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剧发展史上,上世纪90年代是特殊的十年。以股票为代表的香港金融市场发展蓬勃,至90年代后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港剧也立足社会发展,推出一系列表现香港商战、金融纷争的电视剧,如《大时代》《创世纪》等。与此同时,香港的职业化社会属性也日渐加强,越来越多市民期待从事具有一定声望的工作,并享受其社会地位带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方式,由此反映警察、法医、医生、律师、法官等群体工作、生活的行业剧日益增多。其中《刑事侦缉档案》《鉴证实录》《壹号皇庭》等也在内地引起广泛讨论,让内地观众了解香港社会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带来的新鲜碰撞。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回归祖国后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上世纪90年代的港剧也开始寻求与内地合作,以戏剧视角让香港、内地的观众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
《壹号皇庭》展现了欧阳震华等人饰演的律师庭上庭下的生活状态。
丨题材多样
商战剧:从剧本到制作全新尝试
1992年播出的《大时代》对于上世纪90年代商战剧尤有特殊意义。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后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这一阶段往往被称为“过渡期”。繁荣的股票市场,吸引无数香港人狂热地投入其中。《大时代》看似表现的是股票经济时代,香港两个家庭两代人,丁蟹(郑少秋饰演)与方展博(刘青云饰演)的恩怨情仇,实则书写了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社会变迁,以及不同阶层香港人的生存侧影。
《大时代》中,刘青云饰演的方展博和周慧敏饰演的阮梅因股票的大涨而兴奋。
剧中,方进新(刘松仁饰演)想让“股票”成为香港人人都能参与的投资方式。方展博一无所有但敢输敢赢义无反顾,奠定了未来的经济基础。还有罗慧玲、阮梅这些普通的香港人形象,没有经济、教育资本,为了饱腹而四处奔忙……剧中每个香港人都沉浸在潮水涌动中,被经济裹挟难以抽离。
方骏钊犹记,当年《大时代》拍摄时他还在做助理编导。“我看到他们搭建了一个股票交易市场,里面放满了电脑,场景非常厉害。然后我发现这个电视剧无论是台前幕后还是工作人员、演员,拍戏的时候气氛都很热烈,我那时就总在旁边看他们拍。”在方骏钊看来,《大时代》的成功是必然的,从剧本、演员到制作,都是港剧走在非常前面的一次尝试。包括讲故事的方式也与以往不同,对他后续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比如第一集第一场戏就是在大厦天台,孩子被推下楼。剧本一下用这样的方式把观众牵进去,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突破的方式。”
《大时代》的影响持续了多年。直到2015年该剧重播时,香港社会甚至再次出现“丁蟹效应”,即一旦《大时代》播出,香港股市一定会有所震荡。
古装剧:《醉打金枝》等突出喜剧与戏说
在上世纪90年代起伏的经济状况下,香港市民进一步希望在电视剧中寻找娱乐与慰藉。TVB产出了诸多老少咸宜的喜剧,均获得不俗反响,其中《状王宋世杰》《醉打金枝》《苗翠花》等古装喜剧最为经典。这类港剧往往在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无厘头、喜剧化的改编与戏说。
《醉打金枝》是一部喜气洋洋的剧。
1998年,方骏钊执导了古装喜剧《天地争霸美猴王》(《西游记贰》)。他也曾是《西游记》第一部的助理编导。“在剧本上我们加了很多搞笑元素,特别是猪八戒跟孙悟空的互动,还有孙悟空与黑熊精、犀牛精、万妖女王等有趣设定,观众都非常喜欢。”
黎耀祥饰演的猪八戒比较反传统。
黎耀祥在这部剧中饰演了猪八戒。在他看来,猪八戒是一个反传统的人物,可以从神仙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从人的角度去看,所以怎么演都没错。这个特点让黎耀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同一个场合里面,我可以演绎出来(猪八戒)不同的态度,我们说猪八戒沉迷女色、好吃懒做,这都只是他的一个侧面,我可以给他很多不同的角度。”
《天地争霸美猴王》后,方骏钊又制作了《状王宋世杰》,塑造了广州一代状王宋世杰,一张利嘴在公堂上战无不胜;也拍摄了以中国传统神话为基础的古装神话剧《封神榜》。曾有人评价剧中陈浩民饰演的哪吒:活脱脱一个古代“问题少年”,从头到尾的夸张打斗促成了别具一格的搞笑风格。这些剧的成功影响着方骏钊未来创作《搜神传》《点解阿Sir系阿Sir》《降魔的》等作品,“那时候我觉得奇幻剧不管是古装、时装,做得有趣、好看,都可以吸引观众。”
《状王宋世杰》是观众喜欢的喜剧。
职业剧:角色可以有缺点,但专业必须过硬
