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在访问苏联的时候,就见识到了核武器的强大,他也意识到核武器对于国防的重要意义。

最终我国以超出西方国家预料的速度,完成了原子弹与氢弹的研制。

这离不开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付出,而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选择隐姓埋名。

其中就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科学家,为了研制核武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1)

以至于邓小平在核武器研究工厂见到她的时候都大吃一惊。

她就是王承书,曾经被认为有机会拿下诺贝尔奖,为何最终会销声匿迹,在她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名门闺秀赴美留学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之中,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父亲很喜欢这个女孩,引经据典用《书经》给她取名为王承书。

她的父亲也很重视对她的教育,不过父亲并没有培养她学习琴棋书画,而是让她接受新式教育。

接受新式教育的王承书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她对数字也十分敏感。

她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助家里整理账目,无论账目有多复杂,她都不会出差错,此时的她就已经展现了过人的天赋。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2)

小的时候王承书身体不是很好,在小学和初中的最后一学年,她都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不过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升学考试,并以有意的成绩完成升学。

1930年的时候,她更是高分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

在那个年代学习理工科的女生很少,她也是班里唯一一个女生,不过她的成绩丝毫不逊色,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

当时大学会对学生进行淘汰,王承书所在的班级最后只有四个人顺利毕业,她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之后王承书在老师的邀请下留在学校任教,同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不过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她不得不离开北京,随着学校在全国各地辗转,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明白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3)

在1939年的时候,王承书嫁给了同校的老师张文裕。

在很多人看来,结了婚之后王承书的重心将会回归家庭。

但是她却并没有像那些传统女性一样选择相夫教子,她意识到现在国家需要科研人才,她也希望为国家出一份力。

于是她向密歇根大学提出了留学申请。

虽然身边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她的这个决定,好在丈夫全力支持她继续深造。

在申请留学的时候,她同时申请了密歇根大学一个支持亚洲女性留学的奖学金,不过学校要求申请者必须未婚。

王承书觉得这个规定很不合理,于是她在申请中强硬地表示,女性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和结婚与否没有关系。

最终密歇根大学在1941年,破格录取了这位有个性的学生。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4)

进入密歇根大学之后,王承书跟随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一同进行气体运输理论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她的能力得到了导师的赏识,她不仅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还取得了很多重量级的科研成果,她的出现让西方国家真正开始重视中国的女学者。

当时王承书的导师乌伦贝克,很有机会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他最优秀的弟子,很多人觉得王承书只要继续从事科研,未来的诺贝尔奖肯定有她的一席之地。

不过在王承书看来,有一件事远比获得诺贝尔奖重要。

回到祖国怀抱

虽然在美国的科研进展很顺利,在那里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但是王承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出国留学的初衷,那就是掌握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回去报效祖国。

她的丈夫张文裕也和她抱有同样的想法,因此虽然符合了加入美国国籍的条件,可是夫妻两人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5)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知道回国的机会来了,国家也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

但是美国不希望新中国发展壮大,于是他们想尽办法组织王承书夫妇这样的科研人才回国。

当时王承书的导师和身边的同事也纷纷劝她留在美国,毕竟留在美国她才可以更好地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面对众人的劝阻,王承书丝毫没有动摇,她知道祖国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祖国需要自己。

随后她开始分批将自己的研究资料寄回国内,因为美国方面的阻拦加上资料太过庞大,她足足花了七年的时间才把所有的资料寄了回去。

她也在1956年和丈夫回到了国内,而她刚回国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组织安排了新的工作。

在当时我国正在全力研发核武器,但是我国没有掌握同位素分离技术,组织也希望王承书可以负责这部分的研究。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6)

同位素分离对于王承书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般情况下科研人员轻易不会更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尤其是这种完全不相关的科研题目。

但是王承书知道这是国家的需要,她义无反顾地接过了这副重担。

仅仅过了两年,王承书又接到了一个新的挑战。

1958年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可以组织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这也是氢弹研制的前期准备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已经做了几年同位素分离工作,但这个领域对王承书来说依然是崭新的,那时的她已经46岁。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已经不太适合开展新的研究了,可是王承书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为了更快地掌握热核聚变技术,王承书自学了俄语,并带领同事们到苏联学习相关的技术。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7)

