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

酱,是中国人民餐桌上的常客,也是烹饪各种美食的绝佳助力。今天的柴米油盐系列,Crea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酱,看一看酱的家族、药用价值以及它的前世今生。

何为酱?

酱,音从“将”,所谓“将”,有酱在古代各种调味品中居于主导之意。《说文解字》中对酱的解释为“醢(hǎi)也”,而“醢”为,“肉酱也”。也就是说酱刚产生时是用肉做的。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通过蒸酿将食物做熟,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醢就是最早的肉酱。

烧椒酱的用途(不只是制作佳肴的调味品)(1)

“酱”以肉为主料,用盛酒的器皿盛,加盐用酒曲腌制,字型上从肉从酉。《说文解字》称“从肉者、醢無不用肉也。酒㠯龢酱也。”就是说有代表肉的“月”字旁是因为先秦时期制作酱都是用肉的,而酒则是用来调和肉的。酱是酒,肉和盐在一起交合而成,《风俗通》:“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

对于“酱”《康熙字典》的解释有:“又豉酱。又菜茹亦谓之酱。麦面米豆皆可罨黄,加盐曝之成酱。”也就是酱不止是起初的只用肉制作,还有蔬菜,麦面米豆都可以腌制称酱。

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有:“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今此当是夏者,亦以久久者弥好。又有肉酱、鱼酱,不入药用也。”到现在我们常说的酱,是将面粉或豆类蒸熟发酵,加盐水制成的调味品。小麦做成的是“面酱”,豆和麦麸制成的为“黄酱”,黄豆制成的叫“豆酱”,制成的汁为酱油。

烧椒酱的用途(不只是制作佳肴的调味品)(2)

酱,除了好吃,也能治病

中医上,酱为一味中药,主要说的是豆酱。性寒,味咸,可和脾胃,除热,除烦满,解一切鱼、肉、菜、蕈毒。

关于酱的功效,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有:主除热,止烦满,杀百药、热汤及火毒。《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菜蔬、草毒;并治蛇、虫、蜂、虿等毒。”《方脉正宗》记载了解百药、百虫、百兽毒的方法:水洗豆酱去汁,以豆瓣捣烂一盏,白汤调服。再以豆瓣捣烂,敷伤损处。而关于酱能杀百药这个功效,存在争议。

《本草纲目》有将酱汁从下部灌入,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蚁入耳;对于疯狗咬或者汤火烫伤未形成疮的,可将豆酱汁敷之有效;中砒毒,调水口服。另外,酱还可祛时行暑热、疠毒、瘴气,解肾热邪。

对于大多数中药,越陈越好,酱也是其中之一。陈豆酱味咸酸冷利,《本草经疏》中说酱也分三六九等,只有放置陈久的豆酱可入药,可以除热、止烦满及汤火伤毒,能解一切鱼、肉、菜蔬,毒蘑菇的毒。《濒湖集简方》中也以三年陈酱,化入水中,频漱口来解口服轻粉导致的口腔溃破。《本草求真》中也说明三年陈豆酱的杀药力要优于小麦酱,也就是面酱。

另外,豆酱还可以治疗治妊娠下血和治妊娠尿血。以酱汁研石硫黄作泥,以生布揩破,敷疡上治疬疡。用酱清和蜜,温涂手指足指治不可忍的掣痛。

淡豆豉与神曲——豆酱的亲兄弟

《本草求真》云:“豆酱(专入肾)。本豆与面蒸罨。加盐与水晒成。”中药里还有两个豆酱的亲戚,淡豆豉和神曲。之所以称为亲戚,是因为它们的原料是大豆和面粉,与酱的原料有重叠,而且都有发酵过程。

淡豆豉是大豆浸泡在桑叶、青蒿煎煮的水中经过一系列的炮制发酵而成,当然发酵本身就算是一种炮制手法,提出来只是为了突出一下。

淡豆豉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神曲,以青篙、苍耳、野蓼自然汁,杏仁泥、赤小豆和白面,如造酱法酿制者,多于三伏日制作。神曲里的豆不为大豆,而是赤小豆神曲为消食化痰要药,主化水谷宿食,行气调中,健脾开胃,治症结胀满,泄泻痢疾。

