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天人合一,与道合。营魄抱一,即形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无为: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2)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凝聚精气使之柔和,能像婴儿一样纯真吗?清除杂念审视内心,能没有瑕疵吗?热爱国家简洁治民,能遵守自然无为的规律吗?天门与自然交互贯通,能凝神清静吗?心灵透彻念头通达,能没有心机吗?大自然让万事万物得以诞生,使之生存繁衍,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让万事万物得以运行而不以为倚仗,让万物生长而不去主宰它们,这就叫做玄远之徳。

感悟:

诸葛亮被称为千古智圣、文臣典范,在其居住的草庐上挂着一副楹联,“淡泊以明志,清静以致远”,意思就是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让大志向得以明确、显露,处事无为、内心清静才能让心灵透彻布局长远。虽然后世的演义、传说神话了诸葛亮,但是楹联本身却体现着极深的道德修为。在蜀汉先主昭烈皇帝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在蜀汉大权独揽、依法治国,同时又以战求存,矢志恢复中原,品行高洁、大公无私,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何等意志,何等的心性修养?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3)

我们有句成语叫做“魂不守舍”,也就是说灵魂离开了身体,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精神状态。精神恍惚,常指人之将死的精神状态。如果出现魂不守舍情况的时候,由于神魂离开了肉体,自身免疫力就会降低,特别容易得病。灵魂和肉体脱离,那么容易在精神上迷失,神思不属,精神萎靡,说话也颠三倒四,意识不清,同时也神色不正常,面有怠倦之感。

当我们患得患失的时候,当我们惊吓过度和欢喜过度等受到刺激的时候,特别容易精神离体。在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个《范进中举》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范进就是这样的例子。屡试不第的穷书生范进,生活潦倒,经常被当屠夫的丈人看不起,被街坊们嘲笑。但是范进知道中了进士以后,立时喜极而泣、迷了心智,老丈人几个大嘴巴下去才恢复正常。这就说明,人在精神失常的时候特别容易形神分离,失去神志,因此养身重在养神。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4)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人类社会需要狩猎及争斗以来,就总结出格斗的技巧,以此提高生存的技能,同时也诞生了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导引术。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戏,耳熟能详的太极拳剑术以及现在的广播体操等实质上都属于导引术。导引术能够舒筋活络、游走气血,不以争强好胜为目的,也不以攻伐宣武为目的,而导引术就是养生术。

导引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活动肢体,在动功和静功的结合中与更多的外界能量交互,排出体内浊气、废气和恶气,吸收自然的清气、阳气和灵气,使身体充满阳和之气,怯除体内邪祟,达到蕴养身体的目的。而现代疗养院则直接建在山清水秀、风光良好的居所,因为这里更加接近自然,更能与自然界交互,在吸收外界清灵之气的过程中身体放松,精神愉悦,达到疗养的效果。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5)

为什么说婴儿能够精气凝结、理顺柔和呢?因为婴儿纯真无欲,而这种状态是先天的、自然的。我们每个人都曾纯真质朴、精气圆满,而到了后天,脱离母体以后这种状态才会渐渐破坏。婴儿时期的我们无思无虑,生长茁壮,细胞分裂快速,是一生中细胞最具有活性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我们,也是最具灵性的时期,对于外界好奇敏感,婴儿最多能听到20000赫兹的声音,而我们成年人能听到12000赫兹已经是很勉强了。随着成长,我们最基础的感官是在退化,我们的心灵渐渐蒙蔽,甚至失去了同情心、常理心,我们甚至会变得麻木不仁、面目可憎。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我们自己失去了与大自然最亲密的互动,在精神上切断了与大自然的连接,我们在精神上疏远了大自然,那么亲切、清新的自然气息也就远离了我们。如何让我们远离病患,远离烦恼呢?清心寡欲、凝神静气是必须的。心灵安静让身体远离思考,心灵愉悦然后身体具有活力。同样心灵焦躁让身体机能紊乱,心灵压抑让身体感到疲劳,心灵是神之属也。而婴儿无思无虑的纯真状态让幼小的身体充满了生机,不是什么别的原因,因为先天而生,贴近自然,所以能够如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6)

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会烦恼,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即使不是我们本人想这样,影响我们本人的其他人也会这样。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当中,社会的价值观在引导着我们,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被社会的洪流裹挟。我们终究也不能逃避自身的责任,因为我们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讲述了渔人误入遗世之地的故事,在“不论魏晋”的村落,白发垂髫品性质朴、各得安乐,这是陶渊明所理想的生活。

