突然对尘封多年的中国古代帝王宰相和近当代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影视、传记文学的形式被隆重推出,引起世人的瞩目和极大兴趣。随之,一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人重获新生般出现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舞台上。名人的生活轨迹,既是他个人一生的记录,也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他们身上许多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

国内外的作家、学者专注地研究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凌淑华、张爱玲、萧红、冰心、丁玲、石评梅、王映霞,可谓当今影像、图书市场一大看点。徐志摩和林徽因最火,这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宣传有直接关系。之前,文化界对徐林等人的记载很少。80年代,我看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上中下三册,对中国历代作家及其作品作了评价,似乎代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但时代的印痕很清晰,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作为大学里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这部百万字的论著,在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可不一般。或许是人们的思想,特别是知识界、文化界一些人的思想被十年“文革”禁锢的太久,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未能跳出划定的框框,用老眼光、有色眼镜看人、评判作品,有明显的局限性。书中也提到了徐志摩并点评了他的作品,只有短短二三百字,多是对他作品的批评,持否定态度。他未能入围现代文学名家、大家。在选评的女作家作品里,冰心的《小桔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赫然在列,对她们的作品和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像凌淑华、林徽因、王映霞、赵清阁等不少有成就的女作家却只字未提。遭遇了与徐志摩一样的不公正待遇。

徐志摩从1931年遇难以来,在已故的名人里争议最大。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文艺界受海外及世界文学界的影响,作家、文艺评论家们突然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弯,似乎是一夜间推翻了长达半个世纪对徐志摩作品的评价,曾经持续多年的批评和否定之声不见了,他被冠以“现代文学名家”,其作品被称为“现代文学名著”。他以正面的、艺术的、历史名人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上。这也许是经历许多事之后,作家和评论家们回归理性、正常化、不再用现实的标准去评判二三十年代徐志摩和他的作品。徐志摩如果地下有知,肯定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徐志摩离开我们83年了,他提笔写作的时候,正是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年封建王朝统治、废除1300年科举制百废待兴的岁月,中华民族依然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化为泡影,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对个人前途焦虑之下,许多文人颓废、消沉、迷茫、精神空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对国家的前途失去信心,迷失方向,像徐志摩这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能够用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奋笔疾书,写出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旧中国见风使舵、卖国求荣、投敌叛变、充当走狗的政客、文人有多少啊!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避开社会这片土壤去写作,那是不现实的。作家抒发个人的感情、表明对社会、人生的态度,是很自然的事,写什么不写什么是作家自己的事,只要被大多数读者认同,便无可非议。当然违背良心写作的作家大有人在,民国时期大约3亿多人口,形形色色的人、各色各样的事都有,不足为怪。

徐志摩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对多灾多难的国家有很深的感情,从他的作品里便可看得出来。

徐志摩在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翻译等领域的成就和地位毋庸质疑。尤其是他的诗歌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独树一帜,中国的文学经历了新旧交替、变革,经过新文化运动的陶冶和洗礼,他的作品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拥有一片明媚的天空。他在世只有短短35年,他的小说、诗歌、散文,大学时代便散见于国内多家有影响的报刊上,展露了他超人的才华。而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期间和归国后的几年里,以他短暂的生命来区分,是他文学创作的高产期,在他的200余首诗歌中,后期的作品占很大比例,语言流畅、布局典雅、精致,达到音乐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他的著作流传盛广,一度成为海内外畅销书。他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杂志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是诗歌的代表作。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

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2)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

有人说,这首诗,真挚的感情,淡淡的哀愁,丝丝的惆怅,魂牵梦绕的离别情绪,通过凝练的语言和严谨的格律,给读者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堪称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徐志摩的诗,语言平白隽永,风格清丽俊逸,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赏心悦目,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悦目,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有学者评价徐志摩:谈吐是诗,走路是诗,爱情是诗,文章是诗,乘飞机是诗,他的一生都是诗。

徐志摩的散文,感情真挚、语言华丽、想象丰富、托物言志、即景生情,如《泰山日出》《北戴河海边幻想》《我所知道的康桥》等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精品之作。

