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史至此已整理完毕,今日全部发出,故此为万字长文。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快速浏览一下!

PS:更多历史看合集哟

一、南坡之变:1323年

南坡之变,是元英宗硕德八剌于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被害事件。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元仁宗死。三月,元英宗即位。

英宗自幼受汉族文化影响,即位后决意革新政治,推行汉法。当时仁宗之母答己太后与右丞相铁木迭儿互相勾结,多方牵制,英宗不得有所作为。

英宗遂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以加强自己的力量。

拜住极力支持英宗的革新主张。

至治二年(1322年)八、九月间,铁木迭儿与答己相继去世。

英宗专任拜住,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保守的蒙古贵族对此极为不满。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初,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等预谋政变,密约漠北晋王也孙铁木儿为援,许以事成后推其为帝。

当月五日,英宗与拜住等由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南归,驻跸南坡。

铁失等以阿速卫为外应,夜入皇帝行帐,杀拜住,弑英宗。

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即位,是为泰定帝。

南坡之变反映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在封建化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

1.1、铁木迭儿:武仁英宗三朝

铁木迭儿(。-1322年),蒙古人,元朝权臣,祖父卜邻吉带、父亲木儿火赤。

元成宗时,担任同知宣徽院事,兼通政院使。元武宗即位,因他和太后答己亲善,任宣徽使,至大元年(1308年)夏四月,加右丞相,后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同年,又迁云南行省左丞相。在云南,铁木迭儿搜刮民脂民膏,被弹劾,铁木迭儿逃回大都。

元仁宗即位,在太后的干预下,铁木迭儿为中书省右丞相。

铁木迭儿倡导在预买盐引、括田江南,号称延祐经理,引起蔡五九起义。

延祐二年(1315年)七月,太后降旨,铁木迭儿又被任命总宣政院事。

十月,又晋封为太师。

延祐三年(1316年)春,铁木迭儿上奏议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延祐五年(1318年),被御史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弹劾罢相。

不久,起复太子太师。

元仁宗去世后,铁木迭儿为了报复,将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等人陷害致死。

元英宗以拜住为左丞相,牵制铁木迭儿。

至治二年(1322年),铁木迭儿病死。

英宗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籍没其家。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其子锁南与义子铁失在南坡之变弑杀英宗。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

二、泰定帝:1323-1328年

元泰定帝,(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是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在位5年,自1323年10月4日至1328年8月15日。

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译辽、金、元三史中的音译专名,改译伊苏特穆尔,今日学界已无人使用。

他去世后,其子元天顺帝被元文宗打败,使得泰定帝没有庙号和谥号,所以称为泰定帝。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3)

三、两都之战:1328年

两都之战,是1328年(元致和元年),大都(今北京)的元武宗一系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的泰定帝两系势力,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内战。

此役大都方面最终取得了胜利。

致和元年(1328年)八月,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遣使迎立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

同月,中书左丞相倒剌沙等在上都立泰定帝子阿剌吉八为帝,改元天顺,并派诸王率兵南下,进攻大都。

燕铁木儿急征诸卫兵入卫京师,令郡县造兵器,出府库犒军士,命弟撒敦守居庸关,子唐其势屯古北口,又驻重兵于迁民镇,防备辽东兵来。

九月,上都王禅、塔失铁木儿军攻破居庸关,进兵昌平,大都震惊。燕铁木儿亲自督军力战,收复居庸关,王禅单骑败走。

另一支上都兵在温台的率领下,攻破古北口,进入顺义境。燕铁木儿领大军掩袭,转战四十余里,将上都兵逐出古北口外。

此时,依附上都的辽东诸王进逼通州,燕铁木儿急引兵往拒。

十月,燕铁木儿败辽东兵于檀子山之枣林。

十月十三日,在东北的齐王月鲁帖木儿等趁上都兵南下作战,内部空虚,率军进围上都。

十四日,倒剌沙出降,天顺帝阿剌吉八被俘。上都的陷落,使阿剌吉八的支持者不战自溃。

十一月,梁王王禅、辽王脱脱以及倒剌沙、纽泽等均被处死。

两都之战以大都的胜利而告结束。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4)

