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著名的人物,总喜欢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期,亦或者是老年时期,通过回望自己的人生的方式,为自己写一份自传,起到总结自己人生并且给他人带来一定启迪的作用,也让他的名字得以在世间留存,让更多人知道他的人生。写自传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一些比较特别的故事,比如巴尔肯博士便是如此。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写了一篇自传)(1)

巴尔肯博士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此人在一次宴会上,提出了一个想法,他希望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最简短的话语为自己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

显然的,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毕竟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人生还是比较长的,发生的事情也比较多,而将这些杂乱的事情都总结起来,并得到最精华的部分,然后用最短的言语总结出来,大概只有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才能够做到。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写了一篇自传)(2)

正是因为这样如此,所以大家听了巴尔肯博士的建议之后,便觉得有些许是难度,一个个家凝神苦思,伸纸命笔。在这个过程中,巴尔肯也不断地去查看每一个人的作品,并关注其中比较特殊的那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巴尔肯博士看到了一个满脸沮丧神情的青年,此人交给他的答案,一纸通篇只有3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写了一篇自传)(3)

巴尔肯看了之后感到非常奇怪,虽然他的要求是用最简短的文字,但是对方显然连文字都没有写,而是用标点符号这样无法有语义的形式表现出对自己的总结。而巴尔肯博士自然也是不知道其中的含义的,于是他便询问这个年轻人,这三个标点符号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凄然作色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巴尔肯略一沉思,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划了3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删节号“……”和一个大问号“?”。然后,巴尔肯博士对这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道:“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写了一篇自传)(4)

青年听了之后,对巴尔肯的言语进行了思考,并有了自己的领悟。不过,对于这个青年的未来发展究竟如何,人们并没有太大的关注,也不知道是否有所助益。

但是显然的,在我们的眼中,巴尔肯博士是个非常厉害的存在,至少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个拥有善良之心的存在。

一个人,倘若长期处于自怨自艾的心理状态的话,是很容易出事情的,而这个道理巴尔肯博士非常清楚,于是他利用对方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反驳他对社会的悲观想法,激起他对社会的热情,也希望他能够看到未来的曙光,颇有意义。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写了一篇自传)(5)

参考资料:

《标点符号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