就徐志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而论,他的诗歌影响最大,不到20岁便是著名诗人,被北大、清华等国内许多高校学生和文学青年追捧,有广泛的读者群。直到今天,他的作品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随着中国人怀旧、怀古的持续升温,“徐志摩热”还会延续下去,一批又一批徐志摩研究成果必将问世,不断有新发现伴随着新观点奉献给读者和徐志摩迷们。他现存于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茉莉花,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如果徐志摩再活35年,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会更大。而他在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后来在北京大学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在教育领域也会有很高的造诣,一定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位写作和教育的双料明星。但人生没有假设,所有的虚构在现实中都是转眼即逝的幻觉。

在人才荟萃的京城, 在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徐志摩影响力非常大。他有远大志向,从没自负过,对生活充满信心。尽管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谈何容易!但才华超群者靠个人努力依然能够实现梦想、走向成功,为拯救苦难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享誉中外的梁启超、刘海粟、徐志摩、胡适、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鲁迅、郭沫若、徐悲鸿如此,郁达夫、闻一多、茅盾、沈从文、凌淑华、巴金等著名文学家亦如此。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徐志摩,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落叶》《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和《徐志摩全集》。译著《死城》《涡堤孩》等。他与陆小曼合著剧本《卞昆冈》等。徐志摩,浙江省海宁县硖石人,1897年出生于闻名江南的一个富商家庭。徐志摩的祖父经商多年,积累了丰厚的资本。父亲徐申如头脑灵活,聪明过人,传承了祖父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并发扬广大,在上海、杭州、海宁一带开办工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富甲一方。在上海、北京、浙江都有房产。徐志摩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读私塾,学文化,接受新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天资聪颖,比同龄人早熟,有个性,在谈论一些问题时,总会语出惊人,有独到的见解。老师暗自惊讶说:徐志摩日后必成大器。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一中学习,他门门功课优秀,而且有较强的组织才能,他组织了多次文体活动,是学生中的领袖。1915年,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和天津北洋大学,爱好文学,擅长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写作,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开始文学创作,他在《申报》《诗刊》《文汇报》《晨报》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作品,在学校名气很大,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他是众多青年和学生的偶像。他的英语和德语功底很扎实,与汉语不相上下,能用流利的英、德语与外国人对话交流、阅读外文书刊、翻译作品。

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3)

绝代佳人林徽因

他在杭州一中读书期间,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张幼仪四哥张嘉璈,在杭州一中巡视时发现才华横溢的徐志摩。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正是妹妹幼仪寻找的终身伴侣吗?张家在江南有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张幼仪的祖父是晚清知县,父亲张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大哥是上海棉花油厂老板,二哥张君劢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中国现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早期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创立了中国民主社会党,并任主席,与黄炎培等人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后去美国,无固定职业,拒绝接受蒋介石的救济,国人赞他有民族气节。四哥张嘉璈早年日本留学,是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铁路专家,曾担任中国银行副总裁、中央银行总裁、铁道部长、交通部长等要职,毕生致力于国家建设。他做官两袖清风,是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官员之一。张家12个孩子,8男4女,张幼仪(张嘉玢)在姐妹中排行老二,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3年。她与徐志摩离婚后,在德国留学,主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在东吴大学当德语教师,将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引进中国。之后在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任副总裁,善于理财的本领得到了发挥。随后在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上海开办的云裳服装公司任总经理。据说当时“云裳牌”风靡上海滩,一度成为上海青年的时尚服装。实践证明她是个女强人,自强、自信、不屈服于命运。她是著名的女企业家、学者。其妹张嘉蕊在四姐妹中最小,是服装设计师,著名社会活动家。张家12个孩子都有出息,过半人在事业上均有很大建树,在上海滩与江浙一带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徐家与张家除政治上有差距外,经济上旗鼓相当,联姻是再好不过的事。徐申如给儿子志摩定下了这门亲事。

张幼仪15岁那年辍学嫁给徐志摩,做了少奶奶。他不爱张幼仪,没正眼看过妻子一眼。但那是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作主,父母给儿子相中的媳妇,儿子是没权利选择的。他勉强接受了这门婚事。

