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明代的辽东镇是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攻破辽东镇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中原大地,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地方,因此明朝在此地布投入了大量的军事资本。但是在明末,辽东镇却被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军队不足半年就被攻破占领。

明朝后期输过几次惨烈战役(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是如何导致明金辽沈战役失败的)(1)

辽东镇被攻破的原因离不开努尔哈赤及其所率将士的勇气与才智,但是其间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朝政府对辽东地区的决策的失误所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今天就从明朝政府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的角度来看辽沈战役的失败。

辽沈地区的边墙边堡修缮决策受到延误

在辽东经略熊廷弼上任辽东就发现辽东地区的城墙残破不堪,沿边的防御台大都坍塌,少部分未坍塌的低矮的防御台也完全起不到居高临下的防御打击作用。他在《再论修屯疏》中这样描述军士在女真士兵前来抢掠时的反应:

明朝后期输过几次惨烈战役(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是如何导致明金辽沈战役失败的)(2)

“尔勿举烽,举则杀尔,举早亦杀尔。”

没有了防御高台,辽东军士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女真在自己守护的土地上抢掠,甚至只敢在女真士兵远去的时候点燃烽火台以示警戒。 辽东地区的边堡亦是倾颓败坏,百姓们在女真侵扰时害怕进入边堡:

“与我入堡尽为虏,曷若使我四散逃生者?”

保护百姓免受战争之苦的边堡成为了让其遭受苦难的地狱,为了不入边堡,他们往往会选择贿赂军士然后四散逃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修缮边墙边堡的任务迫在眉睫。

辽东镇沿边防线很长,不同地带地势、地貌都不相同,熊廷弼则根据各地的情况提出修筑的方案,因地制宜:

在沙漠多的地带选择挖开一道两丈深的沟壕来减缓敌军的行进;在山石多的陡坡上用三人才能合抱起来的大树分三四层交错合放,抵御女真的骑兵……

这样的修缮方案,用熊廷弼的话来说就是“有十五利焉”,我们具体来分析几点。

首先是边堡坚固之后,女真骑兵不能展开阵势发动进攻。即使有一两万的敌军来侵扰辽东镇,他们合力填埋沟壑 、推到城墙也至少需要花费一两天.

而在这期间只要点燃烽火台,那么周围地区就知道辽东镇遭遇了外敌入侵,就会派兵前来支援。此时的外敌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在了推到防御设施上,敌弱我强,正是一举拿下他们的好时机。而且高台矗立,也利于明军的防守以及骚扰推到防御设施的女真军队。

明朝后期输过几次惨烈战役(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是如何导致明金辽沈战役失败的)(3)

除此之外这还有利于对抗女真军队的一种“零窃”的作战形式,“零窃”,顾名思义就是派遣零星的几个士兵来骚扰边镇地区。

在防御设施不完善时,他们进入边镇抢掠毫无顾忌,而边镇军民因为不知道其身后是否有大批军队,大部分都远选择进入紧急戒备状态,次数一多,对于百姓的生产生活,军士的精神压力都是不小的负担。边墙边堡的修缮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因为仅靠数人根本不可能攻破坚固的边墙。

其二,墩台哨军有所保障,能够及时点烽火报信。及时点燃烽火可以早一点提醒百姓进入边堡,降低战争所带来的伤害。

其三,边关地区的通行安全得到了保证。边墙未修复时,女真部族经常进入边镇抢掠来往的商旅以及军队的军资补给,这就导致商旅不行,军资补给次数也大大减少。边墙的修复保证了商旅的通行以及强化了边镇的军事力量。

总结起来,熊廷弼的修边之策有三个层面的积极意义:从军事上来说,加强边防,增强战斗力,能够更好地直接面对边外的挑战;对辽东地区来说,加强了民生,也让辽东民众更有安全感,更认同明朝政府;对朝廷来说,可以减少对于辽东的财政支出,这对当时财政紧张的明朝政府是很有利的。

但是熊廷弼的边墙修复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一部分原因与其被罢任有关。后来的辽东经略张涛十分赞同熊廷弼所推行的政策,他在上奏给皇帝的奏疏中提到辽东地区的边墙已全部修缮完成,但除了熊廷弼时期所修缮的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与张涛所了解的修复都是听从手下所言,几乎不实际考察修复进程;而那些负责修复的官员贪赃枉法,贪墨了修复边墙所下拨的款项。

除此之外,朝廷内部很多官员对熊廷弼坚壁自守的举措极为不满,如大将杨镐认为这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挫败士兵的锐气,不支持其修筑辽西边墙的提议。熊廷弼的边墙边堡修缮计划就这样被长期延误,而后来努尔哈赤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挺进辽沈也与之有着巨大联系。

辽沈地区的屯田方案实施不力

军屯方面,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时辽东地区几乎已经不存在专门进行农业耕作的屯军,为了能组建一支专门的屯军,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年老体弱、胆小怯事的士兵身上。