上世纪90年代的港剧立足于真实的香港生活,以身边的所见所闻吸引香港观众的兴趣。但在艺术加工中,一些观众平时不太了解,却广泛存在于香港社会的专业故事,同样成为创作人挖掘的重点。“比如警察、律师、医生、航空业这些人的故事,我们一般人很少去警局、医院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所以观众也会很有兴趣。”潘嘉德说。
1995年,潘嘉德对日本的推理小说爱不释手。当时香港发生过一些案件,例如雪糕店外面有个藏尸体的纸箱,一直都没找到凶手。“我就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把推理和警察职业结合起来,又不能只是推理,还要把警察查案的细节加进去。如果拍成戏,应该也很吸引观众。”于是潘嘉德请编剧写了一部刑侦剧本,二十集,八个故事——一个大案子贯穿始终,其中接连不断穿插八个小案子。“以前老一辈香港观众的习惯是,我星期一看开头,星期五看结尾,中间很多细节都没有看。所以我就跟编剧说,我要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有一个案子开头就有,中间有许多线索但就是查不到,结尾就查到了。”
除了一些重点项目之外,TVB往往会给予导演、监制极大空间,创作他们感兴趣的题材。潘嘉德剪辑完《刑事侦缉档案》前三集后,TVB高层才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看完之后还想看,于是潘嘉德又两天剪出一集给高层,“他们追得很快。然后就说这个故事可以拍第二季,而且不能只是20集,要30集,再多几个故事都行。”潘嘉德表示。最终首部《刑事侦缉档案》播出半年后,《刑事侦缉档案》第二季便紧锣密鼓开拍,原班人马,原定三十集,十三个故事;后来在拍的过程中又加了十集。
《刑事侦缉档案》第二季比原定增加了十集。
在为《刑事侦缉档案》采风的过程中,潘嘉德拜访过一位在警局鉴证科工作的朋友亲戚,一名验尸官。对方无意中和潘嘉德讲述了很多鉴证科的故事。“我是很怕血的人,但他说的事真的很有意思,因为他们是用一个科学的原理去查案。”就这样,1997年《鉴证实录》作为《刑事侦缉档案》衍生出来的故事,开启了TVB剧对“法证”职业的挖掘。后来,梅小青拍摄《法证先锋》,还曾拿了《鉴证实录》的前两集做参考。
《鉴证实录》中的蓝红塑胶袋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香港职业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性,但同时也坚持表达人情冷暖与人性善恶。当年风靡一时的《壹号皇庭》讲述了香港一群正义的律师在法庭唇枪舌剑,以及在庭外经历个人感情考验的故事,情与法的融合吸引了无数观众。该剧导演邓特希曾说,角色生活中可以有缺点,甚至越不完美越好,但专业上必须非常过硬。1998年播出的《妙手仁心》则反映了医生、律师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以及医院工作中生老病死带来的社会与人性问题。该剧开播一周就打破了当年的收视首播纪录。
《妙手仁心》是TVB出品的经典职业剧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职业剧也较早表达了独立女性精神,反映了香港社会女性在职场的价值。例如1998年的《陀枪师姐》突破性地展现了香港女警察的飒爽面貌,剧中关咏荷饰演的朱素娥原本是家庭主妇,但在婚姻、事业频遭挫折后,凭着乐观、独立的性格,成为真正的陀枪女警。《鉴证实录》中陈慧珊饰演的法医聂宝言,更是被誉为职场女性的榜样。据说当年很多女生报考法医系,都是受到了聂宝言的影响。
丨流程灵活
边写边拍,黎耀祥三十年未拿过完整剧本
面对庞大的制作量及收视率考量,港剧必须在有限成本下,兼顾高质量、高效率,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生产流程。方骏钊担任助理编导的第一部作品是1991年拍摄的《武林幸运星》,共二十集。他回忆,相较上世纪70、80年代的长篇电视剧,90年代的剧集大多以20集到40集为主,大概两日的外景、三日的内景就能拍一集;平均三个月拍摄一部剧。为了开源节流,剧中的服饰、道具会循环利用。曾有媒体报道,1995年《神雕侠侣》里金轮法王的行头,到2001年《寻秦记》里变成项少龙的战衣。1997年《苗翠花》中女主角的一件青衣,2004年又出现在《金枝欲孽》中。
潘嘉德从1988年开始担任导演、监制。他透露,TVB通常会计划今年要制作多少个小时的剧集,然后每位监制贡献4-5个方案,由TVB高层们筛选。一名监制,一年起码会有50个小时的制作量,“那时为了节省创作时间,剧本往往是边写边拍,行内称‘飞纸仔’”。黎耀祥就曾在采访中透露,在TVB的近三十年里从未拿到过完整的剧本,通常编剧写好了10集就会开机。
但即便在工业化的制作环境下,在潘嘉德看来,TVB很好的一点是非常愿意给创作者空间与机会,即便一部戏收视率不行,也不会炒你鱿鱼,总会给你机会证明自己。“像《冲上云霄》《岁月风云》这些重要的剧,公司信任你的能力就会给你,但像《ON CALL 36小时》《刑事侦缉档案》《三个女人一个‘因’》这种题材比较新鲜的剧,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公司觉得故事好看、新鲜,那也会让我去拍。”
《冲上云霄》展现了机场一系列工作人员的生活。
不仅创作流程更为工业化,在制作上,港剧也开始尝试大规模、大制作。方骏钊犹记《天地争霸美猴王》是TVB第一次如此广泛地在古装剧中应用特效技术和场面。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孙悟空、唐僧等人渡过一条大河,一只老龟驮着他们过去。“我当时很发愁这场面怎么拍?”思考了很久后,TVB出资为他们做了一个很大的龟模型,还找了一只电船专门拉着大龟,演员们坐在上面,后期再结合特效做出龟的动作,“这放在现在也是价值不菲的。”《天地争霸美猴王》还突破性地采用了绿幕拍摄,在棚内搭建了水帘洞的场景,利用高速录像机拍出一群猴子捣乱的戏。“这些在当年都是走在很前面、很大胆的尝试。”