徐志摩尊从父母的旨意,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烦恼,他想象中的妻子是一位仙女一样的大美人,活泼烂漫,特别有才,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投。一生追求完美的徐志摩,在爱情与婚姻上是绝对不能有瑕疵的。张幼仪长相不是特别漂亮,这与徐的择偶标准是有一定距离的。张幼仪尽职尽责地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孝敬公婆,想方设法讨丈夫欢喜。徐志摩与妻子由于没有婚前的“预热”,缺乏感情基础,两人在家庭的地位此起彼伏不平等,张幼仪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不好让丈夫不高兴。这也是他嫁给著名诗人的悲哀,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有缺陷的开幕导致以悲剧收场。张幼仪是爱丈夫的,她非常欣赏徐志摩,她发誓要爱他一辈子。第二年,张幼仪给徐家生下一个胖小子,取名叫徐积铠(阿欢)。

婚后不久,徐志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大。他对自己的人生早有设计,上北大并不是他求学的终端。在公派留学和半公费、自费留学小有气候的民国时期,徐志摩将目光投向国外,要在更广阔的世界积淀知识,为事业的成功铺路。1918年,他北大肄业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并获学士学位,放弃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赴德国求学。

徐志摩的婚姻暂时还没出现危机,但能不能维持下去谁也不好预料。

数月后张幼仪在二哥的安排下带着儿子到德国与他团聚。徐志摩未完成大学课程便只身离开德国,去英国追寻他崇拜的著名哲学家罗素。不巧的是,罗素到中国讲学,苦等无望,便入英国剑桥大学就读政治经济专业徐将张幼仪接到英国剑桥大学旁边的沙士顿住下来。

徐志摩高挑的个子,戴一副近视眼镜,长袍加身,风度翩翩。他是大才子,朋友多,人诚实善良,文如其人,在北平文化圈子里有非常好的口碑。他与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许多领域颇有建树、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胡适,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著名政治学家和杰出的爱国人士张奚若、著名学者和外交家张歆海、哲学家金岳霖、著名作家梁实秋等许多国内政界、文化界名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有独立的个性,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志摩在英国邂逅林长民和林徽因,他与林徽因的一段恋情,使他与妻子张幼仪的感情急转直下。演绎这段故事的徐张林早已作古,后人为他们的情事喋喋不休,众说风云。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让许多人感动的睡觉合不上眼。八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涉及林徽因与徐志摩爱情故事的内容并不多。不过文学顾问是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梁从诫在世时不满对林徐爱情故事的言论,撰写长文予以澄清。儿子站出来为母亲说话可以理解。但从林徽因写给友人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的书信和陆小曼、美国女历史学家和作家费慰梅、作家兼编辑家赵家壁的著作中,以及林徽因的文章中都可得出林徐确实恋爱过的结论。《一代才女林徽因》《林徽因传》《骄傲的女神——林徽因》《徐志摩传》《旷世佳人陆小曼》等许多传记里都能证实林徐的恋情。历史可以演绎,但事实不可更改。林徽因在东北大学肺病发作,徐志摩前去看望并劝其及早治疗,林在香山养病,徐陪护数日。许多事实证明,他们的恋情是存在的,尊重历史,是对历史的负责。

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而且随着徐对林感情的深入和林表明的态度,徐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的婚姻受到冲击。林随口的一句承诺促使徐不假思索地、狠心地、不顾张幼仪已有两个月身孕,不管她今后怎么生活,在老朋友金岳霖等见证下,在德国柏林与妻子离婚。当徐与林音讯全无10个月后归国见到林徽因,林早已答应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徐对这一变故非常失落和痛苦,但只得面对现实。爱情是两情相悦,心与心的碰撞交汇才能结出香甜的果实。男女恋爱哪有100%的成功?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和1929年泰翁专程到中国看望徐志摩,徐志摩陪伴左右,与泰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徐志摩无情地对待张幼仪,遭到父亲徐申如的严厉批评。徐志摩是有点过分,但他们的婚姻根基不牢,遇到风吹草动解体是必然。况且两个人的追求不同,一个对生活过于理想化,一个只希望相夫教子好好过日子,这也许是徐张婚姻短命的根源。不出现林徽因,以徐的性格,他与张的婚姻也很难维持下去。

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4)

