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注意到,从2013年两会至今,有一个成语连续5年在总理记者会上出现。而这个成语背后所反映的问题,不仅国内媒体关心,也令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记者格外关注。(人民网3月16日)

从2013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到2014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从2015年的“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到2016年“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我们恰恰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支撑经济的发展”,再到今年的“我们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我一直说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加以推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会有较大阻力,但是要相信我们有足够的韧性。”无疑,“壮士断腕”成高频词凸显的是坚定不移决心。

“壮士断腕”原本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在紧要关头,做事要当机立断,必要时牺牲局部,保存整体。纵观5年来,“壮士断腕”所带来的变化,无论是简政放权自我削权、自我革命;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抑或是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还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该管的事情上来,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把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发展的坚定不移决心和信心。这也正是改革攻坚期应有的一以贯之责任意识。

有发展就有矛盾和挑战,有矛盾和挑战也就有动力。以简政放权为例,诚然,不仅是审批权,名目繁多的行政许可、资格认证、各种奇葩证明,都让企业和民众不堪重负。而事实证明,随着从中央到地方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逐步下放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审批事项,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民众的创业热情和活力。也正是这项改革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无形之中便打造了一个权力行为的笼子,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力清单”不在只是内部掌握,而要“晒”出来,置于公众和社会的监督目光之下,让行政审批在玻璃房里进行,压缩了权力寻租谋私的可能和空间。

干一寸胜过说一尺。人们盼望的,是改革的实际行动。当然,也不可否认的是,“壮士断腕”的改革同样面临思想障碍和利益藩篱等多重阻力。尤其是,随着大量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势必会触动部门灰色利益,动一些人的“奶酪”,过去靠“一支笔”“一个章”,“跑部钱进”等现象也会越来越少。为此,得找准关键问题发力使劲,才能顺势而为、有效破解;得继续从源头上简化政务流程、减少寻租机会,同时加强社会监督、促进良性互动,从而斩断审批过程中的种种利益链条,提升办事效能,涉过“险滩”,啃下“硬骨头”。

重要的事说三遍。“壮士断腕”连续5年在总理记者会上出现,是决心也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落实。笔者相信,有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定能打好改革这场攻坚战,让新一轮改革更加掷地有声!(金羊网文/鱼予)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困难(成高频词凸显决心)(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