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前二十 百家姓前世今生(1)

【姓氏起源】

季姓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之后,又扶立鲁僖公继位。后来,鲁僖公把费邑封给他,史称季孙氏,在鲁国世代执政。季孙氏其孙行父以王父字为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们只知道有季氏,却不晓得有鲁君的情况。季友的后人中分为两支,一支以封为姓,是为费氏,一支以名为姓,即季氏,奉季友为季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季姓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季姓曾经昌盛于今河北、山东、安徽一带;隋唐以前,社会急剧动荡,北方之季姓大举迁衍到江南;两宋时,江苏、浙江成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宋元时期,部分季姓迁衍于广东、福建、湖北等地;明清两代,由于江浙一带季姓繁衍日盛。如今,季姓在全国分布甚广,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湖南等省。

【姓氏名人】

季广琛:寿州人,唐代大臣。历瓜州刺史、荆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节度使。后因兵败贬温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节度使,官至右散骑常侍。

季开生:字天中,泰兴人,宋元明清书画家。其工于书画,亦工诗。作品有《图绘宝鉴续纂》、《墨林韵语》、《桐阴论画》、《季沧苇书目》、《静思堂诗集》等。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当代学者,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有《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姓氏文化】

家谱的纂修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纂修家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如浙江省东阳县一些大族,大概每隔三四十年才重修或续修一次家谱,由族长牵头,以族产收入和新丁交纳的谱银作经费,在宗祠内建立谱局,由乡绅志士按世系续写旧谱或重修新谱。新谱修成后,族人按房、厅顺序和字辈大小,焚香提灯,在宗祠内用八抬大轿把新谱迎回自家厅堂,祭拜后再收藏起来。由此可见,古代家族纂修家谱的礼仪之盛和对家谱的重视程度。

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族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撰写部分内容或题写序言,如欧阳修撰有《欧阳氏谱图》、苏洵撰有《苏氏族谱》、曾肇撰有《曾氏谱图》、王安石撰有《许氏世谱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谱》等。

请本族或族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撰写谱序或谱中一部分内容,其主要目的当然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正是由于这一部分谱序和内容才使我们对古人的修谱思想、做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名人事迹】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魏王想去攻打邯郸。正出使别国的季梁听说后,走到半路赶紧折回来,急急忙忙去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在回来的路上,我遇到一个人要去楚国,可是却驾着车子飞快地向北方驶去。我问他:‘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谁知他却说:‘我的马儿跑得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却说:‘我有很多的路费。'我又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接着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应该让人信服;如果我们依仗国大兵多,而去攻打邯郸,以使树立自己的威望、扩大我们的国土面积,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与那位想到楚国去的人不是很像吗?”

魏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后来,人们把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行为称为“南辕北辙”,以此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行动相反的做法和行为。

百家姓前二十 百家姓前世今生(2)

【姓氏起源】

贾姓是以采邑为姓,源于狐姓。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因狐射姑的父祖都是晋国重臣,他本人又追随文公在外逃难多年,所以晋襄公把贾邑封给了狐射姑。狐射姑字季,所以后又称贾季。

秦晋淆谷大战后,晋襄公先是以贾季为中军元帅,让赵盾作他的副手。当时,晋国太傅阳处父是赵盾的父亲赵衰提拔起来的,阳处父对赵氏感恩戴德,所以到晋襄公面前说应该让赵盾作元帅。后来,晋襄公就任命赵盾为元帅,贾季为副手,这引起了贾季的嫉恨。

晋襄公去世后,在继位问题上赵盾和贾季发生矛盾,贾季派人去接公子东回国,半路上公子东被赵盾派人杀死,贾季就叫族人狐鞠居刺死阳处父,赵盾查出真凶,处死了狐鞠居,贾季被迫逃往翟国。后来,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就是贾氏,奉贾季为贾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并以其为繁衍中心。先秦时期,贾姓迁至到河南、山东两地;两汉时,已有贾姓迁居陕西;南北朝时,贾氏继续外迁;五代时贾氏有人迁居福建及四川;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有贾姓居民;清代,贾姓部分移居海外。如今,贾姓仍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的分布地。

