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走,下班了。”

“老伯,今天不是你值班,咋又来学校咯!”

“老伯……”

这一声声亲切的“老伯”,是贵阳市白云区第四小学老师们对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邵建荣的昵称。

恰逢暑假,学校场地全天对外开放,虽然不是他值班,但他时常会到学校转一转,偶尔与前来锻炼的小朋友在乒乓球台上“一较高下”。

浙江衢州优秀老师采访(老伯的教书故事)(1)

三尺讲台 践行乡村育人梦

1989年,22岁的邵建荣从贵阳市乌当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在生养他的白云这片土地上,书写他的乡村教书育人故事。

说到冰天雪地,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但对邵建荣而言,大雪天会让他不禁回到1990年的那个冬天。大雪纷飞,通往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大林村大林小学的道路都被“封死”,有70多名孩子被困在山上的村子里,无法下山。时任该校校长的邵建荣,组织教师分为五个小组驻村送课,让孩子们在家就有学上。此举获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在后续开展教学工作时,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类似的事情在他33年的教学生涯中屡见不鲜。

浙江衢州优秀老师采访(老伯的教书故事)(2)

时间来到1992年,邵建荣调到白云区布依族乡兴家田小学任校长,刚到学校他就傻了眼,新教学楼刚刚落成还未验收、课桌椅严重不足、师资紧缺、约五分之一学生辍学在家……一个个难题亟待解决。迎“难”而上是邵建荣扎根乡村教育“常态”,教师不够时,他甚至一人担任语文、数学、音乐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度令同事们忘记他原来是科学老师;学生辍学在家,家里无力承担学杂费,他便主动为他们垫付,在每月工资仅有138元的90年代初,他一度垫付出近350元的费用。

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看着曾经的学生有的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有的学有所成或创业成功后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助力……邵建荣觉得这就是矢志扎根乡村教育的初心与动力。

甘为人梯 做教师的“筑梦人”

“来,尝尝我自己家的蜂蜜。”走进办公室,邵建荣率先和记者分享的不是自己的育人故事,而是自己养的野蜂蜜。

常言道,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不请”自来的野生蜜蜂在邵建荣老家房子附近安家落户,采花酿蜜,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如白云四小能让老师们安心留下,在三尺讲台上“大展拳脚”,得益于学校良好的管理模式。

评先选优、技能培训……每当有这样的机会时,邵建荣首先将自己排除在“候选人”名单之外,综合考量每位老师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通过召开党支部大会等形式,让大家自荐或是推荐合适人选,阐述理由。一方面既强化了对老师们的认知,另一方面也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平等争取的机会,最后由全体教师投票确定最终人选。

浙江衢州优秀老师采访(老伯的教书故事)(3)

“我现在是学校最‘清闲’的人,你们有急事就说,学校工作老伯来顶到起。”该校谢老师说道,这是老伯常对她们这群年轻教师说的一句话,朴实却很动人,她们都知道作为学校的“领头雁”老伯一直没闲过,但有事时,老伯总是身先士卒填补到空缺的岗位上。

教育是一代人影响一代人,为继续扎实做好乡村教育,他甘做教师成长路上的“筑梦人”。作为村级小学,如何留住年轻教师邵建荣有自己的一套“法宝”,他认为留人的前提是要让她们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要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到舒心、开心、安心。

荣誉满满 三十载不忘初心

在白云四小担任校长一职三年来,邵建荣通过党支部严格执行党的各项纪律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把国家投入的每一分钱都精准地用在“国家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精准扶贫”、“特殊群体帮扶”、“明厨亮灶”、“校舍改造”、“两免一补”、“提质减负”等民心工程的打造上。自2021年起,寒暑假散学时,学校都会用食堂运营剩余资金,购买牛奶、面包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走在路上,都能看到提着“礼物”喜笑颜开回家的四小学子。

近年来,邵建荣带领学校老师、学生连续几年参加国家、市、区等举行的质量检测,均获得优异成绩;师生三年来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六百多项奖励;2020年荣获“贵阳市无烟学校”;2021年荣获“贵州省绿色学校”。

浙江衢州优秀老师采访(老伯的教书故事)(4)

在带领学校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他自己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如,2009年被白云区委、区政府评为“两基”迎“国检”工作先进个人;2013被白云区人民政府表彰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21年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从事教育工作逾三十年”荣誉称号;2022年他被学校党支部全体党员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伯”用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着学校教师向他看齐。

浙江衢州优秀老师采访(老伯的教书故事)(5)

如今,他仍坚持在乡村教育振兴的道路上,一如既往的为孩子们付出,心甘情愿做孩子们的铺路石,牢记育人的使命与责任,砥砺前行,助力更多乡村孩子筑梦、追梦、圆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