3.1、天顺帝:1328年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1328年),是元朝第七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一位大汗,元泰定帝之子。

1328年10月至1328年11月14日在位,在位大约一个月。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是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与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长子,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获册封为皇太子,致和元年(1328年)九月在上都被权臣倒剌沙拥立为帝,与大都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对抗,展开两都之战。

一个月后上都一方战败,阿速吉八被杀。

无汉文庙号、谥号与蒙古汗号。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5)

四、元文宗:1328-1332年

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二位大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

后复位,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4年,他是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之弟。

元文宗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是元朝各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

天历二年(1329年)在大都创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历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会要体例,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他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

元文宗在位期间,燕帖木儿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吏治渐趋腐败。

他去世后,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蒙古语称札牙笃皇帝

1330年5月25日,群臣为图帖睦尔上汉语尊号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6)

4.1、奎章阁学士院:1329年

奎章阁学士院,元代官署名,掌进奉经史、鉴文书典籍字画器物,并备皇帝咨询,供皇帝研考古帝王治术,为皇帝和贵族子弟讲说经史的机构。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建于大都(今北京)兴圣殿西之奎章阁,故名。

不久升学士院。

有大学士、侍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参书等官,多以他官兼领。阁内收藏古器物及图书字画甚多。

设大学士4员,侍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各2员,首领官有参书、典签等,常受命进经史之书,考历代帝王之治。

设属官授经郎,为蒙古贵族子弟讲授经历。

学士院还曾受命编纂《经世大典》一书。

辖群玉内司,掌奎章阁图书宝玩及各种常御之物。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罢。至正元年(1341) 又立宣文阁,不置学士,公设授书郎及监书博士等。

4.2、《经世大典》:1331年

《经世大典》,全名《皇朝经世大典》,元朝官修政书。

《经世大典》由赵世延、虞集等主编,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仿照《唐会要》《宋会要》修成。全书一共八百八十卷,目录十二卷,附公牍一卷,纂修通议一卷。

全书分为帝号、帝训、帝制、帝系、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十门,六典又各分若干科目,《元文类》所收录的虞集《经世大典序录》写的非常详细。

明朝修《元史》,志、表及列传的《外夷传》等多以《经世大典》为据。明成祖时《永乐大典》也有收录。

《经世大典》原书已散佚,现存《永乐大典》残本中保存其一部分遗文。

不见于今影印《永乐大典》的还有前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图书还有:《广仓学窘丛书》所收《大元马政记》《元代画塑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大元官制杂记》《元高丽纪事》。

《海国图志》所收《元经世大典图》;《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7)

五、天历之变:1329年

“天历之变”,是发生在中国元朝时期的宫廷斗争。

天历二年(1329年),通过两都之争上台的奇渥温·图帖木儿因为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将已经流亡察合台的哥哥和世㻋迎回,是为元明宗。

但是明宗上台仅仅一个月暴毙,这不禁让人怀疑起图帖木儿,元廷对外称明宗是因病身亡,但是也有说是因为图帖木儿的毒酒毒害,总之,这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谜团,最终权力也重新回到了图帖木儿的手中,史称“天历之变”。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8)

5.1、元明宗和世㻋:1329年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㻋(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即元明宗(1329年正月至八月在位),元朝第九任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三任大汗。

元武宗长子,元文宗之兄,元宁宗、元惠宗之父。

延祐二年(1316年)十一月,孛儿只斤·和世㻋被叔父元仁宗封为周王,翌年在就藩云南途中因为部下起兵拥戴他失败而被迫流亡察合台汗国。

天历元年(1328年)被其弟文宗图帖睦尔迎回元朝。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继位于漠北草原。同年八月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年仅三十岁,在位仅184天,庙号明宗,谥号翼献景孝皇帝,蒙古汗号为忽都笃汗。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9)

