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挺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脊梁(1)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挺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脊梁(2)

  编者按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市委、市政府提出“十四五”时期目标,在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生态建设、文化旅游、高端康养、科技教育、区域交通、治理效能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建成产业高地、生态绿地、文旅胜地、康养福地、科创名地,吹响了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冲锋号。即日起,本报聚焦泰安建成“五个名地”推出系列报道,全面解码泰安建成“五个名地”的优势、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产业支撑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锚定新时代发展目标,泰安向“产业高地”发起进军,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5.5%,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化工等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形成一批百亿级企业,五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产业高地”目标为泰安产业经济发展擘画了发展蓝图,汇聚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  打好工业攻坚战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再造一个“新特钢”,2020年12月12日,石横特钢泰安特种用钢产能置换一期项目在肥城市正式投产;  再添一个180万千瓦“充电宝”,2020年12月23日,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开工;  打造能源“聚宝盆”,2020年12月,肥城经济开发区的省内首个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项目开工……  冬季严寒,我市大项目建设足音铿锵,热潮涌动。  谈到“努力构建产业高地”的目标,市发改委主任董世武认为,泰安产业特色鲜明,是全省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拥有全国闻名的高产样板田“汶阳田”,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养健康、纺织服装等产业具备较强的基础优势。只要坚持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特色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一定会把泰安打造成产业发展的高地。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泰安三次产业比例由13.3:41.7:45.0调整为10.8:39.1:50.1,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6%。  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市高起点编制《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出台财政政策,设立产业直投基金和重点企业财源建设基金;实施以工业领军企业50强、科技创新50强为中心的“双50强”战略,确立了上百项扶持政策,加快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制定《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7大方面20条具体举措;出台人才政策“金十条”和47个配套细则,设立6亿元规模的招才引智基金……不止于此,我市还实行工程化推进机制,高标准编制完成了“10 1”产业专项规划,“11 4”产业专班合力推进,形成各专班、智库、协会协同发力的格局。  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了重大项目频频落地的崭新格局。2020年,我市7个省重大项目、26个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12个“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111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的177.7%、126.3%、116.8%、107.6%。石横特钢产能置换一期、泰开智能制造、泰山玻纤七线八线、泰山石膏护面纸、恒信高科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国泰大成、正威新材料、钜成集团LCOS芯片、泰山政法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工业是强市之基、财税之源、富民之本,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业强有力的支撑。全力抓好工业经济发展攻坚,市委、市政府出台《泰安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十二条意见》及9个实施细则,确立了加快全市工业发展“中天门”“南天门”两步走目标,成立11个攻坚组,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实现‘产业高地’目标,必须强化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紧紧扭住工业攻坚‘中天门’‘南天门’发展目标,逐步提高先进制造业等高质量工业经济的占比,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工业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市工信局局长黄正玉说。  疫情大考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逆势飞扬。2020年12月当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累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2020年,工业领军企业50强实现营业收入增长7.7%。优质企业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基,2020年,新认定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5家、绿色工厂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瞪羚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家,总数分别达到15家、19家、7家、39家、188家,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一、第七、第七、第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  今年,我市将突出抓好以单项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等为代表的高质量企业发展,争取新认定省级及以上单项冠军企业5家、瞪羚企业10家、绿色工厂2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推动优质企业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向智能化迈进  人工智能自动装车系统、智能注油机、机器人焊接生产线……走进山能重装集团,可以深刻感受到煤机装备制造的高度智能化。一个长75米、刀盘直径6.28米的“泰山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引人瞩目,这是由山能重装集团三三盾构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自动化隧道掘进工程机械,具有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渣、拼装隧道衬砌、同步注浆、激光导向、测量导向及纠偏等功能,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首台“泰山号”盾构机服务于青岛地铁6号线项目。  山能重装三三盾构机项目是泰安高新区招大引强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项目,将新上3条盾构机生产线及170余台套设备,项目成功入选2020年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预计今年5月份投产,项目一期投产后实现产值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20个。“实现产业高地目标,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起着引领作用,盾构机作为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大国重器,能进一步带动泰安产业链发展,随着地铁、矿山应用需求增加,盾构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山能重装集团三三盾构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海说,公司计划建立5G标准化厂房,提升产品智能化,同时申报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企业,成立院士工作站,加大产品研发,在“产业高地”的目标引领下,铸就泰安大国重器品牌。