然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终究还是个土豪,他难道没有仆役吗,他会织布、耕田、晒盐吗?他会盖房、扎篱笆吗?不然怎么“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杜甫杜子美都有小妾,何况陶渊明?“涤除玄鉴”主要讲的是心境修为,在清静中审问本我,批判自我,发现新我,直至打开心结,舒缓郁结,最后心胸开阔,精神能包容更多,眼界开阔、视角多元、思维超脱、才华绝伦,这才是陶渊明的本意,这才是道之真谛。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7)

纯朴的品性热爱自然,热爱生养我们的沃土。七杀碑碑文“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去掉七个“杀”字,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用纠结此碑是否真的由大西军领袖张献忠所立,是以讹传讹还是污蔑。但是我们虽然不能奉献自己,却可以给予点滴回报。爱国,就是爱江山社稷,就是爱大江大河,同时能够爱护江山社稷、爱护大江大河的政治团体也值得去热爱,能够为江山社稷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也值得去热爱。因为这同样是更深层次的热爱自然。

如何爱国?感情纯朴、热情真挚,不会用心思和机巧来对待。同样如何管理民众呢?要求简单、律法简洁,不扰民、不害民、不残民,不浪费民力,不因个人欲望加重民众负担。然后百姓自然的生存繁衍,不会人为干涉老百姓纯朴的习惯。不用机巧心思来作弄百姓,不用花言巧语来欺骗百姓,不用强权暴力来迫使百姓,如何不能治理好百姓呢?作弄百姓的会被百姓唾弃,欺骗百姓的会被百姓疏远,迫使百姓的会被百姓反抗。用纯朴简单的方法治理百姓、对待百姓,怎么能治理不好百姓呢?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8)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选择清新自然的地方放松肉体,放飞心灵,排除杂念,放空自己。让自己由动转静,让自己的速度慢下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节奏,舒适而不影响效率,平和而不影响心情,清淡而不影响胃口,自然而不影响关系。寻找心灵休憩的港湾,回归最真实的自我,抛却自己一切的伪饰,真正的关爱自己,关爱自己的健康,不因潮流而作践自己,不因外物而强迫自己。寻找真心喜欢的,发现能使圆满的,在心灵上仿如进入深层的睡眠,抚慰而不懈怠,平缓而不迟钝,清净而不自闭,质朴而不愚蠢,明白而不狡黠,通明而不消极,与万物连接,与万物共享,直至与自然融为一体。

天地间的大爱,不是言辞的绚烂,不是行为的暴烈,而在于默默无闻的奉献与守护。自然无暇、性本天然,心灵纯净。不因自念而自闭,心思简单,不因自妄而自误,心性浑璞,不因自利而自害。正因为朴实无华、简单纯洁,所以快乐,所以强健,不需要珍馐美味而进补,不需要名贵药材而治疗,不需要华堂画栋而居住,不需要锦绣衣裳而遮掩。不需小隐而离群索居,不需中隐而殚精竭虑,亦有大隐而自得其乐,此谓人间真道士也,何谓“道士”?得道之士也!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9)

是什么让我们安居乐业?是什么让我们生存繁衍?是什么让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什么让大地生机勃勃?是什么让天地物产丰盛?是什么让天地运行而不殆?是什么让风景如画而不绝?这正是自然之道的缘故。

自然造就了一切,然而它从不因此而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从不认为自己统治一切,更从不认为自己可以处置一切。它赋予了生命,也赋予了生死轮回,万物生焉,万物终焉,花开花落,平常巷陌,也是自然人生。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10)

我们追求幸福的活着,寻求健康的生活,我们用物质满足欲望,但是却无法填补心灵的空白。无论物质世界是如何的光彩夺目,但是心灵世界却总是苍白无力。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脑满肠肥的肉体永远不能缓解心灵的饥渴。求神、拜佛、信教?心灵不曾圆满,又如何寻找归宿,且将羞涩寄予神秘,但是消渴之症始终未解,将自己的心灵套上个枷锁,给自己的灵魂找个靠山,灵魂又何来自由?心灵的强者从不寄托外物,而在于内心的给予,而在于精神的圆满。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百科(沐易说道德经系列)(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