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了很多意义非凡的诗文趣事。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加上一些无知的人的错误理解,有很多原来是贬义,讽刺的东西被人当做是褒义,赞扬的诗词来用,反之也是如此,让人十分无奈。比如那句流传甚广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被很多不守戒律的人奉为经典,但是原文应该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1)

还有“人尽可夫”这句经常被我们形容女子行为不检点的成语也是如此,这个成语出自《左传》:““父与夫孰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选择范围是天下男子!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女子按奈不住寂寞,在外勾搭男子!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2)

但是这些个错误的诗词要么年代过于久远,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发生了错误的解释;要么出处不详,被人错误引用。但是少有名人的诗词被人误判的,盖因为名人名作读的人多,用的人多,所以很难出现什么错误。但是诗圣杜甫很出名的一首《赠花卿》就被人错误理解了。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3)

这首诗最后两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经常被我们用来夸奖别人,但实际上这首诗的本意并非如此。文人向来讲究骂人不吐脏字,他们一般绵里藏针,柔中带刚,寓讽于谀,光看字面意思很难理解意思,但是细品之下就会发现暗藏玄机!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4)

唐肃宗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樟谋反,攻占绵州,自称梁王,成都府尹部将花敬定作战勇猛,平叛时多有建功,在蜀地名声大作,然而其人居功自傲,骄纵任性,纵容士兵四处抢掠,祸害百姓,为了抢夺女子手上的金镯,甚至断人手腕,而且目无君上,无视封建等级,越级使用天子礼乐。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反讽诗中的巅峰之作!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5)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乐器;纷纷,是对乐曲的形容,化无形为有形,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乐器的轻悠、柔靡,杂错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如此。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花敬定凯旋而归的这一天,百姓为了迎接他回来,接连数日在成都城内欢庆,音乐声欢快悠扬,绕城三日不绝,那一半随着江风飘向天边,另一半则飘入白云深处。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画龙点睛,把那副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6)

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中的“天上、人间”,都是一语双关,“天上”虚指天宫,实指皇宫。“人间”是民间。要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是极为严格,不同的阶级往往对应着不同的音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出入,奏承和”,详细的礼乐制度是朝廷官员要严格遵守的法律常识,一旦违背,就是大逆不道,目无君上!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7)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面上是夸奖曲子好听,如同天上的仙乐一样,实际上是用讽刺的手法说花敬定目无纲纪,大逆不道。一个小小将军,居然敢用皇帝才能使用的乐曲享乐!这就是讽刺诗的最高境界,明夸暗贬,含蓄不露。正如张天觉说的:“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而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花卿)蜀之勇将电,恃功骄恣……子美作此诗以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时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8)

虽然现在的环境和古代不同,不存在什么逾越之罪,我们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话来夸奖别人貌似也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以此诗夸人,还是不妥!我们现在学诗,往往都是基于背诵,不求甚解。这样严重本末倒置了,学诗学的不是字面,而是学习深层次的东西,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才是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浮于表面往往就会闹出这样那样的笑话!

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偏偏落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9)

留个问题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们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吗?可不是不孝有三种,不结婚生子是最不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