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二十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四十三岁那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狱,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不凡的政绩。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夜秋风入鬓毛(门前流水尚能西)(1)

今天复习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如下: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夜秋风入鬓毛(门前流水尚能西)(2)

这首词的大意是:我与好友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有条小溪,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尚不够高,全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一尘不染,洁净无泥。傍晚时分,在潇潇细雨中,松林间的杜鹃鸟声声啼归。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啊!

一夜秋风入鬓毛(门前流水尚能西)(3)

苏轼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已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两年。在任期间,因其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在朋友的帮衬下,置办了几亩薄田,自耕自种,添补家用,东坡的雅号也由此诞生。那年三月,苏轼积劳成疾,得了臂肿病。听说麻桥镇上有个叫庞安时的医生,医术非常高明,但是个聋子,便去找他看病。二人通过笔谈交流病情,苏轼的病得以痊愈。两人都是有才之人,相互爱慕,惺惺相惜,遂成莫逆之交。笔谈的过程中,苏轼了解到麻桥附近有个清泉寺,就邀庞安时一起去游玩。清泉寺位于蕲水县城门外二里左右,有一条叫"兰溪"的小溪从寺旁淙淙流过,环境十分恬静优美。相传,晋代书圣王羲之曾在此临池学书,唐代茶圣陆羽也曾在此汲泉品茗。游赏了美景,参观了寺庙,苏轼跟庞安时又畅饮一番,醉眼朦胧之际,写下这首《浣溪沙》。

一夜秋风入鬓毛(门前流水尚能西)(4)

苏轼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通过描写雨中游清泉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日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正契合苏轼虽处困境,却善于因缘自适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他虽处困境,但依然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挺拔,富有哲理。

这首词经典部分在下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在一般人的认知范围里,江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眼前的兰溪却是自东向西流,因之苏轼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常态,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其实呢,“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流逝,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通过学习这首词,可以发现 人未尝不可以老当益壮。所以,人要学会“不服老”。只要拥有一个年轻的心态,也就不会未老先衰,最起码心理年龄不会变老。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2021年5月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