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而多细胞生物在10亿年前才出现,但缺少化石证据,5.7亿年前才有了代硬体能保存成化石的生物。地质年代“纪”常根据首次研究某一地区出露的底层,以该地地名命名,如“侏罗纪”源于法国和瑞士交界的侏罗山,“泥盆纪”源于英国的得文郡。尽管人们对这些时代单元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是却提供了一个全球各地化石地层能够进行对比的框架。

地球海洋的边缘(我们的地球震旦纪)(1)

地质年代表

震旦纪又称埃迪卡拉纪,是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开始于8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为什么我喜欢称震旦不喜欢埃迪卡拉,因为震旦为中国的古称,作为底层专名,始于德国F.von李希霍芬。1922年A.W.格利普根据中国的底层研究重新厘定震旦纪的含义,正式提出震旦纪是纪一级的底层单位。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在长江三峡地区建立完整的震旦纪刨面,后来高振西等在蓟县建立了华北地区的震旦系标准刨面。 震旦纪又分为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

震旦纪生物演化与前期相比迅速的多,形成了几个体具特色的生物群。

早震旦世(距今8——7亿年),微古植物群的面貌和青白口纪微古生物群面貌比较相似,两者均以球藻群的分子为主,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巨囊藻。捷菲鲍里藻等属。至晚震旦世生物界面貌显著改变。微古生物群中的分子形态多样,属种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刺球藻群。皖南震旦系蓝田组中发现丛状藻类植物群,据已知资料,是地质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藻类具有明显分支现象,并形成灌木丛状原叶体的大型藻类植物群。

地球海洋的边缘(我们的地球震旦纪)(2)

藻类化石

后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的大量出现和门类的多样化,是晚震旦世生物群的最基本的特征。伊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该动物群的一些分子已在欧亚非美各洲发现,澳大利亚南部山区所产化石最为丰富,其中以腔肠动物门为主,兼有环节动物及可能属于节肢动物的一些化石类群。中国震旦纪地层中发现的主要为蠕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尤其蠕形动物分布地区最广,此外还有一些遗迹化石和个别海绵动物的骨针。腔肠动物主要以类水母动物,最常见为环轮水母属。在三峡地区还发现了海腮目的恰尼虫属。

地球海洋的边缘(我们的地球震旦纪)(3)

地球海洋的边缘(我们的地球震旦纪)(4)

震旦纪海洋

震旦纪的地球与如今的地球大不相同。如今被太平洋覆盖的区域当初大多是陆地,而远古的海洋则遍布如今的欧洲,亚洲和非洲所在的区域。北边的大陆(北冈瓦纳大陆)由如今的印度,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组成,而南边的大陆则由如今的非洲,美洲和亚洲的部分大陆组成。现如今的西非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当时则临近南极,冰川遍布。

地球海洋的边缘(我们的地球震旦纪)(5)

震旦纪世界地图

地球海洋的边缘(我们的地球震旦纪)(6)

震旦纪世界地图

1: 被动的大陆边缘。

如今的澳大利亚西北部(位于北冈瓦纳大陆)海岸,北美洲东北部(位于劳伦大陆)海岸以及西伯利亚大陆东北部海岸都曾是被动大陆边缘。这些区域形成地壳板块的边缘,但与地震活动无关。大量沉积物在震旦纪时堆积在这些地区的浅海海底上。

2:澳大利亚南部的弗林德斯山脉

震旦纪时期,澳大利亚位于北半球。这里有许多此时期典型的砂岩,这些砂岩起初是多沙的浅海海底受潮流冲刷而形成的。震旦纪的砂岩保存了这一时期最知名的埃迪卡拉化石。这些软体动物的名称来自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山脉中的埃迪卡拉山,也就是这些软体动物化石首次被发现的地方。这也是埃迪卡拉纪名字的由来。

3:中国底层

中国南部南沱组地层由“冰碛层”构成,即由古代冰川中夹杂着泥土,沙砾和岩石汇聚而成的混合物。冰碛层在这一地区出现表明这里在震旦纪晚期(比图中所示晚2000万年,当时海平面已经降低)曾经经历过冰川作用。地球上大多区域被冰川覆盖,这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有些专家认为当时的地球全部处于冰冻状态,而有些则否认了这一观点,现在主流观点还是认同全部冰冻的这一观点。

4:纽芬兰

在纽芬兰发现的震旦纪砂岩比澳大利亚发现的砂岩颗粒更加细致。这些沉积物可能由称作“浊流”的海底泥石流持续堆积而形成,海底地震则会引起浊流。在此也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

5:纳米比亚温暖的海洋

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在震旦纪时期曾有很长时间沁润在温暖的赤道浅海中,如今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埃迪卡拉化石出产地(化石年代比这幅图中的年代相比,它们所属的年代都比较晚,距今大多少于6亿年)

6: 正在消失的海洋。

南北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在迅速的变窄,直至形成超大陆。大约5.8亿年前,南北大陆海岸线相撞,形成了潘诺西亚大陆,而这个大陆似乎只存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

震旦纪之前,在中国曾有一次强烈而影响范围很广的地壳运动,叫普宁运动。伴随着这次地壳运动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受普宁运动影响,中国境内形成了一种新的古地理格局,与多地区隆起为陆。早震旦世早期,许多地区为剥蚀区,沉积物以陆相为主,火山活动较为频繁。这一时期,仅在华北古陆东缘及东南缘为海滨至浅海环境,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生物比较丰富。早震旦世晚期,气候变冷,华南普遍形成冰川堆积,塔里木盆地北缘及库鲁克塔格一代均发现了冰川堆积物,着一时期的堆积物以南沱冰碛层为代表,这一时期可称为南沱冰期,该冰期的产物在全球很多地区均有发现。晚震旦世时,中国大陆地势低平,气候转暖,华南和西北地区有广泛海侵。早期以碎屑沉积为主,晚期以广阔浅海为主,气候逐渐干热。震旦纪末期华北地台东,南,西部边缘及新疆库鲁卡塔格地区有冰川堆积,显示一个前寒武纪最晚期的一个冰期的存在。华北地台主体,在震旦纪普遍抬升为陆,遭受剥蚀,无震旦纪沉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早寒武纪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