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以晋商大院而闻名,在这些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的晋商大院中,坐落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静升镇的王家大院首屈一指,它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并赢得了一个流传很广的“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口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家大院晋商特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家大院晋商特色(写满故事的晋商大宅)

王家大院晋商特色

晋中以晋商大院而闻名,在这些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的晋商大院中,坐落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静升镇的王家大院首屈一指,它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并赢得了一个流传很广的“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口碑。

夏秋之交,我们走进王家大院,领略其中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王家大院由灵石‘四大家族’之一静升王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大小院落不下千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更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导游李胜南边走边向我们介绍。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一个挂着灯笼的高耸门楼前,这是一个三层砖砌的门楼,门楼上有着“王府”字样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竭力地“炫耀”着曾经的热闹和繁华,这就是王家大院五堡之一的高家崖。高家崖建筑群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王家鼎盛时期,由王氏第十七世王汝聪与王汝成两兄弟修建。

据史料记载,王家以卖豆腐起家,到清朝因吴三桂叛乱乱局走上仕途之路,并传承了28世700余年。鼎盛时期,家族内有40余人在朝中做官,可以说是富甲天下高官满朝。

穿门进入院内,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站在高处俯瞰,整个高家崖门里套门,院内有院,四通八达,让人不禁心生一种震撼之感。

与高家崖东西对峙的是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的红门堡居住了王家从十四代到二十一代八代人。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王家大院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大院中,不仅房间多,各种亭台楼阁和院落也有不少,身处其中犹如行走在九曲回廊般,难以一眼望见全貌,但是大院整体布局严谨,结构分明,且完全按照封建等级制度所建,俨然大家族风范。穿梭其中,可以明显看到古代宗法礼制对建筑产生的影响,感受到古代官宦门第所带有的那种望而生畏的威严。

王家大院不仅布局构思独特,更有“三雕”艺术精湛。穿行在院中,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到神龛、石鼓、门窗,暂且不说雕琢的手法,光看表现的内容已然令人眼花缭乱:岁寒三友、四季花卉、琴棋书画、莲生贵子、二十四孝……真可谓尺木皆画、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众多专家学者到王家大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先生七顾王家大院,予以极高评价。

王家大院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雄伟壮观的总体气势之外,“规圆矩方、与人为善”的家风也令人格外赞赏。

在红门堡的一处匾额上,有“规圆矩方”四个大字。奇特的是“矩”字多了一个点。据介绍,这不是笔误,意思是在王家做事做人都要做到规矩多一点。此外,庭院中楹联、匾额上悬挂的如“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等格言、警句,至今对王氏族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家大院真不愧是‘华夏民居第一宅’,它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晋商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处世之道以及家风家训,对我们后世子孙的成长很有教育意义。”从王家大院出来,游客王朋感慨良多。

“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王宅而知晋商之显赫。”王家大院景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尹雄卓表示,作为晋商宅院的典型代表,王家大院集中体现了明清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已经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今后,将继续做好传承与保护,让王家大院像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财富。

本报记者张谦

(责编:李琳、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