六、海上丝绸之路:元朝中后期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

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在”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

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

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

2017年0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0)

6.1、市舶司:1330年

市舶司,是中国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海上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海关。

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

明清两朝反复“海禁”。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

市舶司作为中国古代的外贸机关,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贸易之繁荣。

昔日的古港雄风已经不在,但现存的市舶司遗址上仍可窥见中国历经千余年的外贸史。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1)

6.2、泉州港:元朝中后期

泉州港,原名刺桐港,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的港口,位于泉州市东南晋江下游滨海的港湾,区域北至泉州湄洲湾内澳,南至泉州围头湾同安区莲河 。

南朝时期,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

1997年9月,泉州第一座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2个泊位)在后渚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营 。

2012年4月1日,泉州港以及莆田港的兴化湾港区,合并组成新的湄洲湾港。

截至2015年5月,泉州港已建成投产的码头泊位9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5个 。

2016年,泉州港辖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512.28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情况完成206.49万TEU。

据2019年12月泉州港官网显示,泉州港拥有仓库总库容量为38725平方米。

油库25座,总容量为811350立方米,堆场338000平方米 。

据2019年12月福建省泉州港口发展中心显示,泉州港港口集装箱航线108条,其中外贸线30条,内贸线78条 。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2)

七、元顺帝:1333-1370年

元惠宗妥懽贴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7日),清刊《元史》、清修《续资治通鉴》改译托欢特穆尔,元朝庙号为惠宗,蒙古语称号乌哈噶图汗,明朝谥号为顺皇帝,又称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

他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遁前的最后一位皇帝。

此外,他也是第1代的北元皇帝,在后元朝在北方的朝廷被称为北元,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3)

7.1、元宁宗:1332年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是元朝第十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四位大汗,元明宗次子。

天历三年(1330年)二月乙巳日,懿璘质班被封为鄜王。

至顺三年十月初四(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里皇后奉文宗遗诏,拥立年仅7岁的懿璘质班在大都大明殿登上皇位。

因为新帝年幼,卜答失里太后临朝称制,成了元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至顺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在大都病逝,年仅7岁,在位仅53天,葬于起辇谷,谥号冲圣嗣孝皇帝,庙号宁宗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4)

7.2、卜答失里:1332-1340年

弘吉剌·卜答失里(1307年—1340年),弘吉剌部人,元文宗图帖睦尔的皇后。

她是驸马鲁王雕阿不剌之女,生母为元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女鲁国公主祥哥剌吉。

大德十一年(1307年),卜答失里出生于鲁王府,泰定元年(1324年),被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许配给怀王图帖睦尔(元文宗)。

天历元年(1328年),图帖睦尔即位,是为元文宗,卜答失里被立为皇后,后元文宗禅位元明宗,卜答失里为皇太子妃。

不久元明宗暴亡,元文宗复位,卜答失里复为皇后。

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去世,立元明宗次子懿璘质班,是为元宁宗,尊为皇太后。

元宁宗死后,立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是为元惠宗(顺帝),尊为太皇太后。当时,权相伯颜掌权,卜答失里与其狼狈为奸,对惠宗构成极大威胁。

至元六年(1340年),伯颜罢相倒台,卜答失里被惠宗下诏褫夺尊号,迁居东安州,不久后被赐死。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5)

7.3、伯颜:1333-1340年

伯颜(约1280—1340),蔑儿乞氏,元朝权臣。

伯颜曾任吏部尚书,不久改任尚服院使,又任御史中丞。

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倒权臣伯颜而亲政。

至元六年(1340)三月,元顺帝诏徙伯颜于南恩州阳春县(今广东阳春)安置,伯颜在途中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6)