多才多艺的张幼仪

张幼仪带着大儿子在举目无亲的柏林度日,又坚持生下二儿子彼得,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离婚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好在公公认她为义女,做徐家的女儿,仍在徐家,生活不用担忧。但二儿子的不幸离世,对她无疑是雪上加霜,她要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负。爱得越深,伤得越重。在封建社会,离婚可能让一个女人痛苦一生。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阻止她再婚,怕人说闲话。舆论是“小李飞刀”,刀刀见血!可是为了坚守节操而苦了自己,这样的代价太大了,这笔账该记到谁头上?徐张不幸的婚姻,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张幼仪是爱徐志摩的,不管徐如何对待她,她都爱他。张幼仪受的伤害和委屈太大了。从1922年离婚到1953年与香港医生苏纪之结婚,张幼仪守寡31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事业与家庭兼顾,将儿子抚养成人,将徐志摩的父母养老送终。她是天底下少有的好儿媳、好女人!她心里一直爱着远离他的徐志摩、一个化作泥土的灵魂。生活的磨难逼迫她必须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她婚姻失败,但事业成功,在奋斗中体现了自身价值。张幼仪晚年在她侄女的一次专访中说过这样的话:“在徐志摩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张幼仪与继任丈夫共同生活了18年。有一年他和苏纪之去德国柏林,到他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地方驻足良久,睹物思人,心潮澎湃,一言难尽。1972年苏纪之病世,孤独寂寞的张幼仪移居美国,1988年在纽约去世。客死他乡的张幼仪享年88岁,她是徐志摩情感生活中寿命最长的女人,笑到最后的是她!

有人这样评价张幼仪,如果张嫁给一个普通男人,也许是个平凡的好妻子、好母亲,婚姻也许会幸福。但她偏偏嫁给了大名鼎鼎的徐志摩,一个不爱她的男人,这就注定她婚姻的不幸,却也使她由此焕发出了人生的全部光彩。如果她不是徐志摩的妻子,她就不会被世人瞩目,是成千上万的女人中很普通的一位,不会留下那么多可以传世的佳话,是徐志摩的光环为她名垂千古搭建了平台。如果林徽因与徐志摩没有那段恋情,林只是个漂亮的建筑学家,没那么高的知名度。如果陆小曼没嫁给徐志摩,不过是北京、上海社交界的名媛,青春期一过,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不过徐志摩乘飞机驾鹤西去的事件震惊全国,余波难消,死得惨烈,加上他脍炙人口的诗,北大教授的行头,历史再翻过几百年、几千年,一代代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人们怀念徐志摩,自然联想到与他有过感情纠葛的几位知识女性。没有徐志摩,便不会牵出那么多是是非非。从近些年国内外“徐林张陆热”不减来推测,林张陆的知名度还会持续攀升,与徐志摩不无关系。

《小脚与西服》一书的作者张邦梅,在写之前,他的爷爷、留美归国的著名戏剧家张嘉铸,听说孙女要采访姐姐张幼仪,写关于姐姐和徐志摩婚史的一本书,叮嘱孙女对徐志摩要笔下留情,不要损害徐志摩的形象。该书出版之际,张嘉铸散手人寰。他弥留之际写下几条遗嘱,其中一条:我死后的告别仪式不播放哀乐,请朗诵徐志摩的几首诗。张嘉铸非常崇拜徐志摩,尽管徐和妹妹离婚了。让人不解的是,就在徐和张幼仪离婚两年后的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结婚时,张嘉铸根本不考虑姐姐的感受,西装革履地去参加婚礼。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有人说,张家不是普通百姓,这样做显示人家的胸怀。再就是徐志摩很有魅力,有一大帮包括张嘉铸在内的铁杆粉丝,张不会因为徐与妹妹离婚而改变对徐的看法和尊重,毕竟张幼仪是徐家的义女,还是徐家的人。尽管张家对徐离婚一事有想法,张幼仪带着孩子没个男人做依靠,日子很难过,可也找不到不去的理由。再说张家的名望远超徐家,张家没人去捧场是失礼的。

我对徐、张、林、陆生命的轨迹研究已有10年之久,综合许多作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幼仪是一位十分善良的女人,没恨过徐志摩,她太爱前夫了,她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渗透到徐志摩的生命里了。正因为爱得深,她还埋怨林徽因既然承诺嫁给徐志摩,为什么另嫁他人?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信仰,今天的人们是很难理解的。

