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应嫁马文才?梁山伯是男小三?!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世姻缘(祝英台应嫁马文才)(1)

文 | 雾满拦江

(01)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丽的莫过于梁祝传奇。

妹子祝英台,生在女性没有自由的时代。但她女扮男妆,去外地上学。期间与同学梁山伯情交莫逆。搁现在的话来说,两人算是上下铺的兄弟。同窗三年,梁山伯竟不识英台是女郎,可见这货不是一般的直男。

三年毕业,祝英台回家,梁山伯相送。

路上,祝英台各种提醒,暗示两人之中有个妹子。直男梁山伯很生气的认为,祝英台说他是个娘炮。因此开启杠精模式,与祝英台各种死杠。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世姻缘(祝英台应嫁马文才)(2)

祝英台拿他没办法,干脆要求梁山伯去自己家,向自己的“妹妹”求婚。

梁山伯要是快点去,就没这部戏了。

但他的拖延症发作,去得太晚。

——当梁山伯知道,与他同吃同住三年之久的死党,是个姑娘。当时就震惊了。

——更让他震惊的是,由于这货来得太晚,祝英台已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当地富二代马文才定了亲。

梁山伯懊悔自己的拖延症,忧愤而死。

出嫁路上的祝英台,经过梁山伯的坟茔时,下轿到坟前祭祀。突听老天咣叽一声,梁山伯的坟墓裂开,祝英台纵身而入,两人化为一对彩蝶,扑楞楞的飞走了。

飞走了。

——这么美丽的故事,最近被网上的新生代,重新解读了。

(02)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世姻缘(祝英台应嫁马文才)(3)

这个解读认为,梁山伯不是个东西,人家祝英台明明已经和马文才定了亲,他还跟祝英台撩骚,因此梁山伯是小三。

是小三。

直男梁山伯,被钉在“小三”的耻辱柱上,是因为大家太喜欢马文才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世姻缘(祝英台应嫁马文才)(4)

更多的评论为马文才叫屈:

——如果当时有理智,我想每个女孩儿都会选择马文才的吧?

——宁弃千万梁山伯,也不辜负马文才。

——十年前我选梁山伯,现在我选马文才。

——小时候觉得马文才很坏,现在才知道心疼马文才。

——爱梁山伯什么?爱他死了还要拖着你一起死吗?

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至今天突然变得“丑陋”了,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03)

梁祝故事,在中国已经承传1700年之久。

梁山伯这个直男,享受了长达1700年的正面评价,获得了中国人民无数的同情和眼泪。但在现在这个时代,却突然遭受到道德指控。

称梁山伯是“小三”,这在梁祝故事传承1700年的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道德指控?

这种道德指控的依据动因,又是什么?

这种依据动因,来自于不同的人,所依据的道德的不同。

道德有四层:

最底层的,称为奴隶道德。

梁祝故事,之所以在中国传颂1700年而长盛不衰,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是打破奴役的枷锁,争取人性自由。

祝英台,她不是一个自由的人。

她甚至连读书的权利都没有。

所以她才会在读书时,女扮男妆。

女扮男妆,同吃同住三年,梁山伯也没发现祝英台是个妹子,并非是梁山伯太直男,而是这货活一辈子根本就没见过女人。在那个奴役的时代,女扮男妆是无法想象的事儿,除了花木兰,就是祝英台了。

女扮男妆的祝英台,选择梁山伯做为自己的配偶并暗示表白。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行为是自由的。所以这种感情是真爱。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世姻缘(祝英台应嫁马文才)(5)

但当祝英台回家后,她的自由终止了,灭失了。

按照那个奴役时代的法则,她再次沦为货品。

当诸色人等上门求婚时,祝英台的父母,关心的并不是女儿的幸福,也不是爱或不爱,而是看谁出的价最高。

马文才夺得祝英台,是因为他出价最高。

——但马文才家里出高价,可不是为了给祝英台以幸福的,不是要给祝英台一个衣食无忧的日子。在马家人眼里,祝英台就象是一匹马,或是一头驴,买回家之后,一定要套在车上或是拴在磨盘上。祝英台必须要把马家买她的钱,连本带利给人家挣出来。

——这就是在1700年的故事承传中,马文才从未获得观众同情的原因。祝英台一旦进入马家,等待她的只有鞭挞饿饭,最终累死在推磨的路上。

——所以观众渴望祝英台与梁山伯在一起。梁山伯可能并没有钱,但他是真的爱祝英台,他会把祝英台当做一个人,而且会因为爱的力量,保护祝英台,爱护祝英台,至少不会拿鞭子抽着祝英台,让她去推碾子拉磨。

只要一个人的脑子还正常,就会认可祝英台的选择,就会为故事结尾时那一双翩跹飞上天空的彩蝶,落下滚烫的泪水。

——但奴隶道德不会!

