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儿子坠楼 原因(财经大V宋清辉儿子坠亡前心理过程倒溯)(1)

11月23日,财经大V宋清辉的儿子宋昊然在居住小区内坠亡。该起悲剧引起无数网友的悲痛和惋惜:这个在父母眼中性格活泼、喜欢绘画的宋昊然的年轻生命就这样永远地顶格在12岁的年龄上。

悲剧发生之后,包括宋清辉夫妇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反思:究竟是什么从一名12岁的孩子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坚强地活着?

父亲宋清辉认为,儿子的坠亡与“学习压力过大”有关,一方面,儿子刚刚上初中,成绩不理想,各种作业打卡令人疲惫,学习压力太大;另一方面,事发前一天,儿子宋昊然曾经被老师在班级群里“点名批评”,这会给他的自尊心带来巨大伤害。

在得到这样的认识之后,宋清辉向人们呼吁“希望能够真正落实‘双减’”,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作业压力。

但是个人观点认为,12岁孩子宋昊然的坠亡,并不是由“学习压力”所导致,这跟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有关。

宋清辉儿子坠楼 原因(财经大V宋清辉儿子坠亡前心理过程倒溯)(2)

孩子坠亡前的“心理过程倒溯”

根据宋清辉所言,儿子宋昊然性格活泼,喜欢绘画,家中至今话保留这宋昊然的许多绘画作品。宋昊然也给自己的微信取了一个“宋昊然大画家”的昵称。

从表面来看,儿子并没有任何“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儿子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所以宋清辉至今仍然还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儿子的坠楼原因。

不过,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极端行为”入手分析,或许能够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一般来讲,正常的孩子是不会选择做出“极端行为”的。

如果一个孩子做出“极端行为”,那么其心理过程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迷茫和无助。

孩子在现实中遇到了问题,自己无法解决,于是尝试着向父母和老师寻求帮助。但是,由于父母和老师并未真正重视自己所反映的问题,或者是反映了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孩子最后不再愿意向父母和老师反馈任何意见。此时此刻,孩子的内心是茫然无助的,他不知道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更不知道未来的路还怎么走。内心越来越迷惘和无助。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问题被家长和老师忽略,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或者是善于伪装。但是内容的迷茫和无助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第二阶段:矛盾和挣扎。

当孩子决定选择“走极端”时,其实刚开始的内心是矛盾的。作为一名12岁的孩子,他难道不知道生命的宝贵?他是知道的,只不过,这个时候内心的矛盾已经让他无暇顾及珍爱生命问题。究竟该往哪条路走?活着,太痛苦了,无人理解自己,也无人能解决问题;跳楼,则会给家人带来伤害和痛苦,怎么对得起父母?这种矛盾心理在准备走极端的孩子心中不断挣扎,从跳楼的念头产生到付出实际行动,这其间至少有好几天、甚至是好几周的挣扎徘徊期。如果说家长能够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那么悲剧还能避免。

第三阶段:绝望和怨愤。

如果说没有情感的进一步刺激和触发点的话,那么孩子即便有跳楼的念头,即便内心矛盾,不断挣扎,也不会轻易选择那一刻。然而,选择跳楼的人,往往是“情感的绝望”最终促使他选择了那一刻。也就是说,在矛盾和挣扎阶段,孩子的内心其实也存有一丝生存的希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又遭到来自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外界的“情感打击”,让他生无可恋,再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留念,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极端行为”。在这一阶段,伴随着孩子们最后的“绝望”的,还有对生活或对父母、老师的怨愤。如果是对老师或其他人的怨愤,孩子们大都会留下遗言,向父母和外界倾述;只有对父母的怨愤,孩子们往往无法倾述,最终选择“无言的毁灭”。

通过我们对孩子选择极端行为的心理过程分析,我们发现孩子并不是突然选择极端行为的,往往在选择极端行为之前有些征兆,这些征兆可能是言行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

而宋清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未能发现孩子内心的异常,错过了拯救孩子的最佳时间。因此,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宋昊然坠亡的主要原因。

宋清辉儿子坠楼 原因(财经大V宋清辉儿子坠亡前心理过程倒溯)(3)

“12岁危机”引发关注

宋清辉儿子宋昊然的悲剧,引起了人们对“12岁危机”的关注。

所谓“12岁危机”,是指孩子到了12岁年龄时,从小学升到初中,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倍增,父母、老师又无法帮助其缓解压力,最终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12岁危机”往往通过以下几种现象表现出来;

1.“小问题”现象。

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无论如何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都会出现一些困惑。这个时候孩子会向父母、老师交流反馈,可是父母、老师往往以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随便几句语言就回答了孩子,并未读懂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父母、老师对孩子们的“小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小问题”最终变成“大问题”。

2.“被优秀”现象。

一些孩子本来就是普通平庸的,但是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普通平庸,要求孩子在学习上或者志向上一定有“优秀能力”或“远大抱负”,孩子往往陷入“被优秀”的境地。“被优秀”的背后,一方面是“高标准”“高要求”,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另一方面是“强势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以自己为榜样,最好能够超过自己。“被优秀”的孩子被“高标准”“高要求”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孩子要么变得叛逆狂躁,要么变得自卑自闭。

3.“无欲求”现象。

孩子在小学阶段,往往喜欢给父母分享自己做学校的经历、遭遇,大多数孩子都显得乐观自信。但是,孩子到了初中以后,突然就变得少言寡语了,家长问孩子也不爱回答,很少主动跟家长进行交流谈话;情感上显得压抑内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追求,同时也缺乏自信,这就是“无欲求”现象了。孩子本来应该变得积极乐观,突然变得毫无欲求,甚至生无可恋,这就让人感到“可怕”了,说明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重大问题了。

“12岁危机”也是孩子们理想与现实、生活与学习、认知与情感、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一种矛盾冲突。如果这个矛盾冲突得到及时化解,那么孩子将仍然会健康成长;如果这些矛盾冲突未得到解决,那么孩子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宋清辉儿子坠楼 原因(财经大V宋清辉儿子坠亡前心理过程倒溯)(4)

如何避免和化解“12岁危机”?

“12岁危机”是一种心理问题,既然是心理问题,那么就得从心理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只从“学习减压”这个角度来思考,那么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那么,基于对“12岁危机”的认识,我们该如何避免和化解“12岁危机”呢?

1.重视并倾听孩子反馈的所有信息,从中了解和判断孩子的心理状况。

孩子刚刚从小学到初中,肯定会接受很多信息,有很多感受。孩子回家后将这些信息、感受反馈给家长,家长要注意倾听和收集,从中了解、判断孩子的心理状况。在倾听过程中,家长也要教给孩子一些方法,让孩子能够逐步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2.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是化解孩子心理问题的一把钥匙。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只有深入内心,尊重对方,这样的沟通才算有效。要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父母必须首先和孩子保持同一地位,要平等对话,不能高高在上。只有这样平等、随性的心灵沟通,才能化解孩子心理的阴暗部分。

3.父母不能将“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父母教育引导孩子,一定不要将外界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以免孩子会受到负面影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乐观自信心态。孩子的生活信念变得积极乐观了,自然不会做出“极端行为”来。

宋清辉儿子坠楼 原因(财经大V宋清辉儿子坠亡前心理过程倒溯)(5)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