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几回伤往事

——我的高三(下)周记之6

(4月6日—4月12日)

4月13日,星期一,枞阳晴

新学期第6周。

清明小长假一结束,安徽高三学生终于来到了久违的校园。4月7日,高三学生入学报到。我下午参加了两个会。当晚走在操场上,看着满月下灯火辉煌的教学楼,浮想联翩,我写了篇随笔《望》,以作纪实。新加一个班(由原行政班1、4、13班的部分学生组成),新接触20多学生,其中两个班在一楼,所以请学生帮忙把办公桌搬下来了。每天三四节课,异常疲惫。继续二轮复习,本周每班上了至少4节课,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词语运用。只是每个班不超过40人,师生在教室里都戴口罩,学校发的口罩只能勉强使用。周末“江南十校”联考。早读课还没有规定老师看班。

“日行一万步,夜读十页书。”我的小米运动统计显示:这一周的健康指数93(同比上升3),我坚持走了80.26公里,日均15,634步。单日步行目标连续7天达成(累计达标953天)。QQ运动继续参与“新疆西域之旅”活动,累计走了385天,朋友圈里总排名仍是第3名,已经过了第16个站点——克孜尔千佛洞,已走距离占全程近9000公里的42.3%,本赛段还剩19个站点,距离下一站“温宿大峡谷”还有18万多步。继续加油哦!

又到读书月。这一周我重温了语言文学理论著作《语文常谈》(吕叔湘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9月出版)。这本书是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所著,我是从书市地摊上买的。二十多年来,常常翻看。这一次为了写篇读书征文,再次细看一遍。它虽然只有62千字,但少而精,内容丰富。书中既有对语文的宏观概括,也有对字、词、句的微观分析。可以说它的实用价值特别高,知识性也很强,况且吕先生采用聊家常式的口吻与语言,叙述精要,例证丰富,比较分析,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澄清了当时很多错误观点和认识,对提高读者的语文水平有很大帮助。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对我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由于历史性原因,现在看上去,有些观点有点过时了。已经写了一篇读后感——《〈语文常谈〉,常谈语文》作为征文(这段中的文字不少就出自这篇故事)。

世外桃源汪家宝(草堂纪实汪宝)(1)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4月8日,武汉重启,所以特意选了这首七言律诗作为纪念。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当时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去赴任,途经湖北黄石市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诗人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唐代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全诗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针砭时弊。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已经夺去了我国3300多生命,让人难以释怀。

周六倒春寒,落英缤纷。星期天早早地和爱人一起回去,她洗衣物,我搞卫生。砍莴笋,柴锅煮乌鱼。油菜花已经落尽,结荚了。去山上砍竹子时,发现一棵紫藤花,根部粗如手臂,用镰刀挖回来,栽好;还摘了一些紫藤花花苞,中午用它炒鸡蛋。午饭后编织好塘边的篱笆;去院子里栽生菜;给南瓜墩施农家肥……快5点了骑车抄近路赶回学校开会。

世外桃源汪家宝(草堂纪实汪宝)(2)

每天早上看“疫情速报”,昨天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为108例(境外输入98例,黑龙江7例,广东31例),新增死亡病例2例(湖北2例),新增疑似病例6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累计1378例。湖北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全国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1例。疫情未结束,防控别大意。

我每天在“学习强国”都获得能得到的满分。通过这个平台也了解到最新的疫情信息和其他海量资源。近七日总积分在学校党员组内102人中排在第7名,年度积分排在第11名。继续在“教师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继续教育”,已经获得75分(合格),写了一篇研修作业——《不学礼,无以立》,算是完成了本年度的任务。

期待下一周的精彩。愿我知你冷暖,你懂我悲欢。让我们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扬帆起航,开创未来。感谢我说你听,直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