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即便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但当耳边所传来的皆是反对之声时,我们很可能便放弃了。

【诗临其境】

乾隆元年,二十一岁的袁枚前往广西看望叔父,从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到达桂林时,他惊叹于山水之秀,写了许多诗篇。四十八年后,他应从弟之邀,远赴岭南,再度重游桂林,曾经的风景,在他眼中又有了不一样的魅力,比较冷门的《独秀峰》便作于此时。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袁枚冷门诗(袁枚旅游时心有所感)(1)

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看不见山脉的走势和去向,本以为是处平地,然而抬眼望去,一座高峰似横空出现,高耸入云,像是一把锐不可当的巨大神剑,直插入南斗六星之中,立在天地之间。这,便是独秀峰了。

桂林的山水,奇秀清丽者十有八九,独秀峰更是冠绝其他风景,雄伟不凡。山路上的台阶净无尘土,偶然一抹绿色侵染至石板,更凭添几分雅趣。拾级而上,登上山巅,只见一城烟水在眼前浩渺,无限风光在云间迷离。

袁枚冷门诗(袁枚旅游时心有所感)(2)

青山尚且可以劲直如琴弦,矗立世间,人生中因为正直而被孤立排斥,又有什么妨碍呢!

一句钟情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袁枚的山水诗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借景抒情,在他笔下,自然景物也有自己的个性情感,是和人一样的生命体,可以和人交流对话,这是袁枚山水诗的开创性。

此诗或许相比其他写景的千古名作,笔法字词都不甚出彩,然而最后一句,陡然从山转至人生,似乎从中读出了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孤勇。

袁枚冷门诗(袁枚旅游时心有所感)(3)

“宁可抱香枝上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自南宋诗人郑思肖的《寒菊》。

菊花宁可在枝头怀抱着清香死去,也不愿让自己的花瓣被北风吹落于地上。这种高尚节操的孤芳自赏,和袁枚笔下的“独秀”是同样的坚守。

【诗歌故事】

袁枚二十四岁时便进士及第,选中翰林院庶吉士,后辗转多地任官。然而三十四岁,正值壮年之际,袁枚却选择辞官奉养母亲,在清幽怡人的随园市隐近五十年,直至去世。辞官的背后,有对生活和自由的热爱,也是因为无法习惯清代官场迎来送往的虚伪和世故。

袁枚冷门诗(袁枚旅游时心有所感)(4)

正直本是人们应有的良好品质,可在复杂的官场,这种品质,却被看成是故作清高。即便知道是非,却也不敢道出是非,去承认自己的堕落。相反,他们会去排挤正直之士,以此来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既然无法融入,所以袁枚选择了远离。

官场如此,社会也是如此。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欲望的支配下,很多人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他们会借口是环境如此,是迫于生活。此时正直耿介的坚守者,自然令他们感到自惭形秽,为了让自己的迷失顺理成章,坚守者自然会被孤立。

袁枚冷门诗(袁枚旅游时心有所感)(5)

然而这又“何伤焉”。钻石之可贵,在于它的坚硬和稀少,良好的品性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坚守者寥寥无几,我们不能害怕被排挤和孤立就选择放弃,那可是散发光明的源头。

斥责不公,拒绝同流合污,也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得到别人的赞叹,而是知道这是对的,是应该去做的。坚守本心,即便被世人孤立,而历史所镌刻的姓名,也会道出最后的对错,时间终究会证明一切。

袁枚冷门诗(袁枚旅游时心有所感)(6)

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连绵起伏的山峰纵横交错时,总有人像袁枚笔下的独秀峰一般,独自矗立在坦荡的平地之上,因为这样,山峰才能立得更直、更高,才能气冲南斗,势入青云。

【作家介绍】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是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他一直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应抒写性灵,写出个性和真情。其传世作品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