【姓氏名人】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贾思勰:今山东益都人,北魏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曾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实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贾耽:沧州南皮(今属河北省)人,唐朝时期宰相、地理学家。撰有《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

贾兰坡:字郁生,河北玉田刑家坞村人,近代著名考古学家。著有《中国猿人》、《旧石器时代文化》以及《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等论文或专著共有300余篇。

【姓氏文化】

中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齐民要术》分为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正文共92篇,分10卷。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把北魏所在的地方即黄河流域一带的农副业生产方式、过程全部记载了下来,还尽量把长江以南的农业、副业生产方式记载下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粮食、蔬菜的种植到水果树木的栽培,从家禽家畜的饲养到糖酒的酿造等都写在书中,特别对农业耕种的科学知识记载得最为详细,许多道理到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用。

《齐民要术》对农业技术的详细记录,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的重视,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达。

【名人事迹】

最早的“舌耕”——贾逵

“舌耕”源于东汉经学家贾逵的故事。古时候,读书人教学生念书,以此为生,被称为“舌耕”。东汉时的贾逵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舌耕”的人。

贾逵是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他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贾谊的后代。贾逵从小聪慧过人,5岁那年,隔壁老先生教学生念书,贾逵隔篱笆一边静听,一边小声朗诵。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贾逵隔篱偷学了5年。10岁时,已经熟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买纸张,贾逵就剥下庭院中桑树皮做书板,有时还把字写在门扇或屏风上,边诵边记。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把《左传》和《五经》读完。

贾逵长大出仕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做他的学生。贾逵口授经文,诲人不倦,但他得到的酬劳却是粮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就用粮食作为学费。由于贾逵的学生多,送来的粮食堆满了粮仓。因为他的报酬是以口授经文而获的粮食,所以,人们就把教书的老师称作“舌耕”。

百家姓前二十 百家姓前世今生(3)

【姓氏起源】

传说圣帝舜手下有个贤臣叫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继位后又协助大禹执掌国政,是我国上古时著名贤臣。据说,大禹临死时曾遗命伯益继位,伯益不愿,于是就跑到箕山躲了起来,大禹之子启乘机续位。到了周初,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伯益的后裔镇封为江侯(今河南省信阳)。春秋时,江国被楚国灭掉。江国灭亡后,江侯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就是江氏,奉伯益为江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唐朝时,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区;宋初,南方江姓人口发展壮大;明初,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等地;明清之际,又有江姓移居到台湾及海外地区。如今,江姓分布以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福建等省为主。

【姓氏名人】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南朝宋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著有《江智渊诗选》、《江智渊传》。

江参:字贯道,江南人,南宋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笔墨细润。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图》、《图绘宝鉴》等。

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甘泉人(今江苏扬州)。清朝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汉学师承记》、《隶经文》等。

【姓氏文化】

白鹭洲书院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区东部,于赣江中双水夹流之处,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绿洲,这就是著名的鹭洲,闻名遐迩的白鹭洲书院就建于白鹭洲上。

白鹭洲书院,又称鹭洲书院、白鹭书院,是在南宋淳祐元年,由当时任江西吉州(今吉安)宰相的江万里所创建的。其中设有文宣王庙、云章庙、道心堂、风月楼、斋舍等,并建有六君子祠,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朱熹。