奴隶道德不承认的人的自由,也不承认人应该幸福。

奴隶道德,以承受奴役而自豪。

哪怕你告诉一个奴隶道德的认知者,说祝英台嫁入马文才家,并没有幸福生活,会在马家沦为悲哀的奴隶,以血泪和劳作,偿还马家购买她的本金——奴隶道德认知者,也不认可你这个说法。

奴隶道德认知者,憎恨自由。

他们明明知道梁祝的选择,是对自由的期许,但仍然无视祝英台在她与马文才的婚事中,只是被视为驴马的现实,而无端的对梁山伯发起指控。

他们不是不明白。

也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而是在奴隶道德认知者的心中,一个丧失自由选择,遭受奴隶的社会,才是正常的。而对奴役的反抗和对自由的争取,是不可容忍的,是违背奴隶道德的。

这就是梁山伯在长达1700年的历史中据有道义,获得同情,却在今天这个时代突遭指责的原因。

谁能想得到,人类文明向前推进1700年,有些人的认知,却飙缩回1700年前?

(04)

第二层,是弱者道德。

弱者有两种。

一是物质财富匮乏,被困于生死极限。

二是精神认知不足,有手有脚却视自己为残疾人士。

梁祝故事,生不能同榻,死后化为彩蝶双栖双飞,隐寓着梁祝最终的自由。这个隐寓就是演给这两种弱者看的。弱者的认知,必然是寄望于神性的力量,以弥补他们自身努力的欠缺。

如果我们把梁祝故事改一改,改成祝英台与梁山伯两人私奔,这个故事就没人看了。因为私奔冲破了旧有的奴隶道德,也挑战了弱者的恐惧心理。所以最美好的故事,一定是停留于隐寓阶段,只有艺术欣赏价值。一旦落地归于现实,就会驱离弱者,丧失艺术魅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世姻缘(祝英台应嫁马文才)(6)

第三层,强者道德。

强者,不一定比弱者体能强。

强者,只是凡事不寄望于环境,而是寄望于自己的能力,与办法。

强者的思维,是效率式的。如果一个强者观赏梁祝,他会一直皱着眉头,最后忍无可忍的说:那个谁,英台妹子,你神经啊?你都和梁山伯在一起三年了,三年之久你还没推倒他,你墨迹什么呢?

在强者眼里,女扮男妆去读书,是祝英台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

所以,强者认为,祝英台的书,白读了。她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拿下梁山伯,毕业后不要回家,两人去外地打工……不是,那个时代没有打工的概念,而是两人逃到远远的地方,成立一个女子学校。纵然是在黑暗的奴役时代,绝大多数女性也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改变命运,所以祝英台的女子学校,应该不难赚到钱。

强者思维从无浪漫可言。

只有赤裸裸的利益。

(05)

第四层,自由道德。

道德的最高价值,是自由。

人类遵奉道德的根本目的,是幸福。

在自由道德认知人看来,道德并不是坚固的篱笆,用来限制人、束缚人的。

——道德是一种认知,是一条通往智慧极境的道路。相比于踏践一切准则、只顾自己而惘顾他人感受的强者,道德认知者以智慧为武器,能够对身边的人潜移默化并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所以,在自由道德认知者看来,祝英台在读书前,就能够说服父母,让她女扮男妆去读书,那么她就不应该读了满脑门子书后,反而认知萎缩,沦为父母的财货。她有必要持续并加大对父母的影响,让他们把婚姻的重点,从出售女儿牟利转向真正为女儿的幸福为考量。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世姻缘(祝英台应嫁马文才)(7)

所以,道德认知者欣赏梁祝,始终是立足于艺术的视角,俯察剧中人物困于现实的不由自主,并陪着公众一起落泪:

——因为自由道德认知者知道,道德是极高的智慧,公众正是因为屈服于内心的恐惧,才疏离于道德,而求助于艺术的救赎。

在这四种道德认知中,奴隶道德憎恨艺术,攻击冲破奴役的人为“小三”,弱者的视角是代入,从剧中人的悲哀看到自己。强者蔑侮艺术,却不肯放过于艺术中获利的机会。而自由道德认知者知道,这一切,伴随着人类进化的脚步,将呈现一个永恒的态势。

——人人都在拿道德说事,抢占道德制高点或指控别人不道德。但大家说得道德,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文明在向前推进,有些人的认知,却退化回到了奴隶时代。他们以奴隶的道德要求别人,要求这个时代,这看起来极尽悲哀,却也是物质财富时代的必然。因为这个时代的财富足够盈余,甚至能够让一个奴隶认知者活得滋润快活,还可以发表他们的个人偏见。

这恰也是我们的机会。一个人的认知本质,就是他的道德标准。举凡自由道德认知者,在任何时代都会活得相对容易。相反,奴隶道德认知者,注定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下脚料,垫脚石。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社会成功,并不是来自于他的努力,而是其它人的愚蠢与冥顽。而我们所要做的,一是不要受到奴隶认知的影响,二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并改变身边的人,让我们身边的奴隶少几个,弱者找回自信,强者大步前行,这个时代的自由空间,才会如我们所愿的进一步扩大。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