在从苏联回国的列车上,她仅仅用了7天的时间就把《雪伍德方案》翻译成了中文,因为她觉得这本书对于我国的核聚变研究会很有帮助,她对工作的投入可见一斑。

因为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她完全没有时间陪伴自己仅仅8岁的儿子,那段时间两个人一周只能见一面。

王承书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可是她知道核聚变的研究远比陪伴儿子重要,她只能选择对不起自己年幼的儿子。

经过两年时间的耕耘,王承书成为了我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

她不仅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更为关键的是她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相关的科研人才,她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表扬。

这次成功“转行”的经历让人们认识到她的才华,很多人也都期待她可以取得更多的突破。

可是在1961年,王承书却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她也再没有发表过任何科研成果。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8)

震惊邓小平的女工

王承书的这次消失和中苏交恶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我国和苏联出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加上我国没有答应苏联派军舰进入我国海域的要求,两国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

此时苏联甚至对我国实施了核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自然不愿意帮助中国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1961年苏联撤走了所有援华的专家,并销毁了研究资料。

当时我国的原子弹研制正处于关键时期,突然没了苏联专家的帮助,很多研究举步维艰。

这样下去,研制出原子弹的时间很可能大大延后,我国在外交中也将无法对他国的核威胁做出反击。

在危急关头钱三强再次想起了王承书,他找到王承书是否愿意接受铀浓缩的工作,而王承书也是钱三强反复斟酌后确定的人选。

和前两次一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工作,而这一次她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9)

因为铀浓缩研究属于国家机密,从这之后她就只能隐姓埋名,相当于告别学术圈,她也不可能取得任何的荣誉,不过王承书毫不在乎。

就这样她进入了代号504的铀浓缩工厂工作,她也是这个工厂中唯一的女性。

在当时,铀浓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人的压力都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王承书顶住了压力,顺利生产出了合格的浓缩铀,这个时间甚至比之前苏联专家预计的时间还要早100多天。

最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可以在西方国家预计的时间之内完成试爆,王承书和她带领的团队功不可没。

可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而面对组织上的嘉奖,王承书也表现得非常谦虚,称这是大家的功劳。

当时她来到504厂工作,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很少。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10)

1964年邓小平来到这里视察的时候,一眼就认出了这个身材瘦削的女工,就是之前参加群英会的女科学家。

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惊,他说不仅自己不知道王承书来到了这里,甚至连她的丈夫张文裕也不知道她在做这些,不得不佩服王承书的保密工作。

1966年的国庆节,王承书作为突出的科研工作者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

聂荣臻元帅亲自向毛主席介绍了她,聂荣臻告诉毛主席,王承书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毛主席也连连夸赞王承书是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隐姓埋名的功臣

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不过在氢弹成功研制之前,科研人员一刻都不敢放松,全国优秀的科研人员都在为氢弹的研制奋斗。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11)

这个时候钱三强再次想到了王承书,他询问王承书是否愿意参与氢弹核原料分离的工作。

按照之前的计划,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王承书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她也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

当时的王承书年纪已经不小了,长时间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对她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加上她不得不和家人分离,钱三强看在眼里也有些过意不去。

因此这次他并没有直接下达命令,而是征求了王承书的意见。

面对钱三强的询问,王承书斩钉截铁地回答,自己愿意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完成核材料分离工作。

同时在钱三强问起爱人的情况时,她表示自己没有什么话要带给他,同时自己在这里的生活也没有困难。

就这样她继续隐姓埋名,为祖国的核事业奋斗。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12)

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她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事迹。

王承书是科研界的天之骄子,但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而且她并不单单只是在工作方面尽心尽责,自从她1961年成为共产党员之后,她会将自己每个月大半的收入交为党费。

剩下的钱她也总是不舍得给自己花,而是留给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同事。

1992年张文裕去世之后,她更是拿出夫妻俩10万元的积蓄,在西藏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可是她得了白内障之后,却不舍得给自己打600元一支的进口针,因为在她看来自己的眼睛不值那么多钱。

1994年操劳一生的王承书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她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单位。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13)

同时她还把自己所有的藏书,以及治疗捐给了华北六〇五所,也就是现在的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她真正做到了将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

而在她去世之后,她的事迹才被公之于众,如今在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中也设有王承书院士纪念馆,用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王承书作为新一代女性的代表,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真理。

同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大好前程毅然回到祖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勇于探索钻研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相信在王承书院士精神的激励下,未来我国肯定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将祖国建设地更加强大。

最有远见的女科学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