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业立区的合肥经开区,近年来步入“二次创业”新阶段。

五年来,经开区以“科创 产业”为主抓手,南优北拓,加速创新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新桥科创示范区,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得益于重塑发展引擎,2020年,全区实现GDP 1114亿元,占全市11.1%,对全市“过万亿”贡献率达13.6%。在2020年度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位居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1位、蝉联中西部第一位。

科技创新增效增质

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正在走入现实。“目前,‘超级玛丽平台’3.5版本,可实现电影《生化危机》中‘红皇后’的80%功能,其绝大部分功能有望在三年后成真。”中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大白介绍说,公司首创的超级管家主动式人机交互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场景,大到火灾预警,小到空调节能,均可实现智能管控。据了解,中用科技团队以中国科大校友为主,现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0余项。

合肥经开区自贸区(合肥经开区腾飞)(1)

合肥经开区智能科技园

在合肥经开区智能科技园,类似中用科技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合肥哈工龙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开发的全自动开装箱一体机,可实现包装无人化。“以医药产品自动装箱为例,设备在人工减少七成的同时,效率提高三到五倍。”哈工龙延董事长李新利说,依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强大技术平台,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服务千余家知名企业。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紧盯“科创 产业”,建设科技园区,营造“四生”融合发展生态,即自然生态、生活生态、产业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生态。该区通过构建“两湖科创圈”,搭建协同创新“大平台”,与清华、哈工大、天大、北外、复旦、中国科大、安大等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其中,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聚焦公共安全技术开发应用,正形成“百亿产值、千亿市值”的公共安全产业,辐射50多个城市并输出海外,成为全国典范,其巨灾科学中心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入库项目。

合肥经开区自贸区(合肥经开区腾飞)(2)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创新激活一池春水。目前,经开区R&D占比达3.6%,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415家,诞生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98家,催生服务创新的基金总规模达1254亿元。今年1-7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3.1%。

产业创新提品提速

在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内每一个零部件上都有专属二维码。“由于车辆高度定制化,对整车的柔性化生产要求极高,这些二维码可快速识别,精确追溯到具体某辆车,甚至是哪一位工人安装的。”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在今年4月,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在这里下线,这一速度创造了行业纪录。

合肥经开区自贸区(合肥经开区腾飞)(3)

蔚来汽车世界级智能工厂

与造车新势力的牵手,是合肥经开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布局。在蔚来汽车、大众汽车等一批产业龙头带动下,合肥经开区在新赛道火力全开。

大众安徽制造基地7月1日开工,明年8月新车下线,年产能36万辆;研发中心一期已投用,300人研发团队已到位。

江淮蔚来制造基地扩建项目明年一季度建成投产,产能提至30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新桥智能电动汽车制造项目正推进四大厂房及能源中心建设,钢结构已封顶,明年9月整车下线。

近年来,聚焦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合肥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集成电路产业已聚集企业62家,产值达到百亿规模。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集聚企业52家,2020年产值增长21.8%,累计产量6.8万辆,占全市比重超过98%。

与此同时,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主导产业焕发新机。2020年,合肥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4.1%,并诞生了合肥首家千亿企业——联宝科技。

合肥经开区自贸区(合肥经开区腾飞)(4)

联宝科技

“港产城”融合发展

在合肥的产业版图上,西北角的新桥科创示范区蓄势待发。

今年4月,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正式开建,致力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集成电路产业园、沛顿项目、菜鸟网络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深入推进、扩容扩产,按下了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合肥经开区自贸区(合肥经开区腾飞)(5)

6月28日上午拍摄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建设现场

当前,新桥国际小镇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速完善,新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将在今年底开工。通达世界的航空港、新兴产业的聚集地、美丽宜居的新城区,“港产城”融合的“新桥样板”呼之欲出。

从“二次创业”奔向“二次腾飞”,合肥经开区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