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为加速形成智能制造产业新优势,我市积极构建平台、联盟、团队、基金、园区(基地“)五位一体”智能制造体系,先后成立了泰山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一批组织机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传统产业也注重转型升级。从最初生产水泥电杆的建材工厂到今天水泥制品、硅酸钙板、环氧树脂、一体化装饰板四大类产品齐头并进,肥城市的鲁泰建材科技集团通过“研磨”技术、“嫁接”智能,实现了“老树发新枝”。  “技术改造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我市以新上项目和技改扩规作为工业企业增量发展的两轮驱动,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黄正玉说,2020年,我市深入实施工业技改“双百工程”,突出抓好百项重大技改项目和百项智能化技改项目,加快工业转型升级。2020年,工业技改、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0.6%、32.1%,居全省前列。推动技改走向新高端,2021年计划建设500万元及以上技改项目478个,建设技改服务智能化技改项目库、重大技改项目库和线上 线下”技改服务平台“两库一平台”,实施项目跟踪服务制度、投资激励制度和成效奖励制度“三制并举”,真金白银支持企业高端技改,加快一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力争技改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产业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2020年12月8日,泰安联手华为集团,在肥城市成立全国首个县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通过精准研发数字化升级服务包,提高肥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预计每年拉动当地工业经济增长超过20%。目前,我市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6家,通过省平台上云企业1500余家。今年,我市将开发一批具有泰安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发挥华为(肥城)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工业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推动企业加速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迈进。  注入创新引擎 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智能化染色机飞速运转,机器发出低声轰鸣,不一会儿,彩色纺线就绕满线滚,一切设备运转井然有序,整个车间里纺织工人却不多见。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康平纳集团,智能染色车间的智能作业景象让人赞叹。科技创新添动力,作为我市传统纺织行业,康平纳集团用智能制造引领前进步伐,担当起“智能染色先锋”。2014年,该企业“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筒子纱智能染色工业示范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  创新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6月,由康平纳集团与东华大学双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地泰安,这是全省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字号”创新平台的落地对泰安科技创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双招双引”产生了强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最根本、最强大的驱动力量。”黄正玉说,打造产业新高地,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泰安优势,按照“一中心、一院、一园、一链”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功能建设,引进东华大学研究生院,不断夯实人才基础,建设科创园,就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在国际上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泰山纺织“印染谷”,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迈进。此外,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梯次培育机制,积极开展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路德新材料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添动力,我市企业抢抓发展机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1796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7项产品入选省政府首购创新产品名单,27项产品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泰安征途信息科技2项产品列入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受到国家工信部表彰,成为全省抗疫表现突出的12家人工智能企业之一。  “十三五”时期,我市科研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23%提高到2.42%。“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7年的19.6%提高到2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9家,是“十二五”末的3.2倍。  托起发展底盘 产业集群走好“雁阵形”  积蓄新动能,我市产业集群式发展托起高质量发展底盘。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市充分发挥泰开集团、泰山石膏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如泰开集团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辐射带动上下游30余家企业,布局发展涵盖从发电设备、输电设备到变电设备、终端产品的输变电产业链条,擦亮国家火炬计划泰安输变电器材特色产业基地品牌。  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专业园区,延伸产业链条是成功的实践。我市明确延伸方向和重点领域,强化专业园区主体作用,配套各项政策精准发力,提高产业协作水平。如对于建材新材料产业集群,泰安重点支持泰山玻纤投资100亿元在汶口工业园易地建设玻纤产业园,打通高性能玻璃纤维及上下游细分产业“隔离墙”,带动形成线路板和风电叶片产业,以及土工格栅产业、玻纤增强复合材料门窗产业的崛起。  “梳理完善产业管理机制,我市建立‘产业专班+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集群、企业、项目梯次推进体系,明确产业延伸方向和重点,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强化建链、延链、补链,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优势产业集群。”董世武说,截至目前,我市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精品旅游、新闻出版文化创意4个产业集群被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泰山玻纤、泰开集团、石横特钢、鲁普耐特4家企业被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领军企业库。  做优做强产业链条,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链长制”,大力培植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持续加大对“双50强”企业支持力度,工业领军企业50强营业收入增幅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5%,科技创新型企业50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实施中小微企业优选培育工程,组建企业经理人“泰山学堂”,加强对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对中小企业全要素赋能。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年内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做好泰鹏环保、新巨丰、宝来利来等拟上市企业定向扶持、精准辅导,力争实现突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向产业高地昂首阔步迈进,泰安上下将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奏出激荡昂扬的“产业兴市”最强音,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泰安书写时代华章。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