明朝后期输过几次惨烈战役(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是如何导致明金辽沈战役失败的)(4)

这些士兵上战场几乎很难取得好的军功,但是裁撤又由于没有兵源的补充会导致边军军士数额减少,不如让他们去屯田。

当时辽东边军总计有八万余人,熊廷弼估计其中的老弱怯战之辈占了十分之三作用,也就是二万四千人,如果让他们专门从事军屯,不仅可以开垦荒废的土地,还可以为军队提供不小的粮食供给。这些人:

“每名一分五亩,可种一万二千顷,亩取子粒仓斗一石,可收一百二十万石,折细六十万石,除给本军应得月粮外,可余三十一万余石”

可以说这样的收入极为可观。民屯方面,熊廷弼将百姓聚集在一处肥沃的土地之上,为了防止女真与蒙古的侵扰,他打算专门在此地建设壁垒,壁垒只留一个出入口,其内设置器械、火药等军事设备以供百姓对抗侵扰的敌人。

熊廷弼还规定每杀一个侵扰的敌军,可以获取赏银50两。这样做的好处:

明朝后期输过几次惨烈战役(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是如何导致明金辽沈战役失败的)(5)

一是可以发动民众自我保护,百姓就是士兵,既能获取农业收益,又能保证不受到外敌的侵扰,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提升民众的安全感,使他们能够安心生产。

二是增加粮食收入,减少朝廷的年例银支出。在此之前为了安顿这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明朝政府每年都要花费三十余万金,百姓自给自足,减少了大量的财政支出。

熊廷弼的屯田措施受到了明神宗的极大肯定,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遭遇了巨大困难,熊廷弼在《再论修屯疏》中提到:

“迨后情事舛异,外作之而内不应,上作之而下不应,彼作之而此不应,一体支吾,转相乖迕,臣愤懑成病,不复料理者半年。”

修屯一事收效极差,各级官员对于熊廷弼的屯田之策没有认真对待,导致熊廷弼修复屯田的方案无法落实,乃至因此愤懑成疾。

后来还有官员上奏《请停修屯辩抚院疏》,坚持主动出击,认为议款、屯田等可能导致军队忘战,从而反对熊廷弼的提议。

“及蒙旨查议,地方官不著意,臣亦灰心,不欲问”

地方巡抚对屯田方案不支持,其工作自然难以落实。对朝野的失望让熊廷弼向皇帝祈求免官:

“乞俯从抚臣言,停止修屯之议,并放臣早归,以免罪戾事。”

以文统武、临时换帅——辽东军士人心涣散

明朝在辽东地区设置巡抚最初只是用来钳制总兵在边境地区发展势力的虚职,最初只是以文制武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嘉靖之后,总兵往来防御,而巡抚军事职责增重,于是皇帝赐予巡抚旗牌用来号召诸军,方便行事,自此辽东巡抚获得了军事统率权。巡抚得给旗牌后,分割了总兵官军事统率权,从而演变为军事统帅,职权进一步增重,从而实现了军事化转变。

明朝后期输过几次惨烈战役(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是如何导致明金辽沈战役失败的)(6)

巡抚实现军事化转变后,与总兵官职责多有重复,从而造成二者权责不分之状况。自此之后的以文制武演变成了以文统武,努尔哈赤攻陷辽沈一战中的执掌军事权力的袁应泰就是一介文官。

以文统武虽然钳制了军事集团势力的发展,但是其对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努尔哈赤进攻辽东的战役中,袁应泰就是因为不识军务,错误地估计了努尔哈赤的战略目标,死守辽阳城不派兵前往沈阳城支援,导致沈阳城将士们力战不敌,丢失了沈阳城。

明朝后期输过几次惨烈战役(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决策失误是如何导致明金辽沈战役失败的)(7)

而金军占据沈阳之后以此为据点,休整数日后继续攻讨辽阳城,而袁应泰及其部下军士死战三日仍是不敌,金军自此控制住了辽阳城。占据辽沈二城之后,努尔哈赤一面派兵攻取打尚在明朝军队控制下的其他辽东城镇,一面传檄这些地方的汉人军民剃发归顺。

不到一个月,辽河以东的大部分城池堡寨都并入后金的版图之中。金军攻陷辽东还与明朝统治者临阵换帅有关,起初对抗努尔哈赤进攻的时熊廷弼。

但是神宗去世之后天启皇帝即位,他听信了宦官的谗言,认为熊廷弼在边境培植势力想要投靠后金政权,于是临时将熊廷弼换下,让不识军务的袁应泰前去接替。这就导致了军士人心涣散,边疆防御紊乱,金军乘此进军并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总结

综合全文不难发现,对于辽东镇的失守,明朝决策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明朝高层罔顾事实,一味偏听偏信,辽东镇很难被努尔哈赤拿下。而辽东镇的失守更是直接刺激了后金政权的成长,最终一句吞没了大明王朝。

参考文献

《三朝辽事实录》

《熊襄憨公集》

《按辽疏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