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孟子名言经典语录大全(经典孟子名言解析)(1)

释文:孟子说“离娄眼神好,公输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圆。”

这句话中,分别出现了两个人物,两件物品。

其中公输子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鲁班。

另一个人,离娄,相传是和皇帝同时期的人,眼力非常的好,他能察秋毫之末。

两件物品:规和矩,是指木匠使用的圆规和曲尺。

这句话的意思是:具有离娄这样好的眼力和鲁班这样精湛的技艺,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圆和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明了规矩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将其引申到待人、接物、处事的方方面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至理名言。这句话为后人留下了关于“规矩之道”的宝贵精神财富。

孟子名言经典语录大全(经典孟子名言解析)(2)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弃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孟子.告子上》

释文:孟子说:“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义是人应该走的道路。放弃了应该走的道路不走,丢失了最本质的特征却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

孟子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意思是说,内心存仁,做事循义,如同 居住在“仁”这样的房子之中,行走在“义”这样的大道之上,就具备了成为君子,治理国家的条件了。

孟子名言经典语录大全(经典孟子名言解析)(3)

孟子特别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也就是说,“仁”是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也应该具有的“人之心”。

有“仁心”然后可以“成 人”,“义”是任何一个人可以走,也应该走的路。

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心”,则枉生为人;如果失去了“义”,则偏离了人生之路。

所以,“仁义”是不可舍弃的。

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善心,但他更强调,人在后天的努力,这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不伤本心。

本心,可以理解为初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 国 共 产党 人 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了人 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把人 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顾左右而言他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原来,这段文字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您的臣子当中,有一个把他的妻子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然后到楚国游历的人,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抛弃他,与他绝交。”、

孟子又说:“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又说:“一个君主不能治理好他的国家。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身边的大臣们,却说别的事情去了。

孟子名言经典语录大全(经典孟子名言解析)(4)

孟子非常善于“辩论”,有着很高的“辩论”水平。

孟子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切入,层层递进,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造福于百姓,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体现了他胸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不不如驳斥,鱼鳖不能食指;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疑也。

养生丧死无疑,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孟子说:“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只要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量,有规划,那木材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可以让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有遗憾了,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天下》

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江山社稷放在第二位,其次才是君王、统治者。

孟子名言经典语录大全(经典孟子名言解析)(5)

我们知道,有了人 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君王。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王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

国家政 治,一切以民为本。君者,舟也;民众,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

所以孟子的民本思想,就是以人 民为中心,它应该是全部行政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因为孟子思想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无形之中,就会支配、引导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孟子思想,是让优秀的孟子思想化于理,化于情,化于行,融入到我们广大民众的生活当中。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 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万章下》

释义,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的身上。” 除了假道伐虢jiadaofaguo,较为著名的还有明末的崇祯皇帝,他实际上是一个好皇帝,品德也很好,就是有一个毛病,吝啬钱财。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国库空虚,但与此同时,崇祯个人的财产却无比丰厚。

为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希望崇祯皇帝,能拿出属于他个人的财产,以充军饷。但这无疑像是要了崇祯皇帝的命,他向大臣哭穷说:“内帑tang业已用尽”,解释为白话就是钱都花光了。但是,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从他的宫内搜出的白银,即多达3700万两。

为了节省100万,而丢掉了3700万,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 里江山。这本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账,但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皇帝,却到死也没有算清楚。所以,“内帑tang业已用尽”这一句话实际上孟子提出的一个政治大原则。

一个国家的领 导 人,特别是一位成熟的政 治家,他重视的是孟子提出的土地、人 民、政事。

如果一个国家的领袖,他重视的珍惜的是珠宝珍奇的话,灾难就离他不远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u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几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那么我们读孟子的这一章,有一种痛快的感觉。孟子提出了生与死不可兼得,要舍生取义。

那么,孟子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对他个人人生价值观的一次明确的宣言。

孟子在解读他这个舍身取义观点的时候,那么他就讲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莫甚于死者。

那么,孟子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那么一个人物质生命的价值,并不是最高的,而精神生命的价值,永远是高于物质生命价值的。

所以说,孟子所秉承的这样一种人生价值观,实际上也正是他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个重要思想的一种精神基础。

所以,最高的人生境界的,就是舍小我而成大我,舍小家而为大家,就像我们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就做到了孟子所讲的舍生取义的最高境界,以身殉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名言经典语录大全(经典孟子名言解析)(6)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所不战,战必胜也。

那 天 地 人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古往今来,是十分受人们说重视的。

那么孟子在这里,他主要是从军事的层面,那么来解读天 地 人三者的关系。

那么,他认为,这三种之间当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

他从人和的重要性出发,然后他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重要的观点。

我们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那么这里面就体现出了孟子所讲的道。

那么,这个道指的是 仁义之道、道义之道、正义之道。

那么,这个道,和孟子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这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周游列国,第一次来到梁国,见到了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双方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谈。在这次会谈中,孟子给出了个人义利观的表述。

今天当我们打开孟子这部著作的时候,那么义利之辨,立刻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立刻就能感觉到孟子之所以作《七篇》,那么他的宗旨就不言而明了。

那么,当年太史公读《孟子》的时候,他就感叹这样一句话,他说,每当我读到梁惠王问孟子“你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哪些好处的时候,”我不免就要放下书,就要在思考一个问题:义利。

那么义利在每个人身上,实际上,都是同时存在的,上至天子,下至贫民,都是一样的。

所以,2300年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如果再问一下,义利之弊在每个人身上,实际上,它的问题的存在,仍然是一样的。

孟子名言经典语录大全(经典孟子名言解析)(7)

我们读孟子这个“义”字,应该就是《孟子》全书的重心所在。

所以孟子有三辩:首辩便是义利;义利一明,雾霾即扫。

那么其他之辨,势如破竹。

所以说,难怪宋代的大儒程子就讲,说仲尼只说了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讲了仁义,那仲尼只说一个志字。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便讲到到了大丈夫浩然之气。所以,值此二字我们便能够看得出,孟子功在千秋。

所以,我们当代人在做人的时候,一生都应该谨记:利在一生勿谋也,力在天下者而谋之。

#创作挑战赛#

#古籍守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