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100指数(简称“中证100”)发布于2006年5月,从指数发布至2022年5月这段漫长岁月中,中证100的选样方法系在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挑选规模最大的10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在传统印象中,中证100也常被当作沪深300的“市值升级版”但至2022年5月,指数的编制方案迎来重大修订,这也给中证100注入了不一样的“灵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证100指数为什么有两个代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证100指数为什么有两个代码(中证100指数详解)

中证100指数为什么有两个代码

中证100指数(简称“中证100”)发布于2006年5月,从指数发布至2022年5月这段漫长岁月中,中证100的选样方法系在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挑选规模最大的10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在传统印象中,中证100也常被当作沪深300的“市值升级版”。但至2022年5月,指数的编制方案迎来重大修订,这也给中证100注入了不一样的“灵魂”。

根据中证100指数新修订的编制方案,中证100的样本空间由沪深300成分股扩展至中证全指,选样范围显著扩大,符合标准的科创板及创业板标的将更快被纳入指数;同时,指数新增了ESG评级作为筛选条件,有助于规避高风险标的,入选标的必须属于深股通/沪股通标的,指数成分股的定价机制亦趋于国际化。与此同时,修订后一个比较有意思地方的在于指数选样方法,相比于传统宽基指数基于市值排名的选样体系,修订后的中证100将以二级行业为出发点,优先纳入各二级行业中满足市值条件的龙头公司,之后再从各一级行业内按照自由流通市值由高到低依次选入证券,并尽可能让指数中各一级行业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与中证全指保持一致。这也意味这,指数对A股市场各领域龙头公司的覆盖度进一步提升,成分股的行业分布亦更加丰富,同时,以全市场指数为基准进行行业配比,也更能反映资本市场整体的市值结构。

因此,当2022年6月13日新方案落地实施后,指数中近半数成分股发生了更替,指数的行业分布及成分股结构均出现明显变化。指数前三大行业由食品饮料、银行及非银金融变更为电力设备新能源、食品饮料及电子,前三大行业集中度降低近8%。在调整前,银行、非银金融及食品饮料三大行业的累计权重近44%,成分股数量共36只,而在调整后,三者的累计权重降至20%,成分股数量仅剩4只(食品饮料:贵州茅台;银行:招商银行及工商银行;非银金融:中国平安)。而作为新经济的代表,电力设备新能源、电子、有色金属及基础化工行业的成分股数量及权重均有明显提升,宛如一场新旧动能之间的交接。

从指数的成分股结构上看,调整后,指数成分股的市值分布亦更加均衡,指数中偏成长风格的标的数量明显提升,指数整体也因此更具成长属性,指数整体的盈利能力亦出现明显优化。

相比于同为大市值指数的上证50及沪深300,调整后的中证100在中游制造、周期、TMT板块的配置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金融地产板块的配置比例显著降低。很大程度上,修订后的中证100摆脱了长期以来大市值指数中金融板块权重过高的困扰,也更能代表A股市场整体的资本结构及变化。

聚集指数的盈利及估值特征,中证100在2017-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值约10.3%,略优于同期沪深300。在此期间,中证100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稳定在11%以上,较沪深300亦呈现出更优的盈利能力。若按2022年6月新编制方案实施后的指数成分股进行回测,调整后的指数成分股在2017-2021年间呈现出更优的成长性及盈利能力,这很大程度上亦验证了新编制方案的有效性。

估值层面,在2022年6月的调整后,指数的市盈率及市净率估值均出现了一次性抬升,这也意味着,指数历史估值对当期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因此,我们结合指数中各行业估值分位数(近7年)的加权平均值作进一步观察。截至2022/10/09,中证100各成分行业PB分位数的加权平均值约34%,PE分位数的加权平均值约24%,两者均处于2016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并已接近于2018年底极低的估值状态,指数已具备较优的安全边际。尤其是在调整后的中证100指数已具备更强的基本面支撑时,投资性价比已然大幅提升。

至此,我们作个简单的小结,修订后的中证100指数,用那句iPhone经典广告语来形容就是bigger than bigger,修订后的指数除了作为大市值公司的代表外,对各领域龙头公司的覆盖更加全面,行业权重得到较大优化,指数整体亦具备了更强的成长动能及盈利能力。站在当期时点,面对着这么一个相对混沌的市场环境,龙头公司意味着什么,投资大市值的龙头公司是否是一个“高胜算”决策,我们从投资中价值和价格两个维度展开一些思考。

相比于中小市值公司,龙头公司的一大魅力在于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自2016年以来,中证100及沪深300等大市值指数的ROE水平始终保持稳定,即使在企业盈利处于下行阶段亦颇具韧性,这背后实则与龙头公司稳健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壁垒密不可分。短期来看,市场或许会根据当期的利润增速或资金流向去给企业定价,但长期来看,稳定的盈利能力才是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驱动,也是决定企业内在价值的关键一环。

价格层面,自2016年以来,A股市场开启了一轮长达5年的大盘风格行情,以中证100及沪深300为代表的大市值指数一枝独秀,市场中的龙头公司也纷纷被冠以核心资产、漂亮50等美名,龙头公司的估值中枢节节攀升。但在2021年,随着估值的钟摆开始回归,大市值指数亦于2021年2月开启了漫长回调。但至此时此刻,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市值指数(以沪深300为例)的风险溢价又再度回到一个近十年内颇具吸引力的水平,风险溢价的点位亦再次触及2016年以来三次A股底部的位置,龙头公司的估值水平亦逐渐落入合理区间。

换句话说,资产还是那些优质的资产,而陷入悲观的“市场先生”再次以一个相对偏低的价格将这批资产摆在我们面前。在理解龙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当前的价格水平后,或许我们能够在变化莫测市场环境中找到那个不变的锚,更从容地去面对市场的大幅波动,通过投资指数或基金更坚定地完成对优质资产的出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