徐志摩的婚姻一波三折。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想得到大美人林徽因,结果一场空。徐志摩是名人,追求他的都是优秀的女人,像凌淑华、王映霞与徐的关系密切,没走到一起的原因是,她们不是他喜欢的女子。他有一种封建社会叛逆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有一个自己特别爱的妻子相伴终身,婚姻似乎才幸福美满。他这样的名人,不愁找不到如意女郎。

二十世纪20年代的知识分子十分活跃,由胡适和徐志摩创建的新月社,每月有一两次聚会,到场的都是北平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丝毫不逊色于林徽因主持的“文化沙龙”,也称“太太的客厅”。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与丈夫王赓(受庆)是新月社的常客,频繁的活动为他们互相了解和增进友谊创造了条件。徐志摩失恋后,他的目光投向北平社交界名媛、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陆小曼是民国最富盛名的四大美女之一,一位天才女子,上过北平由法国人创办的圣心学堂,会英、法两国语言,当过外交部的翻译,出入于上流社会。她是画家,十六七岁上学时创作的一幅油画被一位外国人以200法郎的价格买走,引起社会的关注,她师从国画大师刘海粟、刘半丁、贺天健,学到不少画画知识,后在上海画院任专业画师和上海市参事期间,创作了不少高水平的山水画。她是作家,发表过不少散文,代表作《泰戈尔在我家做客》,翻译过外国作家的剧作。她是一位著名戏剧演员,在上海的几家大剧院多次登台演出,赢得观众的掌声。她与王赓结婚不久,美国著名的好莱坞电影公司风闻名满京城的陆小曼,邀请她赴美拍电影,寄来5000美元片酬,她婉拒了邀请,将预付的片酬如数退回。她的丈夫王赓留学美国西点陆军大学,经过几年打拼,升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家庭条件优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生活。她和丈夫性格不合,没有感情,导致一场婚姻悲剧。那个社会就业难,她如果到美国拍电影,有可能成为国际巨星。那个时代,艺人跨国拍戏会被视为卖国,她是一位爱国女性,不做对不起国家的事。她与徐志摩在一次《春香闹学》古装剧演出中和西单石库胡同新月社聚会相识并擦出火花,此后情书往来不断,男才女貌的两人徜徉在爱河里。在徐眼中,陆是含露的玫瑰,窈窕淑女,情意绵绵。感情丰富的徐志摩为陆小曼写了不少爱情诗,如《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春的投生》等等。陆小曼成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陆小曼欣赏大才子徐志摩,他们有共同语言。徐志摩与王赓是朋友,徐是王家的常客。自从王赓当了警察局长,老实厚道的王赓以事业为重,专注于工作和前途,无暇顾及妻子整日在做什么。徐陪陆外出跳舞、聚会,一起去香山游玩,王没反对过,都是朋友,况且徐刚失恋,他根本没往别的方面想。徐陆的感情越来越深,爱的如痴如醉。相反,王陆的婚姻岌岌可危。陆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跟王赓摊牌,徐也在想办法得以梦想成真。到这份上了,王赓一枪毙了徐志摩易如反掌,但王没有走极端,他是军人,在日本留过学,很有修养,思想境界高。再说,强扭的瓜不甜,他和小曼也是父母作主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喜欢静,一个喜欢动,性格上的差异太大,家庭矛盾越来越大。王赓反复想过,留得住心,留不住人,听天由命吧。

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5)

美女、才女林徽因

徐志摩请好友刘海粟出面解决这个难题。刘先做陆母吴曼华的工作,然后亲赴上海,在有名的素菜馆“功德林”宴请陆小曼母女、徐志摩、王赓、张歆海、唐英、杨杏佛、李祖德等朋友。王赓隐约感觉气氛不对,好像有什么事要发生。他不动声色地与朋友们寒暄。酒桌上刘海粟冲破封建婚姻枷锁的一番高论,是说给王赓听的。王赓心领神会,找了个理由提前退场。为这事思考了很久,权衡利弊,最终同意与陆小曼离婚。几个月后王赓因购买军火款项受骗吃了官司,被当局关押起来,陆父背着陆母请律师到监狱找王赓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得知王赓签了字,徐陆喜不自胜,幸福终于来敲门!发生在两个公众人物身上的故事,在京沪两地是大新闻,这种事在那个社会犹如湖水里投进一块石头,哪能不激起一片浪花?经媒体一传播,在全国都是有看点的大新闻。有赞扬的,有反对的,舆论将徐陆推向风口浪尖。这事如果发生在今天,不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徐志摩的好友、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怀四十岁的志摩》一文中写道:“志摩和小曼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这一种事情,岂不是千古美谈?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管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在北京的交际社会成话柄的时候,自己就佩服志摩的纯真和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