书院初建时,江万里自任主讲,继有郭公度、欧阳守道等先后主讲席。文天祥、刘辰翁等曾就读于此。元代至元十九年,书院被洪水冲毁,吉安路总管刘珏重修。至正十二年,红巾起义军与元兵战于吉安,书院大部被烧毁。明嘉靖五年,吉安知府黄宗明重建书院。嘉靖二十一年,知府何其高迁府治于南关外仁寿山慈恩寺,改名“白鹭”。隆庆六年,巡抚任长,请定书院科举额,书院规模及其讲学活动得以重振。清初,被省城大吏立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康熙年后,许多著名学者如施闰章、毛奇龄、杨洪才等都曾会讲于此,一时称盛。清道光五年《庐陵县志》载有“白鹭书院图”。另有清同治间状元刘绎所撰《白鹭书院志》。今为白鹭洲中学。

【名人事迹】

江郎才尽

江淹原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的著名作家,他年轻的时候曾写过不少感人的诗赋。可是,等到年纪大了以后,江淹的文章却退步了。他的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抽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传说称,江淹有一次住在冶亭,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江淹听了,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有一支五彩笔,也只好归还郭璞。

据说,经过这两个奇特的梦境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后人便以“江郎才尽”形容一个人的才思渐退。

百家姓前二十 百家姓前世今生(4)

【姓氏起源】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拓展自己的疆土,采纳了大夫旬息的建议,以垂棘所产的玉璧、屈地产的良马为贿赂,向虞国借路去攻打魏国。虞公因贪玉璧和良马,就答应了晋国的要求。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出了晋国的企图,就以“唇齿相依”道理劝阻虞公,但虞公不听,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后,班师回朝时又顺道把虞国也灭掉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途灭虢”的故事。虢国本是周王朝同宗,其始祖为周武王的三弟。西周初,周武王的三弟封于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建立了虢国。因虢与郭同音,所以又叫郭公。虢国灭后,郭公的后代就以郭为姓,就是郭氏。

【全国的分布】

郭姓族人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祸郭姓大批南下;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明清至今,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郭玉:广汉郡人(今四川广汉北),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医疗与心理有研究的医家。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鼎堂,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革命活动家。著有《女神》、《牧羊哀话》、《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

【姓氏文化】

汾阳郭氏

汾阳,本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古邑名。西汉时置汾阳县,治所在今山西省中部的静乐西,位于太原盆地南沿,汾河支流文浴河流贯其间。因其位在汾河之阳,故名汾阳。据有关史籍记载,唐代将领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因此,汾阳郭氏便形成望族,汾阳也成为郭姓的一个著名堂号。近现代人邓迅之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指出“:唐中叶,陕西华阴郭子仪,平安史之乱,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遂以‘汾阳’为堂号。”此书也说明,山西汾阳郭氏也是陕西华阴郭氏的分支。

【名人事迹】

死马当活马医

相传晋朝年间,大将军赵固有一匹心爱的宝马突然死了,死因不明。为此,赵固很伤心,好几天都没有吃饭。

赵固有一好友名叫郭璞,是位很有名气的兽医。得知赵固失去宝马以后抑郁寡欢,他就急忙来到赵府。郭璞看了看死马,然后对赵固说:“赵兄,骏马虽死,但我能够救它,你不要太难过了。”赵固怀疑的眼光看着郭璞:“老兄不是在开玩笑吧?死马怎么能医得活呀?”

郭璞一本正经地说:“赵兄你就放心吧!请你派人到山上捉一只猴子来。有了它,我就有办法将死马医活。”赵固马上差人去捉猴子。猴子捉来以后,郭璞将猴子放在死马的鼻子旁边。猴子见周围站了很多人,有点儿好奇,就对着死马的鼻孔,吹起气来,好像在做“人工呼吸”。不一会儿,奇迹真的发生了。死马竟然慢慢苏醒过来,又过了一阵儿这匹宝马竟然一跃而起,奔出门外。

赵固看到宝马死而复活,心里特别的高兴。他双手拉住郭璞的手,激动地说:“郭兄呀,你真有起死回生的医术,了不起啊!”郭璞谦虚地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高超的医术,只不过将死马当作活马医罢了。”

后来,人们就用“死马当活马医”这句话比喻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寄希望于万一。

百家姓前二十 百家姓前世今生(5)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