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身边有这五种人立马拉黑(那个被我星标的人)(1)

01在“信息噪音”中被稀释的社交红利

清理微信通讯录,拉黑了一位读者。拉黑她后,我感到浑身轻松。

她就像一个八卦小报记者,每有花边新闻,必要转发给我,然后问我的看法。多数时间,我都不予置评。

最近她在看《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由于话题度很高,她频频给我转发文章并问我的看法。

比如,钟丽缇被婆婆催生,她赶忙问:她都50岁了,被婆婆在伊能静家人面前催生,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尴尬的?

伊能静比秦昊年龄大,她问:女的比男的大那么多,你说秦昊是真的喜欢伊能静吗?

蓝盈莹的舞跳得好,她又问:听说她家挺有钱的,那还用这么拼?你说这是真的吗?

……

在她这里,大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小到娱乐花边、鸡毛蒜皮,皆可拿来询问:“说说你的想法。”

我问她:“工作不忙吗?”

她说:“我都30了,做了8年职员,想办法偷点清闲还不简单吗!”

我问她:“那这些问题和你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她说:“没啥直接关系呀,就是好奇而已。”

我委婉地告诉她,我对明星的私生活并不感兴趣。

她很诧异:“我在通讯里星标了你,你经常写文章,难道对这些新闻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反问她:“难道你添加我好友,加了星标,就是为了获得我对这些花边新闻的看法?抱歉,我对这些事真的没什么看法。”

实际上,我想要说的是,这世界上有两件事: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价值的信息和互动体验。

大量无用的信息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社交价值的判断,也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正确选择,这类信息,我们称之为“信息噪音”。

如果你在与己无关的事情上消耗了大量的精力,那么社交的红利便在信息的噪音中被稀释了。

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接受了太多信息,却无法有效整合,内化成自己需要的信息的人不在少数。

身边有这五种人立马拉黑(那个被我星标的人)(2)

02重要的不是你接收了什么而是你改变了什么

我有一位亲属,权且叫他“贾博学”吧。

贾博学三十几岁,在基层打拼了十多年。我自去年起断绝了与他的来往,不为别的,因为他送治不及时,导致他母亲猝然离世,所以时常恨他。

贾博学号称:“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他熟读史书,关注世界大事,每日上网搜集各种信息谈资。

每天吃罢晚饭,贾博学都喜欢在小区的凉亭和几个退休的老头子侃大山。

某年某月,明朝发生了什么事,满族八大姓的由来,国家领导的从政经历……贾博学信手拈来,从来不缺谈资。

赶上年节,亲属们聚餐,要是有人敢质疑贾博学的学识,他必用一些生僻的知识反击。看起来好像懂得挺多,但无非是知道些皮毛,并非造诣精深。

去年,贾博学母亲突发心梗,但贾博学判断母亲的症状是胃疼,他给母亲服用了治疗胃病的药物后一直没有好转。

一天一夜过后,母亲症状加重,他才送医。结果由于送医太晚,导致室间隔穿孔。几天后,贾博学母亲离世。

贾母生前就有慢性疾病,在发病前已有症状,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对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等常见病应该有基本的医学常识。

即便没有,有病及时送医这个常识也该有吧!然而,贾博学却白白贻误了时机,断送了母亲的性命。

亲友们骂他:“你熟读史书,关注大事,怎么在人命关天的事上就崴泥了呢?”

神经学认为,大脑里有一套专门负责管理注意力的机制,叫作注意力系统。注意力系统有一个重要的运行原则叫“稀缺原则”。

大脑在高度专注的时候,会消耗一种重要的养分,叫做氧化葡萄糖,这决定了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只有这么多。

当你接收到的信息远远大于你能够处理的信息时,大量的信息噪音不仅干扰了你的判断和选择,有时候一不留神,还占据了重要的认知带宽。

它给你一种假象:我参与了整个历史进程。实际上,你只是个信息的接收者,除了消耗注意力外,你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

你的注意力在哪,你的命运就在哪!

身边有这五种人立马拉黑(那个被我星标的人)(3)

03避免信息噪音的1个建议

信息噪音让人焦虑,也把有用的信息,排斥在了认知的大门之外。那么,这样才能消除信息噪音导致的负面影响呢?

美国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在《信息简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方法:搜索和过滤。

搜索是寻找信息的过程,过滤是判断信息的过程。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要想使用一门知识,你就要掌握它,就要存储它。

但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获取信息的途径便捷了很多。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早就被人回答过了。这时,要想使用一门知识,你没必要完全掌握它,你只需要搜索到它,然后调阅即可。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搜技巧是善用关键词。用好关键词的前提是你要掌握事实性知识。

什么是事实性知识呢?举个例子。

你能陈述“玄奘于贞观三年(一说元年)赴天竺取经”,即证明了你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而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取经,就不属于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是我们整个认知体系的基础,就好比盖房子一定要打地基一样。

我早年有个关系户下属,让她做绩效方案,她在网上搜索“绩效”二字,结果出来海量信息。

她一条条看,对于信息的真伪也办法鉴别。

后来,我招了个新人,她专业对口,又有经验。她会根据公司情况,着重搜索“OKR”,然后根据发布渠道、作者等判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最后根据公司情况,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加工,这些都需要事实性知识发挥作用。

不被喧嚣的信息噪音淹没,不仅要善假于物,更要习惯建设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需要一片树叶,网络却给你一片森林。

从复杂的信息中萃取珍宝,用有限的注意力,掌握更多的知识线索,用认知增量应对不确定的未来,这才是变通之道。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外部评审团成员。著有以职业生涯个案剖析为基础的书籍《刻意成长》。书里集中了职业转型、职业定位、优势升级、兴趣变现、能力重塑等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实战性成长方法论的好书。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瑞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