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在朱元璋、朱允炆执政期间的都城是南京,朱棣以武力夺取地位之后,将都城迁往自己昔日藩王府所在的顺天府(也即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北京),将南京作为陪都,依旧在南京保留皇宫与六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虽然在应天(也就是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但是却没有将应天正式确定为都城。

明朝的凤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1)

在明朝之前,定都应天的政权大都是身处整个中国分裂时期,如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没有哪一个同意中国的政权定都在这里,故而明初大臣和朱元璋都认为应天缺少作为都城的霸气。不久之后,明军北上,相继占领原北宋都城开封和元大都北京,建都在何处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程,然而意见却非常难多:支持建都开封的认为,开封地处中原大地,交通便利,并且离北方近,方便以后对付元朝残余势力;南京地处江南,依靠长江,水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顺天府是元朝都城,有完整的宫殿,可以在修筑皇城时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唐朝都城长安,居关中要地,有险可依;古都洛阳,居全国之中,方便控制全国。

明朝的凤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2)

这些城市都有属于各自的优势,而且各自的优势其他城市也不具备,这让朱元璋难以决定,经过长时间考虑之后,朱元璋选中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提到过的城市,那就是临濠。

临濠被朱元璋改为临濠府,辖安徽沿淮淮北全境及江苏部分地区。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已经将开封设为北京,应天设为南京,洪武二年,当他决定建都临濠的时候,便下诏将临濠设为中都,同时命令有关衙门按照修建都城的标准在临濠修建宫城与皇城,将周边县府划归临濠管理,让这个从没有成为过都城的城市具有都城的规模。

明朝的凤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3)

洪武六年,朱元璋下诏,将临濠府改为中立府(取居中而定四海之意),次年又改凤阳府,迁治中都城(今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然而,一年之后,朱元璋突然下旨罢废中都凤阳府,一切似乎来得过于突然,是什么促使朱元璋做出如此决定?《明太祖实录》中有关于此事的记载,给出的理由是修建中都耗费大量的钱财:

诏罢中都役作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

明朝的凤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4)

然而,对于《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不少人并不买账,他们认为朱元璋罢建中都并不是因为“劳费”,真正的原因出在修建中都的工匠们身上。

在一个完全没有宫城和皇城的地方,营建这些地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有相关记载显示光是将一根巨木从产地深山中运到凤阳,按每个劳动力干活一天计算,需要上万人。古代建筑大多都是木制,宫城需要修建很多宫殿,光是运输巨木都需要极多劳动力,更不少说木匠、瓦匠、泥水匠。有人统计过,为了营造中都,凤阳城长期有工匠十万、军士超过十万、因犯罪罚劳役者数万,整个加起来接近30万人。他们常年劳作,不分严寒与酷暑,生活质量极差,吃饭看病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且背井离乡,很多人死后根本不可能回乡安葬,以至于当时的凤阳城中弥散着怨念之气。

明朝的凤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5)

古代很讲究风水,修中都自然不例外,工匠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便通过改变一些建筑的细节来改变宫殿的风水,据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前往凤阳查看中都建设情况,坐在修好的大殿里感觉后背凉飕飕,心中不免惶恐。当时负责监督修建事宜的是李善长,他赶紧将工匠改变风水的事告诉朱元璋,朱元璋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屠杀了大量工匠。

事后,朱元璋非常后悔,毕竟凤阳是自己的故乡,在故乡杀了那么多人,感到非常自责,于是亲自在凤阳祭祀天地,进行自我反省:

臣心不忘洪武初年平定中原,臣即至汴,意在建都以安天下,及观民生凋弊,转输艰难,恐益劳民,遂命群臣会议,皆曰,濠地古之钟离,于此建都庶合古今之宜,以此两更郡名,今为凤阳,建立都城土木之役,实劳民力功将告成惟,上帝后土是鉴。

明朝的凤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6)

自省后,朱元璋罢建中都。凤阳就此失去了成为都城的可能,朱元璋则是将督造凤阳的全部精力放在改建南京上,而那些修建好的宫殿在后来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来,在需要时拆除宫殿,用宫殿材料建其他建筑;二来,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便将凤阳的宫殿用来关犯罪的皇室宗亲,凤阳在朱家人眼中就成了“罪城”,别称“凤阳高墙”。

想要更多了解朱元璋的故事,小佛推荐阅读《朱元璋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