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灵魂摆渡·黄泉》可谓感动了一大部分人,其中应属三七和长生的感情故事最为触及人心。

灵魂摆渡黄泉三七最后去哪了(灵魂摆渡黄泉中)(1)

何谓黄泉,何谓孟婆,何又谓孟婆汤?

彼有死境,魂之归路,足八百里,无花无叶,黄沙遍地,延绵流潋,故名黄泉,内有妖,名孟婆氏,皆为女身,多智善谋,具殊色,好食鬼,善烹汤,孟婆汤,以八泪为引,历久方成,异香可通九霄,凡鬼饮之,前事皆不复记。 ——冥记·黄泉卷

黄泉之处,八百里无花叶。孟婆之容,非年迈苍老之妆。《灵魂摆渡·黄泉》塑造了神话人物新的形象,同时也引出了很多鲜见的神兽。

在故事中,出场最先的方为三七的阿娘,在阿娘吞噬过往恶魂时,现出原身。据剧中形象而论,三七的阿娘原型应属《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巴蛇。

灵魂摆渡黄泉三七最后去哪了(灵魂摆渡黄泉中)(2)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巴蛇是一种庞大的蟒蛇,长数尺,身围七八尺,可食大象,三年之后方才吐出骸骨。后世人言:人心不足蛇吞象,其中蛇则为巴蛇。相传,腊冬一农夫救一冻僵小蛇,喂养至大放归山林,蛇心有感激,恰逢洞口生一灵芝,于是昼夜守护无人可及,欲奉灵芝于农夫。皇帝时闻灵芝,于是悬赏赏金取灵芝,都无果而终。农夫听闻后欲得赏金,乃求灵蛇取之,灵蛇应允。之后不久,皇后眼疾,得一方,需要灵蛇眼做药引,令农夫取之,并承诺给于丞相之任。农夫再求灵蛇,灵蛇忍痛挖眼于之。农夫如愿得荣华富贵权势。在后农夫不满生命有限,欲长生不老之术,得灵蛇心可以长生的方子,乃再求灵蛇,灵蛇张口让农夫去取,农夫刚一靠近,灵蛇便吞之。初为蛇吞相,之后错谐之故,演变为蛇吞象。

《山海经·中山经》:“﹝ 柴桑之山 ﹞多白蛇、飞蛇。” 郭璞 注:“即螣蛇,乘雾而飞者。”

据《山海经·中山经》得记在腾蛇(即螣蛇或飞蛇),确实可以飞行,但据女娲捏做“宠物”的解读,起初女娲造人,因为孤独捏做了螣蛇和白矖作为宠物,腾蛇应属雄性,白矖(xi)应为雌性,但白矖形象为人身蛇尾,与三七形象实属不相符。(开个小灶:据说白蛇白素贞为白矖之女哦)

《山海经(中次二经)》记载:"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此记载即为鸣蛇,因为鸣蛇与螣蛇都可以飞,形象相近,具体图片就找不到了。不同的是鸣蛇是有四翼的,两大两小。

在民间鸣蛇被奉为恶兽,其出现之处必有大旱。事实上,这是对鸣蛇的一种误解。鸣蛇仅仅是因为喜欢干旱,对人类没有害处。鸣蛇对周围的环境极为敏感,当天地炎热干燥的时候,便经常出没于农田中,它们仅仅是喜欢这样的环境,干旱并非他们带来的。人们对鸣蛇产生了误解,将其视作恶兽。

前面也有写,黄泉之处,八百里黄沙,无花无叶,更进一步将三七推向了鸣蛇。

至于曼珠沙华的意思,就是开在冥界的花,又名彼岸花,代表着无尽的相思和绝望的爱情。《灵魂摆渡·黄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应是亲历者在叙述自己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