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建军,孩子的父亲,育有二儿一女。王建军老师系美国非营利公益组织行为习惯培养实践学院院长,他提出了“精心的散养”理论与育儿五部曲。其抖音短视频播放量为 3 亿多人次,拥有粉丝 70 多万;

芮红,孩子的母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毕业,后旅居美国并获法学博士学位;早年任大学英文教师多年,后在美国资深律师楼工作多年;从事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培训。二儿子于 2017 年被哈佛大学录取。

形容一个人懒的程度,我们常形象地说:油瓶子倒了,他都不会扶一下。那他明明看到正常的秩序被打乱了,为什么会无动于衷呢?这就跟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只学习,什么都不用管,那么他就会把喜欢秩序的天性给磨灭了。从猿变成人,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看似简单的生存之道,在现代化的当今世界里,孩子们却正一步步失去这项基本能力。

如何找回“劳动”能力呢?我的答案是,从简单的家务活做起,比如洗碗、拖地、倒垃圾、洗衣服、帮厨,等等。孩子不但可以学会生活技能,还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会更加感激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爱护。而且,家务中饱含了各种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无处不在。有研究指出,3 岁以后会干家务的人,他成功的系数、在社会上的交往、人际关系等都比不做家务的孩子要好得多。

我家孩子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父母要会“偷懒”,孩子才能早日独当一面。

为什么说要做家务的孩子比较好(家务中的成长哲学)(1)

从打扫卫生开始的实践路

王远是个家务小能手,这“得益”于我们从小就对他进行的点对点培养。

还没有桌子高的孩子怎么学擦桌子?我不怕麻烦,将孩子抱上桌子,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拿抹布、怎样擦;有时看着孩子连裤子和袖子都用上了,感到孩子很有想象力,顺便跟孩子一起“玩”擦桌子游戏。这样孩子就慢慢地学会了爬到桌上、站在凳子上擦桌子。

6 岁孩子学洗碗,我先教孩子将洗涤液倒几滴到碗里,然后,用少量的水稀释,既节约又方便下一步的清洗。从双手合拢搓筷子,到用含有洗涤液的清洁布快速将碗抹一遍后,再用清水清洗干净,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演示后,让孩子动手去做。

10 岁孩子学做饭,最大的挑战就是“油飞溅”。刚开始接触,孩子往往很害怕。我的手在热油上方 15 厘米处快速掠过。告诉孩子,没有水,油是不会溅出来的。然后演示并告诉孩子如何将菜顺着锅边倒进去而不让热油溅出来。引导了几次,孩子还是恐惧。最后,我手把着他的手,开始倒油、倒菜,然后用铲子翻炒。几次后,孩子就不再害怕了,慢慢喜欢上了做菜,有时还会主动要求做两个菜给大家品尝。

15 岁孩子申请暑假工,找到了一份医学院的“清洁工”工作——帮助教授处理实验室的杂活儿。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刚开始上班,教授安排我打扫卫生;我从小就在家干活,干这个很容易;我打扫得又快又好。今天教授说我干得太快了,活不饱满,又给我加了一项工作,解剖小白鼠,明天我就开始解剖小白鼠了。”

又过了一周,他说:“上周解剖小老鼠,对我来讲也太容易了;我 10岁后就会做饭了,我要切肉,去除鸡内脏、鱼内脏。现在解剖小老鼠和以前的活差不多;我干完活,按照咱家谁做饭谁马上清理灶台的习惯,我又将工作台打扫得干干净净。教授说我的工作还不满,这两天又给我加了一项工作,让我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了。”

就这样过了两年,他的研究结果以论文形式发表,还获了奖。导师这样评价王远:“我带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很少带中学生,王远是不付薪的中学生,我给他安排的每项工作,他都完成得又快又好,是我带过的最认真、最负责、最有思想、最享受工作的学生;他在两年的工作期间,在我没要求考勤的情况下,从没迟到早退过;他花了 600 多个小时完成了两份很高水平的论文。”

从一张小桌子到一个实验室,王远的这条实践路上,他一直乐在其中,我们做父母的也乐见其成。

发现家务活里的育人智慧

有父母总担心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这也不让、那也不让,恨不得孩子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但其实并不尽然。做点简单的家务,反而有助于孩子从小培养动手的习惯和能力,调节学习的节奏和压力。