徐父对儿子与幼仪离婚大为恼火,再娶一个社交界的名媛更有辱门风。他心目中的儿媳是女作家凌淑华,凌有才,人漂亮。而历尽艰辛的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再婚已经不可逆转。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似地震,如海啸,势不可挡。

陆母起初不答应,乘人之危,感觉对不起王赓。但女儿是母亲的心头肉,看到小曼愁云满面,无精打采,知道这是心病,只有徐志摩能治女儿的病,不得不答应两人的婚事。不过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由德高望重的梁启超担任证婚人。二是在北海公园图书馆礼堂举行婚礼。这两件事经胡适出面,很快便办妥。

徐申如迫于多方压力,同意儿子与小曼结婚,不过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是婚礼必须由胡适作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是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幸福来得太艰难了!为了与陆小曼双双步入红地毯,徐志摩只得一一照办。

徐申如夫妇没来参加儿子的婚礼,很显然对志摩与小曼的结合不满。

梁启超(任公)的证婚词让在场的宾客惊诧不已,更让徐陆无地自容。梁启超说:徐志摩!陆小曼!你们的生命,从前很经过些波澜,当中你们自己感受不少的痛苦,社会上对于你们还惹下不少的误解,多半是别人给你们的,也有小半是你们自己招的吧……徐志摩,你是一个有相当天才的人,父兄师友对你有无穷的期许,我要问你,两性情爱以外,还有你应该做的事没有?.....从今天起,看你重新把坚强意志竖立起,堂堂正正做个人哩,你知道吗?停顿片刻话锋一转:“陆小曼,你既已和志摩做伴侣,如何积极地鼓舞他,做他应做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有一种极大的责任,至少对于我证婚人梁启超有一种责任。”

梁启超的话虽然难听点,封建思想掺杂其中,与他倡导的反封建礼教截然不同,不赞成两人结合。但应看作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含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在徐陆的婚礼上,心胸豁达的王赓差人给徐陆送来一份礼物以示祝贺。这种不因妻子成为情敌的新娘而嫉恨对方、反以朋友身份捧场助兴的崇高境界,岂是我们这些庸俗之辈具备的品质?尽管这事发生在88年前,历史的车轮碾过无数春夏秋冬,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是不失为做人处世的典范。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林徽因、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没能参加徐陆的婚礼,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表示祝贺,并就公公在婚礼上的坦言表示歉意。林徽因还托人给陆小曼带回一只手提包,算是一份迟到的贺礼。

徐陆能够走到一起,用徐志摩的堂侄徐琰的话说,他俩有共性:爱国思想、文艺天赋、重视精神基础的爱情观。作家柴草说:正因为两人的爱情观基本相似,才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与封建社会、家长制、流言对抗。

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6)

民国时期京城名媛陆小曼

徐陆新婚没几天,遵照徐申如的嘱咐,回到浙江海宁硖石徐的老家度蜜月。他们住进了徐申如新建的一栋两层20多个房间的漂亮楼房里共享天伦之乐。客厅和卧室摆放着雕花的红木家具,从豪华的布置便可看出是富贵人家。在徐老先生缔造的这个“安乐窝”里,夫妻二人恩爱有加、如胶似漆,这舒坦的日子连神仙都羡慕。这是他们共同生活5年里度过的一段最甜蜜幸福的时光。徐志摩的情诗和两人的日记、书信记录了他们的蜜月生活。陆小曼是绝代佳人名不虚传,徐申如对儿媳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可是陆小曼爱睡懒觉、在徐志摩面前小孩子一样撒娇、穿的用的要高档的、讲排场的作派,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徐申如接受不了,背着陆小曼训斥儿子:天底下没女人了,怎么娶了这么个媳妇?徐老先生和老伴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没多久便经上海回北平与义女张幼仪团聚去了。此后,徐申如的心里一直排斥陆小曼,对儿子有很大怨气,在经济上不再接济他们,生气是一方面,另一层意思是,培养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美国人不是这样吗?子女到18岁父母就不再管了,父子进饭店进餐,各付各的饭费。徐申如担心儿子娶了这么个媳妇,今后有苦头吃。

