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原本指的是护城河,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就说:“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南北朝时期,把城隍当神敬。唐代已经普遍流行敬城隍神,韩愈、杜甫、杜牧、张九龄、李商隐等人都有诗文祭城隍。宋明时候,祭祀城隍神已经成了国家制度,也是从那时候起,城隍进入道教的神仙系统。

但城隍位居阎王爷和东岳大帝之下,相当于一个高管。既然是高管,旗下必然还有喽啰,或者说小鬼,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等就在鞍前马后干一些具体的事情。

城隍爷是多大的官(历史上的城隍爷是这样发挥自己作用的)(1)

城隍负责任,他和阳间的知州、知府、知县等有明确的分工。知州、知府、知县在白天处理城中公务,城隍夜间处理公务。这些公务当然有事关本地发展的大事情,也有邻里之间错收了一枚鸡蛋的小事情。

朱元璋觉得城隍管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太辛苦。他不满意前朝对城隍的潦草和慢待。下令都、府、州、县皆立城隍,并且给宋濂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或可说是阴间的巡抚、知州府和县令。城隍也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大员,其主责是剪除凶逆,领治亡魂、保国护邦。这就要求城隍爷必须刚正不阿,执剑秉公。城池有大小,城隍爷就有了都城隍、府城隍的区分。

这下好了,城隍不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而且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教育对象基本上是各级官员。府、州、县的新任长官,凡是一到任就要在城隍庙里吃住三天,既要体察城隍的良苦用心,还要一开始就必须下势与城隍神、与老百姓荣辱与共。

二、坚持反面警示教育,教化对象基本上是平头百姓。坐拥城隍的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青面獠牙,蒸煮、油炸各色心术不正或者作恶多端的屑小之徒,老百姓看见提心吊胆,收敛歹心。

城隍爷是多大的官(历史上的城隍爷是这样发挥自己作用的)(2)

三、坚持寓教于乐,规劝向善之辈。城隍庙对戏楼,戏楼上定时出演忠孝怜爱的折子戏,乡人从四邻八乡赶过来,既过了眼福,又通过高台教化陶冶性情,心眼向善。

四、坚持两下乡,对履行职责不留死角。一是城隍晚上走出去,到处巡查,即就是自己累了,还要派黑白无常之类的配神四处走走,不给坏人可乘之机。二是经常让小鬼抬着,走街串巷,主动看看谁家遇到了难事,还常常给人传授一些处世的基本常识。

五、监察同级官员,一般不留私情。白天执掌府、州、县政事的行政长官,谁弄下贪赃的事情,城隍手头有一枚记账的算盘,晚上他眼睛眯着,把算盘珠子一拨,帐记在日后。

城隍爷是多大的官(历史上的城隍爷是这样发挥自己作用的)(3)

六、既惩恶,又扬善。谁干了坏事情,不用说城隍要一管到底。谁家有了难事情,城隍还要给与帮助。谁家有个大事情,城隍还要主持一个公道。关键是城隍要负责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大家有获得感。

当然,现在看,前人点灯熬油过日子,风寒雨雪打得人精神紧张,人期盼美好的生活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城隍神才出现了。今天的日子好得跟神仙一样,人就得学着向善,学着敬畏一些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