业内曾流传,90年代的TVB像电视人的“历练场”,每个人都背负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与压力。但在潘嘉德看来,当年大多香港电视人想的都是,如何把自己的戏拍好看。以他而言,所谓压力,全部来源于对自我的要求。“开播前观众喜不喜欢,收视率怎样,我还考虑不到。我很少去计算这个剧几秒钟要一个什么笑点,我就是按照故事发展去看哪些地方要放大,哪些地方要割舍。我希望我的剧集很顺很好看,这是我的理想。”
丨北京取景
《刑事侦缉档案》监制难忘北影厂美味烤鸭
早在70、80年代,港剧中就出现过内地场景、人物和文化等,但比较刻板。例如1979年《网中人》中廖伟雄饰演的内地青年程灿,一直向往香港的生活,但来到香港后却一度不求上进。而90年代前中期,距离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时刻越来越近,香港电视人感到,正如内地观众只是通过港剧浅显了解香港,实际上,香港也没有百分之百了解内地的生活。而回归带来的开放环境与紧密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与内地交流的机会。
《刑事侦缉档案》第三部很多场景在北京拍摄。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TVB高层向潘嘉德表达了期待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意愿,希望潘嘉德能带着《刑事侦缉档案》第三部前往内地拍摄。于是,潘嘉德带着制作团队前往北京。由于一些原因,与央视的合作从合拍变成了协拍,北京电影制片厂同时协助,“太方便了!”这是潘嘉德第一次来北京取景。潘嘉德当时想找一个派出所的场景,但不要很新的建筑,最好是四合院,可以体现内地的特色。于是北影厂便找到了一些老街,在一个院子里搭建了派出所的场景。但潘嘉德印象最深的还是北影厂的食堂。“当时因为北京太冷了,我冻出了皮肤敏感,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出院后北影厂的厨师专门给我们做烤鸭。他们做的烤鸭比全聚德的都好吃。那段拍摄的回忆是很美好的。”
后来,TVB又推出了《香港人在广州》,透过一个香港人赴广州创业的奋斗故事,反映香港人与内地同胞互相体谅的转变过程。林志华也拍摄了讲述中医发展以及香港与内地亲情关系的《情牵百子柜》,并来到了上海取景。“香港观众其实非常想了解内地的事情,用故事手法去带出这些事情的话,认知会比较深刻一点。尤其是人情味重的故事,会更吸引香港观众去理解内地的情况。”林志华说。
——经典台词——
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
两地观众都注意到,港剧中经常有一些常见台词被人津津乐道,比如,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感情的事是不能强求的;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一家人最重要是整整齐齐;现在不是一定要你说,但你所说的将会成为呈堂证供……
饿不饿?煮碗面给你吃
港剧取材于生活,台词也大多来自香港人的日常用语。例如“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在香港,煮面是最容易填饱肚子的方式。除此之外,港剧中最常见的“糖水”、“靓汤”也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餐食。“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喝糖水。年轻人回家,妈妈总会给你留一碗汤,无论是老火汤还是鸡汤、排骨汤。回家之后就可以当作宵夜,自己热来喝。这真的是源自生活。”潘嘉德向新京报记者解释。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像“做人,就是要开心”、“感情的事是不能强求的”也是香港人常说的口头语。曾有学者说,这是一种用看似玄虚的表达,传递了某种“香港精神”——强调关怀,表达乐观。潘嘉德透露,有时候剧本可能没有这些口语台词,演员还会在现场加上去,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说可以对表演有帮助,比较接地气。而导演和监制也认为,只要顺、真实,就好了。例如剧中有人按门铃或敲门,主角大多会站起来并说“我去开门”。在潘嘉德看来,香港电视和电影的区别就是,电影更多是让观众看画面讲故事;但电视剧只要光听对白,观众就能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因为很多香港观众在家里不会一直坐着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剧,还会去洗个手,去洗手间等,所以有时候对白一定要解释清楚。”
新京报记者 张赫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翟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