7.4、燕帖木儿:1333年

燕帖木儿(1285年—1333年),又作燕铁木儿,元朝时期钦察人,是同知枢密院事土土哈之孙,中书平章事床兀儿第三子,开始是元武宗的侍卫。

历任同知宣徽院事、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佥书枢密院事。

元泰定帝死后,他在大都发动政变,拥立元文宗,文宗的任命他为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封太平王。

之后,毒杀元明宗,使文宗复位,被加封太师。元文宗、元宁宗相继死去,他为了把持朝政,阻碍元惠宗(元顺帝)即位,因荒淫过度不久死去。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7)

八、至正新政:1340-1349年

至正新政,是1340-1349年(元朝末年元顺帝至正年间)的改革措施。

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支持脱脱发动政变,驱逐权相伯颜,并以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次年,改年号为至正,遂进行政治改革。

至正新政,前后共有九年(1341-1349)。

前四年由脱脱主持实施,废除伯颜旧政,昭雪诸王冤狱,恢复科举(至元元年被伯颜废除),撰修辽、金、宋三史,开马禁和减盐额等措施,对调整蒙古贵族与汉族豪强的关系、巩固上层统治者之间的团结及加强文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后五年由元顺帝亲政,颁行《至正条格》, 以完善法制。

定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

举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

虽然新政有些效果,但未能根本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

8.1、至正条格:1344年

至正条格》,是元惠宗时期编订的一部法律。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元惠宗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大元通制》编定条格。

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元惠宗命翰林学士承旨腆哈、奎章阁学士崾崾等删修《大元通制》。

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右丞相阿鲁图等入奏,请元惠宗赐名《至正条格》。

至正六年农历四月五日(1346年4月26日),《至正条格》中的条格、断例两部分(2759条)颁行天下。

《至正条格》是继《大元通制》之后元朝政府颁布的第三部法律,内容包括了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之前元朝历代帝王发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一系列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

《至正条格》在明初已经只有残本23卷,到了清朝中期之后已经彻底失传,2002年在韩国发现元刊残本《至正条格》两册,包括“条格”、“断例”各一册,一共25卷。

《至正条格》重现于世。

现存残本《至正条格》内容包括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到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80多年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8)

九、宰相脱脱:1340-1356年

脱脱(1314年-1355年,清代以后改译托克托托托帖木儿蔑儿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他曾出任中书省右丞相,任内恢复科举制度、反正伯颜时的冤案,减轻剥削、放宽税政,乃元朝末年有为的高级官员,后世称为“脱脱更化”。

脱脱是元朝蒙古族贵族官员中少有的汉化程度较深的人之一,明确地认识到儒家思想对统治国家的必要性,因此他积极恢复扶持因元朝入主中原而遭到严重摧残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恢复科举,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儒家士大夫逐步站在元朝一边。

除此之外,脱脱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儒家,如置宣文阁进行宫廷教育、开经筵遴选儒臣以选讲经典、恢复太庙四时祭祀等,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儒家士大夫,使得风雨飘摇的元朝得以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脱脱被革职流放云南,中书平章政事哈麻矫诏,令其自尽,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19)

9.1、辽史》:1344年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

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

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1124年~1218年)。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0)

9.2、《金史:1344年

金史》为元朝脱脱等撰之纪传体金代史,共135卷。

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1)

9.3、《宋史》:1346年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宋史》修成,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宋史》标点校勘本,为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史书。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2)

9.4、发行至正宝钞:1350年

至正宝钞,是元顺帝为了解决因过度挥霍和连年用兵所带来的经济困境在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的货币,用来代替长期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更大量印行以应付政府开支。

但此举却导致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社会经济崩溃。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3)

十、《岛夷志略》:1349年

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内容翔实,记述准确。

《四库全书总目》:“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

其书上承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代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搓胜览》等书,对明清两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产生巨大影响。

后译为多国文字。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4)

十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1350年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内容约80%为桐庐境内富春江景色,20%为富阳景色。

此画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5)

