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可能是今年上线的影视剧中最特别但又最遗憾的一部作品。从《风起陇西》的收视表现来看,这部作品在日常收视破1的央视黄金档并不出彩。平均0.5、0.6的收视成绩,甚至让这部作品蒙上了一些非议。
但从《风起陇西》本身的品质来看,这部电视剧不论是剧情脑洞还是整体质感,都达到了口碑剧的水准。在大多数s 古装剧都注水、摆烂的影视环境里,《风起陇西》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如今《风起陇西》已经收官,大结局之后关于这部剧作品的争论也终于有了定论。目前,《风起陇西》的豆瓣评分已经攀升到7.8分,而《风起陇西》的大结局,其实就暗示了这部剧曲高和寡的原因。
“魔改”人物结局,《风起陇西》改的大刀阔斧
对于有原著作为基础的影视作品来说,“魔改”是一大禁忌,回顾整个影视圈中魔改还能得到认可的作品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甄嬛传》和《仙剑奇侠传》已经是“魔改”的巅峰。
《风起陇西》这部剧上线之后,原著党唯一的希望就是“不魔改”,但没想到到了大结局,很多人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其中最大的改动是陈恭的下线,在原著中陈恭最终抓住了烛龙,立下了大功,他本可以借此机会平步青云,出任军谋司司丞,但是他却选择了大隐隐于市的生活,调回成都担任了一个闲职。
而在剧中,烛龙不是荀诩最亲近的朋友,而是陈恭自己。在杨仪的计划顺利进行时,陈恭却对荀诩起了私心,他扛起了所有的罪名,让荀诩有机会从自己的埋下的机关中逃出,最终被枭首、弃市。
从精神内核来讲,《风起陇西》的剧版其实一直贯彻着原著“小人物”命运的核心看点,但对观众来说陈恭这个角色怎么说都是男一号,他的下线是大多数追剧的观众无法接受的意难平。
而这一“魔改”,改的合理、妥帖,甚至更符合现实世界,可就是让观众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除了陈恭的结局之外,剧中的另一位主角荀诩,也有所改动。在原本的剧情里,荀诩得知一切都是诸葛先生的棋局时不禁苦笑,但他在这个谋局中的坚持,却让诸葛先生非常赏识。
最后,荀诩升官并受重用,三年后与诸葛亮在同一天去世。而在剧版的结局里,荀诩靠着一己之力将杨仪的计划推翻,同时也导致了陈恭的死局。
而这一路上,荀诩曾是整个剧中最单纯、最幽默的角色,可到了最后他失去了爱人、挚友,成了拖着残疾的孤寡之人。
相对于对陈恭这个角色的改动,剧版增加了荀诩的主动权。不过相比于原著两个主角独立的主线,剧版将两个角色命运紧密相连,汇成剧中剧情龙骨的改动,是比原著还精妙的设计。
诸葛亮的参与感降低,杨仪令人恨之入骨
其实看过原著的观众对李光洁饰演的诸葛亮相当不满,在原著中诸葛亮是掌控整个大局的人,他是棋局的操盘手。主角陈恭和荀诩,都是他手里的棋子。
这样一个大人物,不该是李光洁这般云淡风轻的塑造。但是原著党万万没想到,诸葛亮在这部剧中的参与感被编剧彻底改了。
原著中,诸葛亮对一切都不知情,真正控局的人是杨仪。在他得知杨仪所作所为的时候,诸葛先生还怒斥他党争要存有底线。
但就是这一改动,让原著的内核更上一层楼。原著突出的看点是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努力和挣扎是无用的,但剧版却让观众觉得时代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棋子。
在《风起陇西》的结局中,看似什么都变了,但其实什么都没变。杨仪是为了兴复汉室,可汉室还是衰落了。诸葛亮因为内斗在二次北伐中再次失利,郭准反间陈恭的计划也彻底失败。
最令人惋惜的是,陈恭牺牲自己,放弃所有,保住了那么多人,可是蜀国还是败了。
历史不会改变,穿插在时代故事里的小人物、大人物都挡不住时代洪流浩浩荡荡地前行。剧版《风起陇西》对原著的改动,更彰显了大局观。
当然,不论剧情如何发展,观众对杨仪这个角色的厌恶是不会变的。相比于牺牲自己保全其他人的陈恭、身为魏谍却多些人情味儿的柳莹,杨仪这个角色就是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是权力的蛀虫,是把权力当作信仰、奉为神明的反派。
在他毫不犹豫地想用荀诩的人头做投名状时,从头到尾都不讨喜的冯膺却犹豫了。有些人为了信仰可以牺牲自己,但并不会认为牺牲别人也是理所应当。杨仪令人恨之入骨的故事线,是《风起陇西》真正让人绝望的部分。
总而言之,《风起陇西》的结局几乎全在观众预料之外。对于“原著”的魔改,是《风起陇西》口碑攀升的原因,也是大部分观众无法接受的原因。
作为古装谍战剧的《风起陇西》明明是一部爽剧的配置,却一次又一次用现实打脸观众。回顾此类影视剧的套路,主角一定是最后的赢家,可《风起陇西》却反套路而行,真正展现了小人物的风骨,却告诉观众小人物无法改变命运的困局。
但是回归作品本身,《风起陇西》的创新只是调高了对受众的门槛。悬疑昏暗的质感,完全抛去爽剧套路的剧情。《风起陇西》这部作品本身就像剧中的陈恭和荀诩一样,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冒险精神。
而影视剧领域,最缺像《风起陇西》这样敢于挑战俗套模版、敢于置流量热点不顾的作品。笔者认为,《风起陇西》优秀的“魔改”本身就是对原著的致敬,这也是这部剧对剧中人物的结局一一做了调整,却让原著党依旧给出高分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