记得有一次,到一个好朋友家作客。吃完了饭,孩子刚想和我聊天,就被他妈推进了房间,“都什么时候了,还有时间磨蹭,离高考还剩 200天了”。孩子不情不愿地进了书房。

我对这位妈妈说:“你吃完饭就能工作吗?”这位妈妈不屑地看了我一眼。

我说:“好吧,我就不打招呼了,直接给你验证一下。”

我直接推门进了书房,房间里一阵忙乱,朋友孩子紧张地盯着我,手里拿着课本。“哎哎哎,将书拿倒了也能看啊,是我!不是你妈。”我边笑边指着书说。惊慌失措的孩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每一个人吃完饭后,都不可能马上投入到学习中,大脑也需要休息。

收拾桌子 2 分钟,洗碗 5 分钟,正好还能聊聊天,孩子欢喜、父母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了,这既需要父母明白做家务并不是浪费时间,也需要父母起带头示范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有爱心,孩子也会很大方,父母勤劳,孩子也不会太懒惰。一个家庭里,父母和孩子最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联系的实践就是家务活,家务里藏着大学问。

家务能培养孩子很多能力。比如小孩通过组装家具,学会了看图。在组装中,他会思考这个结构为什么不倒,这个连接件怎么用,为他学几何绘图打下良好基础;擦玻璃时,将边角用旧报纸擦干净,不留死角,擦完后对光检查一下是否留下痕迹,让孩子养成精益求精,学会做事自查的习惯;如何在半个小时将 4 个菜端上桌?这就牵扯到了合理安排各个工序,为孩子学会规划时间提供了初步思路。

为什么说要做家务的孩子比较好(家务中的成长哲学)(2)

在家务劳动中,孩子还能学到统筹法,比如说看到一个凌乱的房间,从哪儿入手收拾?先腾空柜子还是先收拾床铺?是从上朝下打扫,还是从下朝上打扫?收拾房间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孩子的思考、取舍,还有什么比这让孩子更容易得到锻炼的呢?

关于家里的每一件小事,我都可以列举出它的益处来。父母带着孩子做家务,也需要懂得其中的学问。孩子做事的时候,家长往往随意打断,终止他们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孩子慢慢长大了,家长发现这个孩子做事不专心,丢三落四的。这怪谁呢?做家务培养孩子专注力,在打扫卫生中,一个物品一个物品的擦,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清理。做完一件事情以后,再做另外一件事情,这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所谓完美就是尽力做到孩子认为的完美。比如 3 岁小孩子擦桌子和 8岁小孩子擦桌子,干净度差别很大。对他们来说达到了他那个年龄段能力所及的完美就是“完美”。追求完美时要防止做事不专注,要防止走极端,克服自己心里的不完美情结。让孩子追求完美的同时要强调自己能力所及的完美。让孩子拿得起(追求完美),放得下(自认为完美即可),忘得掉(这事已完成,放下这件事,开始做另一件事)。

从接触陌生人开始的社会之旅

在家里,要做“懒”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做事。在外面,也要做“懒”父母,让孩子学会为人。孩子从家庭到社会的第一步,就是接触陌生人。

我们在孩子会走路的时候,就开始鼓励他和陌生人对话。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问路!

我经常带孩子出去转悠,遇到十字路口,我往往会呆呆地停在那里,对孩子说:“孩啊,爸爸英文不好,请你问一下,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刚开始孩子会抬头看着我,我用鼓励赞赏的眼神看着他,微笑不语。

孩子犹豫半天,终于迈出了一步,马上又回头看着我。我马上给他竖个大拇指,然后紧跟着他。孩子看来人了,紧张起来。第一个人走过了,孩子没敢问,用依赖的目光回头看看我,露出可怜样。

我强忍着不笑,第二个人也从身边走过去了,我们俩说笑了一会儿。

“第五大道到底怎么走啊?”我看来人了,提醒道。第三个人走来,孩子终于走过去,将话问出口:“请问第五大道怎么走?”在路上,我使劲夸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帮助爸爸啦,真是个好孩子。”

以后的事情就很好办了,重复着这样的故事,慢慢地,孩子就成为了一个交际能人。我用“英文不好”的借口,已经让孩子锻炼了很多技能。尤其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上,我常常将孩子推出去。

随着能力的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慢慢提高了,在人际交往中,他享受着交谈、交友的乐趣,这样的孩子能不高兴吗?问路“不帮腔”、问人“不帮忙”,这样的父母是不是真“懒”啊?