十二、白莲教之乱:元明清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

它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

白莲教是跨越多个中国史上朝代的一个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弥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一般认为其主源是源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的佛教净土宗分支白莲宗。

因其教徒禁食葱乳,不杀生不饮酒,其派神职人员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视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

其在历史上发动多次民变,屡次受到镇压。

在元朝时,它与明教、红巾军、弥勒信仰有关。

元末,它和明朝建国的关系亦有专书介绍。在明朝以后,它接受了罗思孚的“无生父母”思想,成为了罗教系统的秘密宗教。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6)

十三、元朝民变:1351-1367年

元朝民变,是指1276年至1367年,元朝统治时期所发生的民变。

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等。

元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政权,它实行阶级的和民族的双重压迫,各族人民遭受的苦难尤其深重,从元朝建国起,就连续不断爆发各种形式的农民起义。

元末,政治愈趋腐败,终于激起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首先利用白莲教策动黄河民工起义。

失败后,其徒刘福通又发动起义,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

各地纷纷响应,徐州(今属江苏)有芝麻李,濠州(今安徽凤阳)有郭子兴,襄阳(今湖北襄樊)有王权,蕲水(今湖北浠水)有徐寿辉。

不属红巾军系统的如台州(治今浙江临海)方国珍、泰州(今属江苏)张士诚也乘机起兵。刘福通分兵北伐,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和东北、西北各地。

郭子兴占据江淮地区。

徐寿辉转战于长江流域,攻占了湖广、江西、安徽、四川的广大地区。

起义军的英勇斗争,摧毁了元王朝的统治力量。

元朝民变消灭了大量的各族地主,打击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7)

13.1、方国珍起义:1348-1358年

方国珍(1319年-1374年),名珍,字国珍,以字行,后改谷贞,又作谷真,中国浙江台州黄岩人,元末义军领袖之一,最先起兵抗元。

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反元,冤家告方国珍与蔡勾结,官府追捕,方国珍杀冤家,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聚众数千人起兵抗元,就此拉开了他割据一方的历史序幕。

至正十八年(1358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华),遣使招降方国珍,授福建行省平章。

但方国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职,于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

其后仍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加封官职,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国公。

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出兵,十一月被迫归顺,其割据政权宣告灭亡。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8)

13.2、张士诚起义:1348-1353年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白驹场亭人。

张士诚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

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

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

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自缢死,时年47岁。

元末,张士诚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29)

13.3、徐寿辉起义:1351-1360年

徐寿辉(约131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

罗田县多云乡上五堡(今属湖北)人,元末长江中上游红巾军领袖,卖布出身。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qí]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

十月,攻占蕲水(今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一说大宋)。

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

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军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后明玉珍追尊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30)

13.4、红巾军起义:1351-1366年

红巾军,是中国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

红巾军的背景起源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江淮一带。

起义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中国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树立红旗,头绑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称作“香军”。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31)

13.5、朱元璋起义:1356-1368年

朱元璋起义,是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江淮地区红巾军的反元武装斗争。

元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兴等起义于濠州不久,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朱元璋即加入这支红巾军。

十三年春,朱元璋领兵攻略淮西诸州县,因与郭子兴收留的赵均用等不谐,谋独立。

六月,率部南略定远,收编地方土豪武装,至2万余人,旋即进攻滁州,克之,以此为基地,略定四方。

十五年计取和州(今安徽和县),以万人抵拒10万元军攻城达3个月。

是年五月,收剿湖水师俞通海等人所部。

翌月,即以新得舟师自和州南渡长江,先后攻取采石、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向东出兵占领了镇江至常州一线。

次年三月,攻拔集庆(今南京),改称应天,自称吴国公。

此后四五年间,以主力攻略皖南、浙西元朝控制区,实力始堪与陈友谅、张士诚等相匹。二十至二十七年夏秋,朱元璋进行兼并割据势力的军事行动,遗主力先溯流西进,攻灭陈友谅;继而出击江淮、绕道太湖,俘张士诚于平江(今江苏苏州);又两路南征,迫降方国珍,然后水陆进兵福建,攻灭陈友定。

