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29年的浙江省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即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自问世以来,身世坎坷,一度差点被人烧掉。后来,《富春山居图》被分为上下两卷,一卷保存在浙江博物馆,一卷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如同天各一方的情人。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字子久,生于1269年,江浙行省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中年时为一名书吏,被人诬陷入狱。出狱后,黄公望深感官场风险,不再做官了,而是放浪形骸,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他还加入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看破红尘,寄情山水。
黄公望在晚年时期,隐居在浙江富春江一带,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一幅煌煌巨制《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属于纸本,水墨画作,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富春山居图》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影响极大。无数浙派画家在吸收《富春山居图》绘画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开创了浙派笔墨的新时代。
黄公望画完《富春山居图》后,将它送给了全真教同门师弟郑樗,郑樗因此成为《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藏主。郑樗,字无用,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书画家。郑樗敏锐地看到《富春山居图》的价值,忧心忡忡地表示这幅画可能会有“巧取豪夺”的命运。
郑樗一语成谶。
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到书画家沈周手里。沈周把这幅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没料到,这位朋友的儿子将这幅画拿出去偷偷卖掉了,谎称被盗。沈周气得嚎啕大哭,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沈周凭借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暂慰思念之苦。1996年,这幅沈周背摹的《富春山居图》手卷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以880万元拍卖成交。
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之手。吴洪裕将《富春山居图》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清军入关后,吴洪裕弃家逃命,他丢弃无数珍藏的文物字画,只选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携带在身边。
吴洪裕临死之际,嘱咐家人,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焚烧了,为自己殉葬。当吴洪裕死后,他家人真的照办了。第一天,焚烧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第二天,接着焚烧《富春山居图》。当《富春山居图》被投到火中时,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从人群里窜出,将《富春山居图》从火炉里抢救出来。
然而,《富春山居图》还是遭到了严重损毁,并一分为二。上卷保存比较完整,但画幅较小,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下卷损毁严重,但画幅较长,被后人命名为为“无用师卷”。此后,“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离了,在人世间流传。
1745年,乾隆皇帝买到了一本“无用师卷”,至为欣喜。他写道:“偶得子久《山居图》,笔墨苍古,的系真迹。”可是,一年后,乾隆皇帝又发现了一本“无用师卷”。这下,就有了两本一模一样的“无用师卷”摆在乾隆皇帝面前。
显而易见,总有一本是真迹,一本是赝品。乾隆皇帝凭借他高超的书画鉴赏能力,判断前一年购买的“无用师卷”是真迹,后一年发现的“无用师卷”是赝品。不过,乾隆皇帝以这幅赝品“有古香清韵”“非近日俗工所能为”,花了2000两银子买下。
乾隆皇帝在“无用师卷”真迹上写满题跋,“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此后,他每次外出巡视,都会带在身边,随时把玩。至于那副赝品,则被丢在一边,一个字都舍不得题。
直到嘉庆年间,才真相大白。原来,这幅被乾隆皇帝当作宝贝的“无用师卷”真迹,竟然是赝品;被他丢在一边的赝品,才是货真价实的真迹。乾隆皇帝闹了收藏界的一个大笑话。
如今,这两幅真假“无用师卷”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么,“剩山图”去了哪里呢?1956年,《剩山图》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1年6月1日,“剩山图”漂洋过海来到台湾,与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无用师卷”联袂展出。这是分离360多年后,《富春山居图》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资料:《富春山居图的传奇》《富春山居图记:一生一传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