孩子听完我的演讲,问我:“你为什么说自己是懒父母呢?”我笑着对他说:“有时候,在你们能干的情况下,我必须得懒;当你们有些事情做不了,爸爸才必须勤快呀。”孩子会说:“爸爸你很勤快呀,从早到晚,我们看你忙得一分钟都不闲着,你不能说你是个懒父母啊!”我哈哈大笑说:“这种懒是有策略的!”孩子们都会心地一笑,“啊,原来爸爸是在装懒。”

“懒”父母的哲学:精心的散养

“懒”的策略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精心的散养”。

精心指尊重孩子天性,精心引领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兴趣;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尽早成为自推娃。引领即引导、启发、示范而非推动,目的是让孩子获取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与思想。结果是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许多事情产生兴趣,积极生活,由内动力驱动,成为一个有趣的、积极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新型学霸,且具有社会良知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有智慧,有气质,身心强大,总之,可以尽己之力达到学业的极致。

散养指先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孩子可以把控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更自由、更独立,鼓励其不断地探索世界。家长减少过度关注,学会和孩子在心灵中的互动,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需改进之处而智慧地引领。家长要学会放飞自己、放飞孩子,让孩子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让家长在快乐中陪伴,享受这短暂而美好的时光。散养靠的是父母的心态与定力,即成竹在胸的自信。与此相反,很多家长目前的状况就是精心有余,散养不足。

为什么说要做家务的孩子比较好(家务中的成长哲学)(3)

父母的榜样作用在于你不说,孩子看着你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你的身体语言和你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孩子都会听进去,但不一定表现出来。这种无意识的影响,不叫散养,这叫作有意的培养,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我们不督促孩子,只是提醒。提醒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说他做作业拖延了,我会告诉他今天晚上 9 点必须要睡觉。有时也开玩笑,我们家互相扣分。谁做不好,谁都有权给对方扣分。有时,孩子做不好我扣他一分。孩子呢,也会紧盯着我,随时发现给爸爸扣分的机会。“爸爸你吃饭碗里留有米粒儿,不节约!所以也扣你的分!”孩子发现能扣爸爸的分很得意,每天大家扣来扣去其乐融融。在扣分中,大家知道了规则与标准。扣分时要讲究技巧,父母有时要故意失分。这样,在睡觉前,所有人的分总会出奇地一致。惩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秩序,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

扣分时,因为我扣他一分,他肯定能找出我的毛病来,这样的话,他在扣我分的时候也知道了什么是对和错。

在这种陪伴的过程中,你也可以认为是在精心地策划,这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面。在玩和乐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成长。家庭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养成好的习惯,而不是家长在旁边指手画脚。

因为我们会“偷懒”,培养孩子太轻松,所以邻居就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家孩子都是散养出来的。

在家务中养成动手能力的孩子,上学后会成为学生领导。在领导过程中会以身作则,更强化了其动手能力,形成正循环。勤快的孩子会在学校不知不觉地帮助其他学生,日积月累就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在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也会对他人的帮助更加懂得感恩。

荣获康爱迪生年度“杰出学者运动员一等奖”的王远,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讲道:“特别感谢我的母校,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我将所获 5000 美元奖金悉数捐给我的高中。”

一个 17 岁的高中生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不但让所有在场的观众敬佩,也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巨大的惊喜,特别是由他一人出资成立的基金还冠以哥哥的名字,更显现出他知恩图报的品质。

当初那个爬上桌子也要擦桌子的孩子,那个在实验室里打扫卫生的孩子,那个在马路边怯生生问路的孩子,那个在餐厅里懂得照顾父母的孩子,所有的成长路径汇聚到一处,所有的成长影像都重合在一起,才成为了现在的王远。在“懒”父母的引领下,从家务到社会实践,看似无联系的“小事”与“大事”,却是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自然路径:不刻意追求,却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