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一次次的变革明朝数代以来的弊端,加上对外连年征战,明朝国力日渐颓废明朝万历年间,为了让大明重新焕发活力,一场席卷整个明朝的大变革应运而来,从明朝政治经济到民间商业民业,各个层面的制度都进行深刻的改革创新成效显著,颓废的明朝再次焕发新的活力然而这场变革的主持者张居正,却叹息大明将从此步入深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明朝为什么不亡?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明朝为什么不亡(创造了万历中兴)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明朝为什么不亡

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一次次的变革。明朝数代以来的弊端,加上对外连年征战,明朝国力日渐颓废。明朝万历年间,为了让大明重新焕发活力,一场席卷整个明朝的大变革应运而来,从明朝政治经济到民间商业民业,各个层面的制度都进行深刻的改革创新。成效显著,颓废的明朝再次焕发新的活力。然而这场变革的主持者张居正,却叹息大明将从此步入深渊。

张居正画像

一、根基未稳,明朝核心权力的支持不够

万历初期,此时的万历皇帝尚幼,朝堂首辅大臣张居正统领内阁大小事务。李太后垂帘听政,由于张居正为托孤重臣之一,张居正担任首辅内阁的时候,大明朝堂稳定。所以张居正深受李太后的信赖,并托以重任。此时的宦官集团首领,也就是司礼监太监冯保正是张居正与李太后的共同扶持下,才得以掌控宦官集团。自然形成了“铁三角”形式的政治同盟,三者分别代表了明朝中期朝堂中权力最大的三个集团,也就是皇帝、内阁、宦官集团。

明朝的权力结构

虽然三者之间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但潜在的矛盾还有很多。比如:

(1)万历皇帝亲政是必然的,但未必如李太后一样放权于张居正。虽然李太后垂帘听政,但李太后不擅长朝堂政治,稳固朝堂依赖张居正为首的内阁势力。而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的同时,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而且张居正虽统揽大明朝堂,但内心忠心于大明,与李太后的合作,只是因为万历皇帝年纪尚幼。由此可见,万历皇帝亲政是必然的结果。而此时,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尚未明朗,亲政之后的万历皇帝必然不会如李太后一样,全权支持。

(2)太监集团看似强大,但都是依靠皇权的支持。太监集团的强大归根于明朝中期皇帝为平衡朝廷政治设立的,遏制的就是张居正代表的文官集团。看似太监集团的势力独立于皇帝和内阁,但实质上依赖皇权的支持,被皇帝用来监察文官势力,协助皇帝防止文官势力威胁皇权。由此可见万历皇帝的亲政,对张居正与冯保的合作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3)改革的实质,就是打击文官集团的利益。虽然内阁的权力建立在文官集团上面,但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的变革,恰恰动摇了文官集团的根据利益。由此可见,张居正必然迎接文官集团的反击,改革的顺利执行将是一个未知数。

张居正剧照

二、操之过急,与文官集团彻底走向对立的一面

每一场变革,必然会牵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万历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大明再次强大起来,张居正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颇具成效。但文官集团在这次变革中,彻底变成对立的一面。

王阳明

(1)杀敌800自损1000的政策。明朝中期盛行“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心学,虽然思想是好的,但其中参杂了太多的“空谈派”。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的基本思想就是为政务实。“空谈派”必然成为张居正的首要打击目标,但实际行动的目标却是整个“王阳明心学”。比如禁止全国“空谈费学”的书院,思想学术方面抨击整个“王阳明心学”。可想而知张居正政策的推出,对明朝官吏的冲击有多大。这一招杀敌800自损1000的政策,让原本支持张居正的大量文官势力,推向对立的一面。

一条鞭法

(2)触及明朝官吏的根本利益。历朝历代,如同海瑞一样清廉的官吏,少之又少。更何况明朝官吏的薪资出名的低,应对日常交际根本难以满足。这样导致明朝十官九贪,贪腐官员屡禁不止。原本明朝对民间百姓征收杂税的方式各不相同,而明朝官员在这个过程往往多多少少的谋取私利。针对这一情况,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征收杂税的方式统一折换成银两结算,明朝官吏谋取私利必然受到影响。

土地清丈

(3)触及世家豪族的根本利益。封建王朝中,地方地主豪强关于土地兼并早已屡见不鲜。为了减少赋税,往往会在丈量土地上大动手脚。针对这一情况,张居正推行“土地清丈”,专人专职重新丈量土地,直接为明朝增加了三百万亩的税收土地。虽然地方世家豪族与文官集团没有直接联系,但彼此之间总有理不断剪还乱的亲戚关系或者利益挂钩。显然,张居正再次触碰文官集团的利益。但这一举措,对大明只有好处,而且未伤及百姓根本利益。

考成法

(4)为明朝“减肥”,随着大量官员的淘汰,矛盾彻底激化。前三者虽然触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但没有伤及底线。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直接捅破了文官集团的底线。推行“万历新政”期间,对明朝官吏进行考评,不及格的将被撤职。根据可考文献记载,从“万历新政”初期到后期,大明官吏的数量直接从12万余人裁减到9.8万左右。从数字上看,张居正对大明的“减肥”是成功地,提升了执行效率,减少庸怠误事的官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对文官集团却不是一个好消息,也从此彻彻底底地站在张居正的对立面。

三、与文官集团的对立,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势力

在古代封建王朝,变革的本质就是新的利益集团替换旧的利益集团。由上可以看出,“万历新政”的改革确确实实为大明赢得了实惠,也动摇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蛋糕。但是文官集团的根基还在,毕竟大明需要这些官吏维持。

反观张居正,找出弊端,推行可靠地改革制度,毫无疑问张居正是大明朝的呕心沥血的肱骨之臣。但张居正始终只是一个人,没有了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将不堪一击,文官集团的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这样的话,“万历新政”无异于竹篮打水。

申时行

虽然张居正挑选了申时行、张四维用来继承自己的“遗志”,但与他预期的结果截然相反。他们不仅没有推行,而是第一时间废除了“万历新政”。

煮酒看茶聊历史

虽然“万历新政”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变革,但它的存在毫无疑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为日渐颓废的大明焕发了接近二百年的活力。一心为国为民,张居正的存在是大明幸运的一件事情,但只有一个张居正却是一场悲哀,如有人能继承并坚持“万历新政”,明朝未必走向没落。

大明疆域 万历年间

但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努力,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一个帝国的命运。再如何的杰出贡献,只能是杯水车薪。张居正的存在,只能救得大明一时,却救不了大明没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居正改革新论》,林永光

2、《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何宗美

(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