由于江浙起战事,兵荒马乱,新婚两个多月后,徐陆夫妇被迫移居上海。徐志摩在上海、南京两所大学任教授,还发表文章有一笔稿费,收入不菲,但还是入不敷出。陆小曼延续了在北平奢华的生活。她是北平社交界的名人,又是名扬华夏的大诗人徐志摩夫人,在上海名气更大,结交的都是政界、商界、文化界知名人物。她喜欢戏剧,常常包订豪华剧院、夜总会,邀一帮朋友观看,还光顾赌场,进高档饭店请朋友聚餐。她吃穿都很讲究,还有司机、厨师、丫环伺候,一个月的花销五六百银洋,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高达两万多元。与陆小曼同时代的女作家王映霞在《陆小曼——浪漫孤寂人生》一文中说:“陆小曼派头不小,出入有私人轿车……她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几个贴身丫头……陆小曼挥霍无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顾家里需要不需要,不问价格贵不贵。”

因为陆小曼花钱如流水,徐志摩劝过多次都无济于事,免不了为生活琐事闹矛盾。

陆小曼身体欠佳,长期被眩晕和便秘困扰,非常痛苦,在医疗条件差的旧中国,治愈比较困难。她结识了同样爱好戏曲、有一手推拿绝技的翁瑞午,这给她的家庭带来了变化,为夫妻感情投下了阴影。从那以后,翁常去徐陆家,而徐志摩在外忙于教学,不能每天陪伴妻子。小曼的眩晕症一发作,翁瑞午施展推拿绝技,不消一袋烟功夫,手到病除,真是神了。翁是大烟鬼,陆小曼渐渐也抽上了大烟,在客厅里的烟榻上与翁隔灯腾云吐雾,消磨时光。抽大烟也加大了家庭的开支。陆与翁的交往频繁,外界已有流言,有人居然编造低级下流的新闻刊发在《福尔摩斯》小报上,射影徐陆翁,诋毁徐陆的形象。这件事给徐陆带来的伤害非同小可,以至于夫妻关系日渐紧张。

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7)

美艳绝伦的林徽因

陆小曼天性贪玩、慵懒、爱虚荣、讲排场、追求享乐,缺点非常明显,但优点也不少。徐志摩在世时,陆小曼没做对不起丈夫的事,这一点,从熟悉她的同龄人的文章中可以证明。

陆小曼身体好时,白天聚精会神地写日记、作画、会客、逛商场购物,晚上或看戏,或打牌,或跳舞。陆小曼的学业有点荒废,爱好广泛,不能专心作画,徐志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铁不成钢。嫁给徐志摩这样勤奋、事业有成的丈夫,对陆小曼触动很大,希望能做点事情。她在绘画上下了一番功夫,其画作得到刘海粟的首肯和推崇,在京沪两地名气不小。陆小曼在文学创作上也不逊色。她创作的《戏剧界里的徐志摩》一文记载:1928年,她和徐志摩创作了5幕话剧《卞昆冈》,该剧本在当年4月的《新月》杂志上连载,并由新月书店发行了单行本。同时由余上沅导演的《卞昆冈》话剧挑选了一批演员进行排演,因徐志摩出国而搁置下来,直到1931年在北平小剧院演出,在北平引起巨大反响。30年代,上海龙马影片公司将《卞昆冈》改变成电影搬上银幕。柴草在《一代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一书中提到,2000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联合投拍此剧,10月份在上海美琪大剧院上演,座无虚席,戏迷们看得入迷。由此可见,这部跨世纪的话剧几十年后仍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陆小曼在徐志摩的激励下,事业上收获不小,独自翻译了意大利的著名话剧《海市蜃楼》《泰戈尔短篇小说选》艾米丽.勃朗台的自转体小说《艾格妮丝.格雷》,遗憾的是,这三部译著没流传下来。1947年应著名出版家赵清阁之约,陆小曼创作了2万多字的中篇小说《皇家饭店》,颇显她文学上的才华,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

