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如何用《内经》中关于“痒”的理论治疗疾病。

皮肤发痒是什么引发(皮肤发痒)(1)

痛者阴,痒者阳

《灵枢·终始》篇云:“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从此经文针刺浅深看来,“痒”者病位浅而属阳,“痛”者病位深而属阴。针刺与用药之理相同。

【临证应用】

举验一

刘某,女,47岁,1987年6月10日诊。

左下肢疼痛2年余,入夜则痛尤甚,难以入睡,且自觉该下肢怕凉。午后足胫部浮肿。

经某医院检查:左下肢血流偏低。其两下肢肤色及皮温度无明显差异。脉左弦、右涩,舌质红暗有瘀斑,苔薄白。

血行瘀滞,不通则痛,故有此证。治以活血通经。

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15克,桃仁12克,土茯苓20克,广地龙12克,红花10克,川牛膝12克,鸡血藤15克,丹参15克,制乳没各10克,茯苓15克,赤芍12克,熟附片8克,北细辛3克,独活8克

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6月17日二诊:药后下肢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入睡。怕凉亦减,午后下肢未见浮肿。脉弦缓,右寸弱,舌暗苔薄白。

前方加减。

炙黄芪25克,蒲公英20克,地丁20克,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全当归15克,丹参15克,广地龙12克,路路通10克,红花12克,川牛膝12克,北细辛5克,独活10克,云茯苓12克,熟附片12克

6剂,煎服法同前。药后诸症悉除。

举验二

赵某,女,38岁,1987年4月29日初诊。

半年来头皮瘙痒难忍,每日洗浴仍不可止。伴有心烦急躁、口干口苦、腹胀、睡眠不实。大便干,六七日一行。观其头发茂密,无头屑及过多油脂。脉弦细,舌红苔薄黄略腻。

此乃胃家实、肝血虚,阳邪为患之证。治宜调畅中焦、养血散风。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生大黄3克(后下),焦三仙各8克,粉丹皮10克,紫丹参15克,赤芍药12克,紫草10克,春砂仁5克,清半夏10克,桔梗10克,浙贝母粉2克(冲服),花粉12克,生甘草8克

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忌食辛辣、油腻及无鳞鱼等发热之物。药后头痒全消,食欲改善。病愈。

【发挥】

举验一,下肢疼痛属于血行瘀滞的证候是很明显的,如舌暗有瘀斑、脉涩等,参考原检查血流偏低,亦当属不通而痛之象,又其左脉弦,则是疼痛的脉象表现。

治法以活血通经为主,而诸证悉除,正是《素问·举痛论》“通则不痛”之理。

方中之所以用蒲公英及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类药物,是因其舌质虽暗,但仍偏红,恐其内蕴毒热之故。

然而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是以又用熟附子温阳、细辛通经;用茯苓、独活者,意在使药行于下肢,令浊气渗利而出。其余诸药皆为活血通经之品,俾血和经通而痛除。

我们用此类方药治疗下肢静脉炎,亦每获良效。

此病例为门诊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但不曾长期随访,亦未知其下肢血流变化情况。然而其证属阴,病在血脉之中却是无疑的。

举验二,舌红、脉弦细、心烦、口苦诸症,显系肝血不足而有热之象,故用丹皮、赤芍、紫草、丹参养血凉血,兼达皮表等药。

选用升降散者,用其调畅气机,而僵蚕、蝉衣功可散风而兼止痒,生大黄泻下而通畅阳明。

砂仁、半夏、焦三仙调中焦之滞,以治腹胀、纳差、舌苔略腻之症。天花粉则清凉入胃,以缓其热,又制约半夏、砂仁之燥烈。

又取浙贝母、桔梗,意在调肺,因肺主皮毛而主人身之上部,此亦遵《终始篇》:“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之旨。

“痛”与“痒”的分证,虽均有寒热虚实之别,但概括言之则痛以实证、寒证为多,而痒以热证、虚证常见,且痒之部位多居于表。

是以《素问·举痛论》中所列14种疼痛,除一种属热之外,其余皆属寒气所致。

又《灵枢·经脉篇》关于任脉为病亦云:“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以痛者为实,痒者为虚。

《灵枢·刺节真邪篇》谓:“虚邪之中人也……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亦以邪在皮肤之间部位浅表,且“往来行”者而见痒症。

任脉之别,虚则痒瘙

《灵枢·经脉》云:“任脉之别,……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任脉别出的络脉有病,属于正虚的,表现为皮肤瘙痒。

【临证应用】

举验

程某某,女,75岁,云南人,2003年11月24日诊。

患者皮肤瘙痒难忍,又以腹部为甚。舌暗苔薄白,脉弦细略数,大便调。

证属血虚受风,治以养血凉血,散风润燥,补益肝肾。

当归15克,赤白芍各10克,丹参15克,丹皮10克,连翘12克,蝉衣6克,僵蚕10克,地肤子10克,胡黄连8克,鸡内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五味子10克,黑芝麻12克,全瓜蒌12克,生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每日1 剂。药后瘙痒消除,观察2月未复发。

【发挥】

本病案为皮肤瘙痒之症,以腹部为甚,这与《灵枢·经脉》中的论述相一致。而任脉承任一身之阴,且其循行部位通过腹部。

所以腹部皮肤瘙痒,是任脉的络脉阴血不足为其病本。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机为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化燥生风,应治以养血凉血,散风润燥。

方中首用归、芍等养血之品治其本;用蝉衣、僵蚕散其风气;黑芝麻、地肤子补益肝肾,养血润燥;黄芩、焦三仙、全瓜蒌在于调畅肠胃,使里热从消化道排出。

此外《灵枢·终始篇》有“痒者阳也”之说,可与本案互参。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翟双庆、王长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6.4。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