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屋子为喻,强调房屋只有形成虚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间屋子的良好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这个观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理念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有”与“无”相辅相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见与不见又能如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见与不见又能如何(试探有与)

见与不见又能如何

《道德经》有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屋子为喻,强调房屋只有形成虚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间屋子的良好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这个观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理念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有”与“无”相辅相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中,“有”是“无”的前提,公共空间的各项功能要以“有”为基础。所谓的“有”是指居民小区、商业街、地下管廊等一切建筑设施,它们构成了城市的有形机体。不可讳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压力倍增,因此,各类建筑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地上地下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身影。首先,城市作为人口聚居地,居民小区是现代化都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是居民温馨舒适的港湾,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以说小区既是城市的启点也是城市的终点。其次,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怎么能缺少商业街呢,餐饮店、时装店、休闲店等林立其中,小商小贩经营这生意,居民或是采购各种生活用品或是闲逛,商业街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最后,身处地下的综合管廊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城市是一个“人”,那么地下综合管廊就是人的血管系统,它集水、电、通信、燃气、监控、供冷供暖等设施于一体,不仅节约空间、安全环保,还美化环境。当然除了上述设施外,城市中还有其他建筑物,如桥梁、地铁站......它们组成城市的骨架,支撑起公共空间。

在城市建设中,“无”是“有”的升华。这里的“无”是指城市建设要注重足够的公共空间、生态良好的宜居环境以及人文价值。在现实中,城市建设者未能充分发掘“无”的价值,有的城市只重视经济效益,大肆扩展私人权益,公共空间被压缩,最终形成“穷富对立”的氛围;有的城市过分追求美化景观,却忽视了人居环境,建造漂亮的小区而未满足居民的健身休闲场所需求,最后“景有了,人没了”;有的城市过度商业化开发,把历史文化古迹都变成收费场所,结果“钱有了,文化没了”。长此以往,城市的发展必将走入死胡同。一个生态宜居、经济繁荣、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才是理性的都市,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把握,把“无”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建设中。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平衡好“有”与“无”的关系。显而易见,“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体系。一方面,建设者要协调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遵循共享发展的理念,提高公共空间的和谐度。城市建设不应只是“造景”,更要兼顾“化人”。过分商业化会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失去价值,会使人们没有时间和空间来“无所事事”,就不会有闲暇去进行文化创造。所以,建设经济开发区时,要留下城市绿地;建设城市CBD时,要留下古建筑保护区、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写字楼时,也要留下休息娱乐地。我们要认识到,城市是一个生活综合体,我们要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为城市留足公共空间,以维持生产和生活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创新思维,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合理、充分的利用城市空间,更好的平衡“有”和“无”的关系。即便我们都能认识到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但“空间”终究是有限的。若要兼顾“有”与“无”的关系,更现实的办法就是利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为城市发展“节省”空间。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将各类水管和电缆全部迁到了地下,这无形中就为城市的地面发展留足了“余地”;而在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如泰国,许多城市的半空中都布满了各类管线构成的“蜘蛛网”,这样的城市的建设,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真切的盼望,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有之利”的同时,还能兼顾公共空间、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等“无之用”。只有给城市留下一些“空白”,我们才能看到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