酱家族的名人——郫县豆瓣酱

作为酱类产品的名酱,郫县豆瓣酱显然是带着地标的调味料。由辣椒、蚕豆、面粉、黄豆和蚕豆组成,以“色红褐、油润、酱酯香、味鲜辣”为特色。制作过程中发酵依然是酱制作的关键,黄豆、糯米混合制成曲饼,与面粉、蚕豆瓣混合自然发酵。因为有辣椒,郫县豆瓣酱还增加了驱湿却寒的功效,非常适合四川的气候特点。

榆仁酱、芜荑酱——酱的表亲

前文提到的《康熙字典》中的解释,酱不仅有豆酱面酱,菜茹之类也可为酱。中药里便有两味药,榆仁酱和芜荑酱,虽不为豆类所制,但依然有它们的药用价值。

榆仁酱,榆荚仁和面粉等制成的酱,陈者尤良。《食疗本草》主要记载它的功效为能助肺气,杀各种虫,下气,令人胃口开能食。心腹间有恶气,从内消之。外用涂抹各种疮癣效果良佳。突然因冷气导致心痛,食榆仁酱可病愈。还治小儿癫痫,小便不利。

芜荑酱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与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酱。功效杀虫,除疮癣。《食疗本草》称芜荑酱在杀虫,利大小便,消心腹恶气方面的作用要优于榆仁酱,但多食落发。

酱头与酱,同是中药,却没有半毛钱关系

中药里还有一味药叫“酱头”,只看名字好像和酱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实际上,它是植物酱头的块茎,有清热解毒,调经止血。可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疔疮初起,外伤出血。看下它的别名“绛头、赤地胆、血地胆、大红药”,就可以和酱的关系捋开了。

孔子有云“不得其酱不食”,究竟为何意

孔子于饮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论语·乡党》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 něi )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得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沾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短短的《乡党》的片段中与吃有关的“食”被提13次。

张之杰教授在释意“不得其酱不食”时曾讲:孔子时代,豆、面类发酵调味料──豆豉、豆酱、面酱、酱油等还没被发明。在先秦古书上,酱是个通称,泛指各种酱类。《周礼·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罋。”王室甚至设有制作肉酱的官吏“醢人”,古人对酱的重视,实非今人所能想像。

《礼记·内则》中说的详细:“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腶脩(duàn xiū),蚳醢。脯羹,兔醢。麋肤,鱼醢。鱼脍,芥酱。”简单说就是吃什么东西配什么酱。各色酱和各种食物相搭配,久而久之约定成习,甚至形成一种“礼”。比如,古人吃鱼脍,也就是生食的细切鱼丝,要沾芥酱。鱼脍膻腥还有可能含有细菌寄生虫等,要用芥酱杀菌调味,中国食生鱼片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而现如今,吃刺身配芥末看来也不只是为了增进口味。

我们知道,酱是发酵的产物,发酵物中通常都含有丰富的酶,人通过食用酱等发酵物其实给身体提供酶,帮助人体消化。酶有专一的属性,就是说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而孔子提到“不得其酱,不食”的内含与现在我们所了解的酶的专一性相对应,吃什么东西就吃相应的酱可以提供相应的酶去分解催化,帮助人体消化转换成人体自身的东西,为身所用。

先秦之后,汉代出现了豆酱和面酱,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酱油。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酱对于中国饮食的影响。犹如唐诗兴盛之后的宋词,宋词之后的元曲,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

烧椒酱的用途(不只是制作佳肴的调味品)(3)

烧椒酱的用途(不只是制作佳肴的调味品)(4)

Crea重在分享中医知识,不建议大家单纯靠文章内容来诊断病情。Crea希望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学中医,通过大家自己的努力成为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的第一道保险。

如文中涉及剂量仅供参考,治疗仍需医生辩证。

分享养生知识、探讨健康哲学、共享轻悦人生,欢迎点赞关注哦^_^

烧椒酱的用途(不只是制作佳肴的调味品)(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