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是多年的传统,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这传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称清明节为“鬼节”,“清明时节雨纷纷”,似乎自古至今,关于这一现象,民间有一套解释。清明除了扫墓,还有踏青,做柳笛吹“咪篾儿”、放风筝等,就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

韩晓民 | 文

一、清明祭祖的由来

说到清明,很多人第一印象是祭祖,但其实,最早的清明和扫墓没有关系,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是个节日。清明变成节日,起于一段悲伤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饥寒交迫,介之推是个大忠臣,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熬成汤,骗重耳说,这是用麻雀肉熬的。重耳喝罢,连称美味,后发现介子推走路时一瘸一拐,才得知真相,而且感动之至。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1)

后来,每逢寒食节,晋文公都会带群臣登上绵山,在介之推坟前祭拜。事情做得如此隆重,渐渐影响了百姓,但老百姓没吃过介子推的肉,也没有把他们母子烧死,所以他们就各自上祖坟祭拜。

于是,寒食节慢慢演变成了上坟祭祖的节日。

晋文公死后,没人愿意在大冷天里吃寒食,寒食节渐渐被人们淡忘,而祭祖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接近,人们有意避开寒食,改在清明这天祭祖,清明节气就成了清明节日,而且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2)

清明上坟祭祖,沿袭成俗。唐开元二十年,玄宗下诏:“清明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袭,浸已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清明这天,官府放假,学馆停学,修坟祭祖,缅怀祖先。

二、“鬼节”为何总是下雨

民间称清明节为“鬼节”。对于鬼的存在,很多人都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古人造鬼的初衷应该是好的,一是让人们不能忘了祖先,否则,祖先的鬼魂是会降罪的;二是为了安慰活着的人,既然人死后能变成鬼,也就是说死后还有归宿,从而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3)

“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在当日。”意思是清明祭祖要提前几天或在当天中午之前举行,农历十一祭祖应推迟几天,而农历七月十五须在当日祭拜。

之所以有此一说,民间解释是“清明收鬼,十一放鬼。”清明的时候,阎王爷要把鬼魂收回去,按照人间办事“赶早不赶晚”的原则,事先为先人的鬼魂做好打算,提前上坟烧纸祭拜,让“先人”吃好喝好、带足盘缠,上路时就不会慌里慌张了。所以,清明节烧纸要早一些,以示孝心。

“鬼节”爱下雨,这是很多人的印象,一方面可能是南方梅雨季节将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影响,今年清明前后多地普降大雨,似乎更印证了这句话。

对这一现象,民间有一理论解释——“鬼不走干路”。传说,鬼魂会在清明前后会到自己的坟头上看看,因为鬼不穿鞋子,如果走干路,脚就会被磨得很疼,所以清明前后,老天就会降雨。

三、扫墓有哪些讲究和忌讳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4)

清明前一、二日,家人到祖坟察看一番,若祖坟及周边有杂草,予以清除,称“扫墓”。若坟头不整,培土修整,称“添坟”。扫墓、添坟之后,在坟头上压几张黄表纸,以告慰先人香火不断,并告知别人逝者后继有人。

清明这天一早,各家各户准备在家准备祭品,祭品有烧纸、猪肉、油馍、水果。

烧纸是一种颜色灰黄的薄草纸,因专门用于烧化,俗称烧纸。迷信的说法,烧纸燃烧后,到了阴间会变成钱,所以,烧纸又称“纸钱”,烧纸钱祭祖,就等于给先人“送钱”。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5)

旧时的烧纸为整张,须用菜刀裁开,现在出售的烧纸已裁好、成捆,但不能说一捆烧纸,而说一刀烧纸。打开一刀烧纸,把菜刀竖起来,用刀柄按压烧纸,上面便出现一些近似铜钱的印迹。然后,五指弯曲成爪,顺时针按旋烧纸,四四方方的一摞烧纸渐呈圆形,称“旋纸”。揭起三张,对折为一小沓,摞成一摞,放入竹篮中。

祭祖用的猪肉也有讲究,一、二斤的整块肉,而且这块肉上肉皮、肥肉、瘦肉和骨头齐全,称“刀头肉”。把刀头肉煮一下,半生儿,插上一双筷子,放进碗中。有些人在祖先坟前许愿,如果愿望得以实现,还愿的时候,刀头肉至少得五斤,称“连刀五斤大刀头”。

油馍是自家炸制或烙制,水果多为苹果,有的人家还带上鞭炮。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6)

清明节上午,族中男丁在长辈的带领下,带上祭品,赶往坟地,按先人的辈分,在其坟前摆上祭品,一一烧纸、磕头。磕头的时候,祭拜者还要叫着先人的称谓祷告,比如:奶奶,孙子给您送钱来了,您要保佑咱家四季平安、幸福美满。如果亲人新丧,祭拜时要痛哭示哀。

烧祭完毕,领头长辈要重申一下先人的称谓和坟头的位置,告诫晚辈将来一定要记清坟头、勿忘祖先、及时祭拜。如果清明期间不修坟祭祖,则被乡里视为不孝。

有些地方,出阁的闺女,清明节期间不许回娘家上坟,民间对此有“清明去上坟,绝了娘家人”的说法。而大部分地区则无此习俗,但是,回娘家祖坟祭拜,须备一份祭品,先回娘家报到,再在娘家亲人陪同下上坟祭祖,不可直接独自上坟。

四、还记得小时候吹过的柳笛“咪篾儿”吗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7)

插柳是清明节的另一项活动。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柳枝吐出嫩芽,折些柳枝回去,插在门上。传说柳树为“鬼怖木”,有“柳枝门头插,百鬼不入家”的说法。另据传说,柳枝可以驱除毒虫,人们便用柳枝扫墙,边扫边说:“清明柳,扫墙头,蝎子蚰蜒上山走。”

孩子们则不管这么多,见大人折柳,也跟着折,编成柳圈帽戴在头上,很好看。再不然就制柳笛,柳笛俗称“咪篾儿”,选择一节尚未发芽的嫩柳枝,小心翼翼地拧呀拧,用力不能太大,因为外皮很容易被拧裂。树皮松动了,抽出里面的枝条,形成一个皮筒,用枝条敲打几下皮筒,同时念叨:“梆儿、梆儿,上天吧。”然后把枝条扔掉。把皮筒的一端捏扁,用小刀割齐,再用小刀把离端口几毫米粗糙的外皮削去,柳笛就制成了。

清明节地府发生的事(清明祭祖和鬼节下雨的真相)(8)

粗柳笛发音低沉、浑厚,细柳笛清脆、嘹亮,孩子们戴着柳圈儿帽,没腔没调地吹着柳笛,喊着“清明不戴柳,死后变成大黄狗”,满街跑,为清明节增添了另外的景致。

作者简介韩晓民,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员,专栏作家,许昌市民协副主席,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许昌县政协文史委,主编《许昌县文史资料》。

本期编辑:云济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微博私信“豫记”或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