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盲越来越多(你听说过美盲吗)(1)

电影《隐入尘烟》里的男主人公有铁,在苦难的日子里也能用几颗麦粒给爱人印出“花”;有铁向被他惹恼了的贵英道歉时说:“我把车头腾轻了。赶紧坐上去吧,车头需要你压一下呢。”

电影里的这种行为与语言的美妙和意趣,不论贫贱还是富贵,不论深渊还是聚光台,在生活中也常常有。

然而,吴冠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什么是美盲?就是不懂得审美欣赏的人。观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只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浑然不觉。如此,便是“盲”。

如若有眼无视,有耳不闻,有心无感,那和盲人没有区别,更不会产生丰富联想,心生美感了。而美感 ,也是愉悦心情的美妙体验。

人活于世,不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生活,富有美感的生活着。造物主之奇妙创造 ,正是大千世界之丰富多彩和精妙奇巧的意趣,包括人类本身。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有声有色的,那我们就该是有滋有味的,有情有趣地去感受、去体验,甚至是去创造着这世界。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中,缺少的是识美和赏美。

为什么不能识美,赏美?

多半是生活的琐碎和功利心,使得人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只图几两碎银,便置身俗尘俗事,心种淤泥,眼无莲花。

于是,冷落了夏雷冬雪,秋菊春水;冷落了晨光夕照,星空晚霞;冷落了大江长河浩浩汤汤风波起;也冷落了群山峰岭巍峨雄奇气象新。

没有审美的心情,也没有了审美的意趣,更没有了审美的能力。日子便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健忘的背后,是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无论多么健硕的身体 也只剩了干瘪的灵魂,和功利鄙俗的心。

但据说,审美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为什么美盲越来越多(你听说过美盲吗)(2)

知名学者马未都,把审美能力分为四个层次,按人数递减的顺序呈金字塔状排列:最下面一层叫“艳俗之美”。这不是个贬义词,而是大众的审美,被大众广泛认可,比如商业电影、流行歌曲等等。

再上一层叫“含蓄之美”,比如唐诗宋词、中国文学艺术绘画,园林建筑曲径通幽等,这一层次人群从数量上少一半,从要求上看,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要慢慢去体会和感受,才行,稍有一点悟性和认知才行。

更上一层叫“矫情之美”,这是需要刻意练习和刻意追求才能达到的。比如有成就的大画家 、大作家、大艺术家,都有很深的造诣,独特审美。是一种超出常规审美点的高级审美。

金字塔的最顶端审美叫“非常态之美 ” 也就是“病态美”。比如林黛玉的弱不禁风,西方人的束细腰,中国清朝人的裹小脚等等,都是超出一般人的接受能力范围的审美。

然而,虽然这四个层次的审美能力提升并不是逐级依次提升的,但只要用心,美感和审美能力也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

有的人先天就有对美的感受力,哪怕只有黑白两色,也能把不同层次的黑白灰交织、互相映衬的立体美感和相互晕染的透明度、颗粒感细分出来。这类型的人,哪怕是生活中的一粒米、一块石,都可以刻出花纹,染上美的色彩。

而大多数人的审美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储备丰厚的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摒弃过重的世俗心,保护好自己的好奇心,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而更简单的做法是——多感受经典作品的美。就像怀孕的准妈妈要常看漂亮宝宝的图片一样,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受到美的影响。

我不是个文盲,也不能说是个“美盲”,但也不能说是个特别会审美的人。有审美能力,还是要去刻意努力的。你说呢?

为什么美盲越来越多(你听说过美盲吗)(3)

注:图片文字均来自本人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