二十七年冬,朱元璋遣军同时南征两广、北取中原。

次年正月称帝,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八月,遣军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32)

13.6、陈友谅起义:1357-1363年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原名陈九四,湖北沔[miǎn]阳人。

元末时期群雄和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元末陈汉政权建立者。

1359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在天完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元末陈汉政权,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

次年五月十六日,其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

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随即陈友谅与张士诚合攻朱元璋,并趁机出兵围住朱元璋的金陵应天府,朱元璋遣部下胡大海进攻信州,迫陈友谅回师救援。

朱元璋一面离间张士诚,张按兵不动。

陈、朱双方在金陵城(今南京)西北的龙湾(今南京市大胜关)展开恶战,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败走江州(今九江)。

1361年-1363年,复改年号为大定,广义上陈友谅在位时间仅为4年,狭义上为3年。

1363年10月3日,鄱阳湖之战的时候,陈友谅身中流矢而死,年四十四岁。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33)

十四、元惠宗北迁(北元):1368年—1635年

北元(1368年—1635年),是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后,元朝皇室退居漠北,形成与明朝对峙的游牧政权,1402年之前国号以“大元”为主,1402年之后国号以“蒙古”为主。 高丽人首称为北元。

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朝,明将徐达领兵进攻大都,元惠宗弃城逃跑,北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自立,复称蒙古。

1438年, 卫拉特部脱欢统一了东西蒙古。

1449年,卫拉特部也先俘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

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本部,史称达延汗中兴。

1547年,库登汗惧为阿勒坦汗所并,率左翼蒙古南迁避祸。

1550年,阿勒坦汗兵临北京,史称庚戌之变。

1571年,阿勒坦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结束了蒙古与明朝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1576年,图们汗制定《图们汗法典》颁行于全蒙古。

1616年,与明朝、后金并立。

1626年,林丹汗不敌后金,率右翼蒙古西迁避祸。

1635年,额哲献元传国玺降后金,蒙古亡。

北元疆域广阔,长期控制着内外蒙古,势力所及长城以北、东至女真、西抵哈密以及哈密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到叶尼塞河的广袤地区。

北元政权是一个多民族的独立政权,在统辖的境内除蒙古族外,还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众多人口,如同辽、金、西夏政权一样,是当时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北元时期不仅是蒙古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34)

14.1、王保保:北元

王保保,又名扩廓帖木儿(?—1375年/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元朝末年将领。

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

元末农民起义时,王保保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王保保独当一面,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王保保自山西退至甘肃,在沈儿峪被明军击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北奔和林,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

在宣光二年(1372年),王保保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

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一口气看完元朝196年历史(元七)(35)

14.2、明太祖第六次北伐:1388年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又称捕鱼儿海之战,是明洪武二十年——洪武二十一年(1387——1388年)明朝军队征伐北元的战争。

1387年九月冯胜等擒获元太尉纳哈出还师后,明太祖朱元璋又遣永昌侯蓝玉代冯胜为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左右副将军,耿忠、孙恪为参将,率兵10万进征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图肃清元残余势力。

1388年四月蓝玉率师进至庆州(今内蒙巴林右旗察罕城),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乃间道兼程而进。

蓝玉以王弼为先锋,直逼敌营。元主原以为明军粮草不继,不能深入,故不警备,又遇大风扬沙,遮天蔽日,明军行进,元主不知。忽明军大至,元太尉蛮子仓促拒战而败,被杀,其众遂降。

元主仅与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走。

明军俘其次子地保奴等64人及宗室后妃59人,王公官员2994人,军士男女7.7万余人,得宝玺图书、金银印章、马驼牛羊及车辆无数。

此后,北元内部分裂,力量渐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