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经第十一章)(1)

这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类比,来阐明“空”的作用。房子中间是空的,所以我们才能住的进去,杯子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装得进水去,人心是不是也应该是空的,才能接收新的东西?当然。我们现在常说的“空杯心态”,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说的是做人要始终有谦虚的心态,只有把心态放低了,才能更容易接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有利自己的成长进步。

道德经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经第十一章)(2)

从另一个角度,这一章还用了三个形象的类比,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世界上的事情都必须由有和无两个方面相互配合,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单独发挥好的作用。一个房子,没有墙可以吗?当然不行,一个杯子,没有杯壁可以吗?那还怎么能叫杯子呢?所以人也一样,只有外在的部分,没有内心的虚静,没有大的格局和虚怀若谷的态度,是无法成就自身的。一个人如果满满的都是为自己考虑,没有心怀天下,没有容得下别人,那么这个人工作也不可能做的好,更不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道德经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经第十一章)(3)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道德经》第十六章里的话,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内心放空,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才能更容易看得到别人的长处,学到别人的优点,才能持续的成长精进。

从第一章到第十章,其实老子一直在强调,我们要认识到“无”的意义。对于“有”的意义,老子不再多说,但是他老人家一直在提醒,我们要看到“无”,“有”背后的“无”,可能更需要我们的关注。这关系到我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我们看到了“无”,才懂得了“有无相生”的道理,遇到问题才能一通百通。

道德经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经第十一章)(4)

有一个成语叫“无中生有”,当然现在这个成语被贬义化了,其实“无中生有”恰恰说了一种很高的智慧,在无中看到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我们认为的无用,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并不全面。其实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用的,即便是垃圾,分类处理后依然可以发挥价值。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既要看到有的方面,更要看到无的方面,在追求外在的存在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修行,这是一个相生相长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在影响外在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做到内在的富足,才能收获外在的幸福,这是真正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