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艾要讲的城市是六安市,别称皋城、皖西、六安州,是安徽省的地级市,是国家级的交通枢纽城市,素有“白鹅王国、羽绒之都”美誉。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1)

六安风光

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当时的六安市属于九江郡管辖,东临鄣郡,南濒庐江郡,西毗衡山郡,北边与陈郡、泗水郡、东海郡接壤(从左往右)。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2)

西汉时期,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六安国(西汉开国~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众多封国之一)管辖,东临九江郡,南毗庐江郡,北边与汝南郡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3)

东汉时期,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庐江郡管辖,东临丹阳郡,南靠豫章郡,西濒江夏郡,北边与汝南郡、九江郡接壤。东汉时期的六安地区与西汉时期的历史沿革变化比较大。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4)

三国时期,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庐江郡(属于曹魏)管辖,东临淮南郡和海陵郡,南接庐江郡(属于曹魏),西靠蕲春郡和安丰郡,北边与汝南郡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5)

西晋时期,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庐江郡管辖,东临丹阳郡和宣城郡,南毗豫章郡和,西南是武昌郡,西靠弋阳郡和安丰郡,北边与汝阴郡、淮南郡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6)

隋朝时期,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庐江郡管辖,东临江都据和历阳郡,南濒宣城郡、同安郡、蕲春郡(从左往右),西毗永安郡和弋阳郡,北边与淮南郡、钟离郡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7)

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道、州、县三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寿州管辖,东临濠州和庐州(合肥市古称的由来),南接舒州和蕲州,西南毗黄州(湖北省黄冈市古称的由来),西靠光州,北边与颍州(阜阳市古称的由来)、徐州(江苏省徐州市地名的由来)接壤。现在许多城市的名称和古称来自大唐时期。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8)

北宋时期,从开国的州、县两级发展为道、州、县三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寿州管辖,东临濠州和庐州,南边与舒州、蕲州、黄州接壤(从左往右),西濒光州,北接颍州、亳州(亳州市地名的由来)、宿州(宿州市地名的由来)。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9)

南宋时期,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安丰军(一般设在军事要地管理地方军事,相当于州一级)管辖,东临濠州和庐州,南靠舒州、蕲州、黄州,西濒光州,北边与颍州、亳州、宿州接壤(从左往右)。南宋时期六安地区与北宋时期地区划分没有太大的变化。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10)

元朝时期,统治者实行行省制,地方分为行省、路、府(州)、县四个层级。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庐州路管辖,东临太平路和集庆路,南靠池州路和安庆路,西接蕲州路和汝南府,北边与安丰路、扬州路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11)

明朝时期,地方分为省、府(州)县三个层级。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庐州府,东临滁州、和州(州府同级)以及太平府,南靠池州府和安庆府,西接黄州府和汝宁府,北边与凤阳府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12)

清朝时期,当时的六安市属于六安州(州府同级)管辖,东临庐州府,南靠安庆府,西接黄州府和光州,北边与颍州府、凤阳府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13)

民国时期,六安州改为六安县,属于安庆道;1925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安徽省;1932年六安属于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六安专区;1952年肥西县划入六安专区;1958年肥西县划入合肥市;1961年肥西县又划属六安专区;1971年六安专区改为六安地区;1978年成立六安市(县级市);1983年肥西县划回合肥市;1999年六安市(地级市)正式成立;2015年寿县划归淮南市。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14)

现在的六安市管辖区域:金安、裕安、叶集3个区,以及霍邱、舒城、金寨、霍山4个县,六安市总面积为14990平方千米。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东临省会合肥市,南濒安庆市,西接湖北省的黄冈市和河南省的信阳市,北边与阜阳市、淮南市接壤。

六安与安陆的历史渊源(安徽六安的历史)(15)

老艾讲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