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日语怎么说(文化的双向感染)(1)

大家好。小编最近写的文章总是被规则,写个共享经济衰退的,被归为社会问题,个人不得发布。。我真是呵呵了。

好了,写个小文章得了。

为大家介绍下,目前现在我们说的中文中,含有很多日本传来的词汇。

中日,一衣带水的存在。有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唐朝。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古代向中国学习了文字,诗词,建筑,科技多种知识。大幅度了提高了当时日本的社会构架。近代,我们的祖国经受了落后挨打的100年。这100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吸收西洋文化。从而成为亚洲强国,在很多领域里达到了先进水平。

当然,对中国造成的灾害是严重的,是不能忘记的,是需要真诚的反省的!

在这里我们只谈文字。

小编给大家列举一些我们常用的日语词汇:

近现代传进中国的词汇

【共産党 幹部 指導 社会主義 市場 経済 】

这是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对最初的中国影响留下来的。这些词汇是由日本人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则造出的。

知识点: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是,通过日文版翻译过来的,翻译者是已故的上海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 先生。这也成为了我们共产主义的萌芽。

当然我们的有志先辈们也曾经翻译过当时西洋的文学,但是并没有大范围流行起来。所以基本上沿用的是日语的翻译。比如说梁启超先生翻译经济学为【资生学】或者【富国学】,并没有【经济学】精准。日本翻译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代的【 经世济民】的词汇而成。

物理学-格致学 地質学-地学 砿物学-金石学 雑誌-叢報

社会-人群 論理学-名学 原料-天産之物 功利主義-楽利主義

上面这些词汇,左边为日本翻译,右边为中国翻译。大家各自体会即可。

▼鲁迅先生文学著作中引用的日语(后成为死语不再使用)

「万年筆、日傘、人力車、定刻、構想、直面、車掌、残念、夕方、丸、時計、名所、写真」

鲁迅先生年轻时代留学日本,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日语的引用。当然,大多数已经不使用了。

▼原来是古汉语,但被重新赋予新的意思作为日文外来语引进中国

組織 -古汉语是织布机,纺织的意思。

雑誌-古汉语是记录琐碎事情,杂记的意思。

労働-本来为运转,运动的意思。

社会-本来是村子里节日村民聚在一起的意思。类似集会,赶集。

経済-本来是经世济民的意思。

人道-本来是夫妇之间鱼水之欢之意。

革命-本来是改天名推翻统治阶级的意思。

▼日本在古代从中国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文化,现代向中国反哺了千词

日本从唐朝遣唐使开始,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建筑,科技,经济,诗词等很多知识。在近代又向中国反馈了将近1000个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等)。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报恩。

希望两国之间在今后能够有一个平和,稳定的交流氛围。

以上文章,借鉴以下资料:

Chinese Borrowings from the Japanese Language 陳 生保(Chen Sheng Bao) 上海外国語大学教授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