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为纪念艺术家祝大年先生诞辰105周年,12月7日,“写生·创作:祝大年艺术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此次祝大年的展览在展陈上有一个特别的设计,90余幅作品分为两类,一是钢笔画形态的写生作品,二是借助写生完成的创作作品,展览将两类作品并置展出。观者可以从中看到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

“写生·创作:祝大年艺术作品展”展览现场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2)

《夔门》 祝大年 1973年 钢笔画 39×53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3)

《夔门》 祝大年 1973年 工笔重彩 111×154cm

祝大年是我国现代陶艺、现代壁画、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家,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授。先生早年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18岁转入国立北平艺专后,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日本学习陶艺,师从日本名家富本宪吉等。1938年回国。1950年在北京中央轻工业部任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副教授。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任陶瓷系主任、后调入装潢系任教。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4)

艺术家祝大年(1916-1995)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5)

“写生·创作:祝大年艺术作品展”展览现场

祝大年认为,不论是原始森林还是江南园林,都不是寥寥数笔所能表现出来的。大自然原本就是精雕细琢、耐人寻味的,而且生命也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存在。所以他偏好以大幅面来展现。“若把人的灵感和遐想切割成互不相关的小碎片,就表现不出这种动人的气氛来。……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将传统工笔重彩手法与现代建筑的装饰要求相结合,既要保持其直觉有序的形象,又要把握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适当分寸,做到远看整体有气势,近看细节具体可信。文化传统造就了这种感染力与观常者的相互心理感知。传统的重彩画颜料大多是矿物颜料,经久不变,历久如新。”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6)

《十渡风光》 祝大年 1974年 钢笔画 39.5×70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7)

《十渡风光》 祝大年 1974年 工笔重彩 62×113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8)

“写生·创作:祝大年艺术作品展”展览现场

对于工笔重彩,祝大年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如他提出:“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画,线条与色彩之所以那样的协调统一,是立足于一个传统的‘对位法’——‘三平’的效用。这‘三平法’是:平面构图、平面形象、平涂色块。只有这样,它的装饰性和生动性才能得到高度的统一。什么是理想的画作呢?我认为应该是远看有气势,近看一花一草,真实可信,抒广大,叙精微,这才是我绘画所追求的。”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9)

《苏州园林》 祝大年 1973年 钢笔画 104×104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0)

《苏州园林》 祝大年 1980年 工笔重彩 97.5×97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1)

《黄山云海》 祝大年 1973年 钢笔画 39.5×106.5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2)

《黄山云海》 祝大年 20世纪70年代 工笔重彩 56.5×112.5cm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策展人杜大恺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鲜少面对景物写生完成,多半是通过目视、心记、神会完成其创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西方人有时直接以写生进行创作,有时则借助写生积累素材然后进行创作,这是因为西方的艺术贵在写实,而中国的艺术重在写意。西方的写生所以能够传入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有渐次趋向表现现实的追求,因为这样的历史选择,写生遂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被广泛接纳的一种方式。上个世纪50年代,张仃、李可染、罗铭一起去安徽写生,已证明中国画是可以表现现实的。”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3)

《青岛海岸》 祝大年 20世纪70年代 钢笔画 39×54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4)

《青岛海岸》 祝大年 20世纪80年代 工笔重彩 75×108.5cm

“1978年,我曾陪同祝先生一同去广州西樵写生,时已入冬,祝先生披着棉军大衣,坐在小马扎上一坐一天的写生情景,始终萦绕在我的眼前,对我那是永久的记忆。”杜大恺也分享道。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5)

《根》 祝大年 1980年 钢笔画 54.5×56.5cm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6)

《根》 祝大年 1983年 工笔重彩 117×112cm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也曾在文章中谈及:“祝先生的风格繁密厚实、不惜笔墨,却繁而不乱、实而不板。他有一套独特的程式化手段,把繁杂的自然秩序化了,也个性化了。我亲自观察过他在西双版纳写生,我们住在热带植物园里,隔着桫椤江画对岸的山,山上有竹丛、木瓜林,还有芒果树……他不惜借用望远镜来观察,这个丰富多变、神秘朦胧的大千世界,凝固在咫尺画纸上,都被简化、条理、概括了。祝先生一方面十分尊重自然,另一方面又十分大胆地主观表现。可以说,祝先生的写生就是创作。他的钢笔素描写生,不仅是重彩创作的稿本,也是独立的艺术作品。1972年,在石家庄军垦农场劳动时,他画了一批农村田园风景,庞薰菜先生赞美说:祝大年的钢笔画把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7)

《苏州塔》 祝大年 钢笔画

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90岁大展(祝大年诞辰105周年)(18)

《苏州塔》 祝大年 工笔重彩

据了解,祝大年家属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祝大年绘画作品及文稿30件套共计71件,彭刚为祝大年家属颁发捐赠证书。为纪念祝大年先生的绘画成就,清华艺博特将8号展厅冠名为“祝大年厅”。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