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这里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企业遍布,区域内河流生态也因此日渐变差。难以想象,十年后的今天,这里打造出了上海市民口口相传的“名车坊”一条街、“全市最美小河”。在普陀区桃浦镇新杨工业园区,用了十年,实现了“产业”和“生态”的双双焕新,随之而来的,村民的生活也呈现了焕新的幸福画卷。


产业“焕新”

从“鱼龙混杂”到“四足鼎立”


新杨工业园区成立于1995年,是桃浦镇域内较早设立的开发区之一,由于改革发展起步早、进展快,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出现得更早、更集中。尽管经济实力强,但此前园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转型的需求变得迫切且必须。


“近十年来,园区紧跟区域转型发展步伐,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加大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等方式,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加工型企业,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创税潜力大的产业。”新杨工业园区党委书记王熖介绍,由于发展起步早加上配合外环林带等重要项目建设,园区内现有可用土地有限,他们只能在螺蛳壳里做出“新道场”,整合现有的资源,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利用?——第一步就是要确立明确的产业方向。


记者了解到,园区早期引进的多是传统制造业、低端物流业等,产业能级低、设备落后、环保条件差。2012年起,桃浦地区转型发展的大幕正式拉开。借着区域产业调整的东风,园区积极与低效发展的企业进行协商,有偿收回土地,优先出让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招商引资项目,支持和保障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对于一些企业无法全面达产、部分厂房闲置的情况,积极鼓励企业对外出租厂房,并帮助企业招商引资;对于有业务转型打算的企业,园区结合企业实际,精准发力助推企业高效发展……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加速“腾笼换鸟”。


4a景点一线江景(非凡十年全市名车一条街)(1)

新杨园区管委会


园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步从原先的“鱼龙混杂”发展成“四足鼎立”的局面:南部以“金叶”“顺灏”为代表形成烟印包装产业区;西部以“祥羚光电”“斯瑞”为代表形成新材料产业区;红柳路沿线形成了以“星瀚奔驰”“宝泓宝马”为代表的高档量产汽车品牌集聚商贸带;北部则是以宝翔、日鸿、大明为代表的中高端不锈钢加工贸易区。


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尤其是园区重点打造的红柳路名车坊一条街,逐步显现出新产业特色亮点,成长为一张见证新杨发展的名片。“自2009年引进上海星瀚奔驰第一家4S店以来,园区便一直致力于打造‘红柳路名车坊’的产业名片,使之成为集汽车商贸、维修保养、交流体验等一体化的商贸品牌集聚区。”王熖表示,经过10多年的招商引资,红柳路名车坊人气越来越旺,“买车,就去红柳路呀。”已然成为上海购车者们口口相传的“买车经”。


以“红柳路名车坊”为产业名片的汽车商贸集聚区形成只是新杨工业园区整体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园区有落户企业180余家,注册企业2600余家,年创税规模约4亿元,年可支配收入过亿元。2021年园区完成税收3.97亿元,完成区级财力1.28亿元,完成经营性收入9500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新杨老百姓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成果,十年间,农龄津贴翻番增长。

生态“焕新”

从“脏乱差”到“净清美”

由于早期园区开发较早,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随之而言的另一重发展掣肘就是生态环境的“脏乱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理念近十年来不仅走到了园区党委班子、园区工作人员的心中,更是渗透到了园区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工作中。“河道和小微水体综合整治、‘无违建居村’创建、垃圾分类等一系列整治提升工程,都在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王熖介绍说,如今区域的环境逐步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清美”的历史蜕变。


新杨工业园区内共有中小河道10条,总长度约为7.7公里,总面积约14.7万平方米,是桃浦镇水系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区域环境治理工作强度较大的板块。


一位新杨村民在南北厅河道附近散步,她回忆道:“曾经这里的河道水脏脏的,特殊的季节从小河边走过也是有异味的。现在这里水清了、整体环境都变好了,这里还评选上了全市最美身边小河。”


4a景点一线江景(非凡十年全市名车一条街)(2)

南北厅河道


据介绍,为了集中力量整治区域内的水系生态环境,新杨园区下了大功夫。2017年以来,先后完成了河道6米防汛通道拆违、新槎浦河“三无”居家船整治、南北厅河道治理等重点、难点整治;2020年,率先试点成立村居河长工作站,积极探索“河长制 ”工作模式,有序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落细。经过综合整治和常态化环境美化,目前,园区内所有河道全面消除黑臭,区域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在无违建居村创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改善的“新任务”面前,新杨园区也一直走在全镇前列。2017年,成功创建为“普陀区无违建先进居村”;2018年8月,率先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居民参与率达98%以上,二次分拣前居民分类准确率达97%以上,减量率达60.17 %以上,辖区所有企业、宾馆、商铺也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

生活“焕新”

宜业宜居绘出幸福画卷

产业焕新助创收,生态焕新美环境,二者的同时“焕新”也构筑起了村民生活焕新的“左膀右臂”。


2004年,新杨村老宅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以来。600余户家庭分批搬入新杨雅苑、新杨和苑两个居民小区,圆了老百姓的“安居梦”。2018年8月,新杨和苑最后一期工程竣工验收,标志着新杨老宅改造工程建设的全面完成。


“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连着民心。”王熖告诉记者,园区的产业升级、生态改善都是为提升村民谋福祉,从硬环境、软环境两个维度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近五年,园区投入5000万用于小区非机动车库及地面停车位改造、儿童乐园、建设步道等社区微改造项目和新杨党群服务中心、最美楼道、健康宣传长廊、小区景观墙建设等工程,切实提升了新杨小区品质。同时,还结合“创城”“巩卫”等工作契机,借助外环林带动迁、沪嘉高速沿线五十米整治工程,投入4000 余万元用于道路、路灯、景观绿化等。


生活环境硬件改善之余,也为村民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新平台。园区多次投入资金对老年活动室进行改建,增设健身点,增添活动设备器材,设专人对健身设施进行维护,满足群众健身需求;鼓励新杨文化团队多元发展。还出台《新杨园区文化团队活动管理办法》,在思想上加以引领,在资金上予以支持,涌现出新杨江南丝竹队、和雅艺术团、老年舞蹈队等多支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


在村民福利保障上,园区也在不断创新完善相关工作。举个例子:对新杨村16周岁至60周岁劳动阶段村民个人就业信息档案的复查摸底工作,结合园区落户企业用工需求,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出台《新杨村对村民大病、重病及突发事件的帮困、救助细则》《关于提高新杨村退休人员待遇的实施方案》等,每年支出超过数百万元用于老、病、穷、困的帮扶,每年受惠群众近千余人。


4a景点一线江景(非凡十年全市名车一条街)(3)

村民活动(资料图片)


“展望未来园区的发展愿景,核心就是‘扎根新杨,名利双扬’。”王熖表示,今后,新杨工业园区将继续发扬“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精神,做好企业的“最暖店小二”和“最佳合伙人”,让扎根园区的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聚焦“关键小事”,找准民生“切口”,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忧心事,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上海普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