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香浓情意绵绵(想年味儿回来炮得先响)(1)

□胡睿韬(长安大学)

“年”是什么?又为什么叫“年”?打小时候,家里老人就给讲过故事,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有一个恶兽,名叫“年”,年末的午夜,年兽会进攻村子,人们用爆竹和春联来驱赶年兽。“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中国人是永远具有浪漫情怀的,每近年关,人们的情感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最浓缩的体现。提起中国年,总能想起来家里忙活的热闹,游子归家的泪眼,春晚闪现的歌舞,还有窗外久久噼啪的炮竹。前阵子,网络上出现了取消“禁放令”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三年终于结束了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无比期待癸卯兔年的钟声。

值得吗?一个炮仗能够炸出这么大的波澜——中国人为什么在减少对新年的期待?又为什么觉得过年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人们怀念的“年味儿”究竟是什么?

2014年12月,全国制定烟花爆竹禁放政策的城市共有138个,接近十年过去了,禁放数量持续增加,减少的却是“年味”。不禁自问,真的有年兽吗,还是说中国人只是把上一年的不顺意寄托在了这恶兽的生命中,答案一定会是后者。这是存在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浪漫情怀与生活仪式,这一挂炮仗,将带走三年疫情之下压抑已久的情绪,将迎来疫情后时代的勃勃生机,人们期待的不只是炮仗,人们期待的是未来的生活,在麻木之中,取得改变的动力,相比求神拜佛,噼里啪啦的火光已经是最内敛的慰藉。

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最大的原因来自于这些节日有“玩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存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沉淀,我们的节日难道比西方节日平庸?少年青年爱热闹,中年希望家庭团圆美满,老年期待子辈孙辈围绕膝前,幸福安康,禁放令的“一刀切”是对悠久历史文化中家庭伦理体系的告别。孩子玩什么啊,和大人准备饭菜还是坐在电视机前看全程的春晚,这份80、90、00年代的硬通货一刀成为历史,我们的节日无须去同西方比较,输在了孩子的心都难以抓住。少年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若无人传承中国年,无人接力年的文化,这就有让西方文化占上风的危险!

要承认,人们在减少对年的期待。

炮仗不是一个陷阱,它是一个背景,如同春晚,这是时代的符号,是对旧年的告别演出。春晚的意义在于什么?每年除夕,到点了就把电视打开,播放着春晚,不管你看不看,就得把电视打开,播着春晚,男人们在一旁喝酒,女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小孩在院子里跑,互相撵着玩,老人们怕孩子磕着碰着,窗外偶尔放一下炮,春晚一直在那播放着。炮仗的意义一同,任何热闹过后,人都会感到劳累,但孩子们在闹,老人们在笑,爱的人永远是生活的软骨,这时候再说不出的疲惫,也会化作一句新年快乐,溶于酒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都在怀念“年味儿”,什么是“年味儿”?2012年1月22日在央视龙年春晚上就有了答案,在这场晚会中,黄宏、沙溢、邵峰作了“戏中戏”,小品中的剧组上演了荆轲刺秦成功,登上皇位,统一六国的桥段,剧组外的人员产生质疑,引发思考与争执。“荆轲刺秦这个故事,我从小就给你讲,我现在给我孙子讲。你们这么折腾,到时候一播出来,我孙子还以为我撒谎呢”,这样的情节安排早就告诉我们答案,文化的传承需要对证,是啊,我们讲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也该好好讲给孩子们炮和年的故事——一张纸刀切下来,孩子们哪还认得年味儿啊,再讲年兽的故事,孩子们还以为大人在撒谎。

孩子的图画书上,过年彩炮纷飞,2023的年将会是划时代的年,人们都期待那一夜在鼎沸的人声中,送走侵扰了整个中华村落三年的“新冠年兽”,这一响点燃的是15亿人对大地回春的野望。安全前提下,因地制宜,分区分地集中时段燃放,不要再一刀切断人们对年的期待,红光之中,炮响,和烟火气息相萦的还有重拾的中国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