徐志摩奔波于上海与南京之间的高校,很辛苦,挣的钱大多数被小曼花掉了。小曼无节制的消费,叫徐志摩心里很不爽。他对名媛太不了解了,那是要靠大把钞票来养活的,不是张幼仪那样居家过日子的,陆小曼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一下改变不了,他需要更多的付出来维持生活。由于徐父切断了通向小夫妻俩的财源,眼看巨大的开销难以支撑下去,陆小曼便辞退了几个佣人,开始节俭起来,但比一般人家排场得多。本来徐陆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幸福不过的事情。可是理想与现实是一道不等式,对于太富于想象的诗人徐志摩来说,一旦进入丈夫的角色,而伴侣是陆小曼这样追求享受的人,两人再好的感情也会被现实冲击的出现缺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的人适合做朋友或者情人,不适合做夫妻。对于陆小曼这样的妻子,做丈夫的是要加倍付出才能换来快乐和幸福。但时间一长,徐志摩难免心生抱怨和忧虑。

据记载,徐志摩从1929年起,辞去东吴、大厦两所大学的职务,继续在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和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1930年秋辞别光华、南京中央大学,应北大校长胡适之邀任北大教授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北平是他事业上发展的理想之地,凭他的才能,在北大这所著名的学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定会有大作为,前途无量。

徐志摩在北平交际广,与朋友聚会多,一个月至少两次往返北平与上海。那时的交通没现在这么便捷,乘火车要连续30多个小时,旅途非常辛苦。为了省钱,他搭乘张学良的私人飞机飞北平。

陆小曼依然在上海,他多次劝小曼迁往北平和他一起生活,减少一笔车费,但小曼不肯随夫去。究其原因,有人说因为北平有林徽因,林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是人生最出彩的时段,魅力不减,吸引着众多男人的目光。徐林的恋情犹在,关系密切。徐在写给陆的信中,说林在香山养病,在2月24日去北大的半个月里去看过三四次,又说与林音讯隔绝,自相矛盾的话怎能不叫小曼心生疑窦呢?所以徐志摩催陆小曼去北平,她不肯,对林徽因的嫉妒日渐加深。但徐陆的感情没出现大的波动,因为徐志摩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没有出轨行为,与一些女性朋友交往,楚河汉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民国才子徐志摩简历(大才子徐志摩)(8)

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

这一时期,徐志摩除给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学院的学生授课外,他在《晨报》《诗刊》《新月》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译作。他还担任《大公报副刊》的编辑,很忙,但也很充实。

在徐志摩去北平教书的这年4月,徐申如夫人去世,陆小曼赶回硖石奔丧,徐申如坚决不让陆小曼前往敬孝送终。她成了局外人,心里很难过。很显然徐老先生对她的偏见很不一般,倒是张幼仪跑前跑后,反倒成了主角。小曼的缺席,让徐志摩很没面子,他是名人呀!事后与父亲闹得很僵,但不敢硬来,父亲威严的目光让他直打哆嗦。陆小曼心里的苦水只有向徐志摩倾倒,她在丈夫怀里哭哭泣泣很伤心。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打电报催徐志摩回沪,徐志摩回沪与陆小曼团聚后,18日去南京与张歆海、韩湘眉夫妇叙旧,次日从南京乘邮政飞机去北平听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给外国使节讲授中国建筑学,途经山东济南党家庄附近的开山,飞机遇大雾触山,他和两名飞行员全部遇难。

一代诗人徐志摩像一颗巨星陨落了,北平、上海、浙江三地的文化界高规格地举行悼念活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胡适、张奚若、韩湘眉等人士的怀念文章。

时间是检验人世间一切人和事好与坏的一把尺子。进入二十一世纪,徐志摩不朽的形象有意识地被竖立,浙江海宁硖石和上海他的故居,政府出资重建起来,供世人参观游览。这两处故居如今成了国内的旅游胜地,游人络绎不绝。他在硖石的一座坟也有人慕名前往拜谒,墓碑上的“诗人徐志摩之墓”7个字叫人过目不忘。

英年早逝的大诗人徐志摩,虽然与我们阴阳两隔,但他的敬业精神,他的为人,他不二的作品不会从读者心中消失。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吕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