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南京号称“帝王之宅”,从吴大帝孙权在此地筑城并建都开始,先后有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明、太平天国、民国等9个政权在此定鼎,埋葬着数十位中国帝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城市当中,还埋葬着1位外国国王,墓主麻那惹加那来自遥远的东南亚古国渤泥,并且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位中国的叛徒。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

01 中国叛徒,海外称王

浡泥国即今天东南亚国家文莱的前身,位于加里曼丹岛上,建国之初领土仅限于文莱及其附近,经过百余年的对外扩张,到唐朝时已经发展成为“延袤数千里”的大国,占据加里曼丹岛大部分地区,一度还征服过菲律宾南部诸岛。14世纪后半叶,渤泥国力快速衰落,不得已臣服于满者伯夷帝国和马六甲王朝,直到15世纪初才恢复独立。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1)

16世纪初的渤泥国地图

渤泥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作婆利、佛泥、婆罗,跟中国交往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梁时期,渤泥便曾遣使来华进贡土特产,隋唐、宋元时期,两国间的交往变得愈发密切。明朝建立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派遣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部事沈秩到渤泥进行宣谕,并将该国列入15个“不征之国”名单当中(此外,还包括日本、越南、朝鲜等)。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期间(1405-1407年),曾派使者前往渤泥进行宣谕,劝说国王麻那惹加那向明朝称藩。永乐三年(1405年)冬,麻那惹加那听从郑和的建议,派遣使者向明朝遣使贡献土特产。作为回报,明成祖则派使者册封麻那惹加那为王,并赐王印、诰命、锦绮采币。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2)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说段题外话。按照《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浡泥国并肩王森屏黄公神道碑》的记载,“麻那惹加那”并非人名,而是渤泥语中“并肩王”的意思。不仅如此,“麻那惹加那”是个地道的中国人,名字叫做黄森屏,曾侍奉过朱元璋,官至云南行省腾冲卫总兵。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中国人,是如何当上海外番国的国王的?

按照现存的史料记载,大约在1380年前后,黄森屏被朱元璋任命为使者,率领庞大的使团访问东南亚各国,以此宣扬天朝上国的恩德。然而,当黄森屏一行即将驶抵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时,不幸遭遇海啸,结果使团遭遇灭顶之灾,只有黄森屏等少数几个人存活下来。黄森屏死里逃生后,因为担心回国后会遭到皇帝的严惩,所以决定留在婆罗洲,并在当地开拓、建国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3)

黄森屏画像

随着黄森屏的实力不断壮大,遭受苏禄等强敌入侵的浡泥国王为了拉拢他,便把女儿嫁给黄森屏,并允诺跟他共同统治国家,称号为“麻那惹加那”。黄森屏跟渤泥国结成联盟后,屡次击败苏禄等敌国,成功地遏制住国家的颓势。此后,黄森屏一系世代跟渤泥国王室联姻,对内辅助苏丹,对华人和外国则以国王自称,直到明朝万历年间,相沿不改

02 率团访华,魂归故国

黄森屏虽然在海外称王,但内心仍以中国人自居,常常隔海眺望故国,渴望能重新踏上祖先的土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为了寻找回国的合适机会,黄森屏一等便是20来年,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才终于成行。当年,以“麻那惹加那”名义出访的黄森屏,带着由亲属、陪臣共15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打着“朝贡”的名义正式踏上访华之路。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4)

外国使团朝贡明朝图

由于黄森屏是第一位出访明朝的海外番王,对于篡位上台、极力寻求国内外承认的朱棣来讲,无疑是证明地位合法性的强大助力。为此,朱棣非常看重黄森屏的来访,非但没有追求他当年叛逃的罪过(也或许根本不知道),并且专门派大太监张谦去福建迎接浡泥国王一行。从福建到南京途中,黄森屏一行人经过的州县,无不热情接待这位昔日的叛徒。

黄森屏一行人抵达南京后,明成祖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赠予勃泥国王及其亲属、陪臣丰厚的礼物,并在奉天殿设宴招待他们。接待结束后,明成祖命令有司安排黄森屏一行人在南京及其附近旅游事宜,全部费用均由明朝担负。作为昔日的叛徒,黄森屏在故国受到的优厚待遇远超当初的设想,抚今追昔,他的内心一定充满无限感慨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5)

明成祖朱棣画像

黄森屏在华逗留数月,故国的一草一木是那样亲切,让他流连忘返。不过,黄森屏身为国王,不能长期放纵自己的私欲,必须回国主持政务。在这种情况下,黄森屏不得不痛下决心,准备率团回国。然而,黄森屏还没有正式起行,便因突患重病而去世,时在同年十月。黄森屏去世前,怀着“落叶归根”的梦想,向明朝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体魄托葬中华”(见《皇明文衡·卷八十一》)。

03 体魄托葬中华,古墓几经风雨

得知黄森屏的死讯后,明成祖极其悲伤,不仅为他辍朝三日、追谥恭顺,并且遵照黄森屏的遗愿,按中国礼仪将其遗体葬在南京城安德门外的石子岗。由此,黄森屏便成为唯一葬在中国的文莱国王,同时也是唯一一位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注:除黄森屏外,葬在中国的外国国王还有两位,分别是苏禄国王巴都葛叭哈喇、古麻剌朗国王斡剌义亦敦)。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6)

苏禄王墓

黄森屏入土为安后,明成祖寻专门找来加入中国国籍的西南夷人守护王墓,每年春秋两季都由专人祭扫(详情见《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浡泥国并肩王森屏黄公神道碑》)。明成祖病死后,历任皇帝继续保持跟渤泥的友好关系,并对勃泥国王墓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修缮。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战火的摧残,渤泥在万历年间中断对明朝的朝贡关系,浡泥国王墓则由于得不到维护和修缮,在明朝灭亡后的百余年时间里湮没不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局趋于稳定,对失落文物的搜寻、保护工作步入正轨,勃泥国王墓由此得以“重见天日”。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7)

渤泥国王墓神道

1958年5月12-13日,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农民的指点,在隶属铁心桥东向花村的乌龟山南麓发现两段残碑,依稀可辨“永乐六年八月乙未”、“浡泥国王去中国”、“体魄托葬中华”、“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等字样。经反复查证史料,专家们终于确定残碑背后的荒废古墓便是湮没已久的浡泥国王墓。

浡泥国王墓的重新发现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为了保护这座极具历史意义的文物,当地政府将其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墓前神道、石刻等建筑修复扶正,新建一条水泥路直通墓地,并在墓地四周每年增植林木。2001年,浡泥国王墓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对迁碑亭、牌坊、墓冢、神道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外,还在墓园内建成一处别具特色的文莱风情园

朱棣释放外国皇帝(唯一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8)

浡泥国王墓

浡泥国王墓的“重见天日”在国外,尤其是文莱同样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渤泥的继承者,文莱苏丹在不同场合给予黄森屏极为正面的评价,并将其列入王室世系图中。因此,等到浡泥国王墓被重新发现后,文莱苏丹先后多次派特使前往南京奠祭他们的祖先,而前往墓地凭吊和祭扫的官员、商人、学者更是络绎不绝。这也算是中国与文莱交往中一段佳话了。

参考书目

明朝官修史书:《明实录》,中华书局2016年版。

程敏政:《皇明文衡》,上海商务印书馆。

张廷玉(清):《明史》, 中华书局1974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