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花欲燃吖
前不久,在人民网的一篇早期文章中翻到了一句话,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断流的文明。而文化的烙印流淌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骨血之中,独到而又深刻。
这烙印大到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互敬互信, 仁而有序,微言大义, 重义轻利;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诸如孝道的传承,家长里短的人情世故,乃至种种相沿成习的民俗。
这些文化伴随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和古人在“今时月”下有种宿命般的衔接。
在我们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春节无异于是最富有人情味,最热闹也是习俗最繁琐的一个日子。大户人家往往要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然后小年以后就开始进行各种“盛大的仪式”。
之前我们聊过贴春联的讲究,今天我们就浅说一下除夕之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沐浴净身。
提起洗浴文化,将此文化传承的最好的,真是舍我东北其谁。
在东北,如果你见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仙气飘飘,蒸腾着热气下有人读书看报,有人闲话品茶,有人推拿按脚,也有人在超大的海洋球里欢闹,千万不要怀疑这是什么高档会所。
也许,这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再普通的“澡堂子”。
放心大胆的走进去,在各种拍打打,搓拿拿中涤荡一身的浊气和污秽,然后清清爽爽走到大厅,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闲聊,或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冥想,待上一天都不会有人打扰。
这只是东北澡堂子的风景一角。
在东北,洗浴只有奢华和再奢华的区别。
澡堂文化内卷,是集合了图书馆、健身房、美容院、餐厅以及其他按摩推拿等等于一体的休闲娱乐方式,并在此基础设施上升华出高逼格的装修氛围,卷到古罗马最爱高奢泡澡的卡拉卡拉皇帝以及戴克里先皇帝见到都要为之惊叹。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洗澡?尤其是在除夕前夕为何一定要沐浴净身呢?
其实真正的洗澡文化还要从殷商时期开始说起。
在商还没建立之前,商的始祖简狄有个传奇的故事。
简狄作为帝喾的宠妃却迟迟不能生育,她很烦躁。古代一直尊崇是母凭子贵,如果能生下一儿半女,妃嫔地位自然会稳固无忧。但简狄日日承宠就始终不孕不育,于是,在一次她陪同帝喾出游的时候,她的妹妹就怂恿她在玄池洗个澡去去晦气,也放松一下。
就是在这宽大的池子里,一只玄鸟扑通掉落下一枚五彩鸟蛋。简狄喜爱的不得了,将其一口吞下,片刻后,鸟蛋在她身体内孵化,开始有了孕反。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简狄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因此商族的人们对于沐浴格外重视。
毕竟没有洗这个澡,可能就没有商王朝。
后来,殷商王朝的开国君主成汤为了让自己的沐浴更加圣洁和充满仪式感,他刻意命人在自己的澡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励格言。
殷商之后,随着沐浴文化逐渐发展,洗澡不单单是为了纪念简狄生契,而是开始有了它自己的“价值”。
1、祭祀祈福之前,为了洗净一身污秽,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
人类淫欲傍身,荤素不忌,一身红尘味不讨神灵喜欢。于是,沐浴和斋戒往往放在一起,也是为了祛除祸患,求神灵降福祉。
2、沐浴还结合了阴阳学说,为了健康着想,比如端午节要洗“兰汤”。
屈原《九歌》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古代人在端午节时一定会采集草药泡在一起,然后沐浴净身,以防病、治病、去邪气、湿气。因为古人认为端午这一天阳气最胜,草药的药性也是最好的一天。
3、沐浴还结合了孝道。
80后记忆中最经典的广告镜头应该是一个小孩端着洗脚盆,笑吟吟的说道:妈妈洗脚。而在古代,沐浴也是孝道文化中的一种。
《礼记内则》还特意记载了沐浴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怎么洗,如何洗。在民间还要求孩子每三天为父母擦洗身子,五天就要泡一次大澡,方为孝顺。
4、沐浴也有新生之意。
沐浴其实就是将污秽洗干净,如同重获新生。
在古代有一个“洗三”的民俗,这个通常是汉族的生育习俗。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父母为孩子举行一个盛大的沐浴仪式,所有的亲友为孩子祈福,消灾免难,洗净污浊。
关于“洗三”最著名事件莫过于杨贵妃为300斤的干儿子安禄山洗澡,可见,沐浴这事在唐朝也依然不过时。
所以,沐浴在民俗中就象征着祈福,除晦。尤其是在新年前后,更是要除掉旧年的一整年晦气,然后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但是,沐浴也有好说头。
古人对过年之前的沐浴是这样说的: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当然,除了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这三天之外,其他时间沐浴也可以,但这三天应该是家里除尘都告一段落,可以安心准备年夜饭了。
沐浴后,清清爽爽,更舒适。
山西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洗脚。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在大风俗之下,各地也有各地的小风俗,所谓春节,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只愿新年胜旧年,山高有行路,水深有渡舟,祝各位万事欣,岁安平。#百景中国年##天南地北大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