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起“寺”这个字,大家第一个联想起的就是僧人烧香拜佛的地方。似乎一切与“寺”有关的东西,都与僧人和佛教脱不开关系。可是在古代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理寺”。乍听之下,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大理寺是大理当地的一个寺庙,就如同河南的少林寺一样。但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大理寺在古代是朝廷的三法司衙门,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

大理居住僧人最多的寺庙(大理寺不应该是僧人念经的寺院么)(1)

既然是国家机关,司法机构,那为何起一个寺院的名字呢?这个还真不怪古代的官员,因为“寺”这个字最早的含义就是指古代的官署。在秦朝时,官员们办公的场地,统统称为“寺”,这一叫法一直延续到汉朝。公元64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做梦时梦到一个身长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飞来,并一直在他的大殿里萦绕。第二天上朝时,汉明帝就和大臣们说了这件奇怪的事。

当时有个叫傅毅的臣子说:“听说西方有种神,名为佛,就是您说的那样。”汉明帝大喜,立刻派蔡音、秦景等人去西方拜求佛音、佛法。蔡音、秦景等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大月氏国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他们便恳求这两位高僧一同与他们回去面见天子,顺便弘扬佛法。

大理居住僧人最多的寺庙(大理寺不应该是僧人念经的寺院么)(2)

摄摩腾二人本就有向东方传教的心愿,受到蔡音等人的请求便欣然同意。公元67年,两位高僧和蔡音等人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一同回到了东汉国都洛阳。汉明帝喜出望外,立刻安排人招待两位远道而来的高僧,并组织后期的佛经翻译工作。当时两位印度高僧住的地方是汉朝接待外来人员的鸿胪寺。但让高僧一直住在外交部的旅店里不太像话,于是汉明帝让人专门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立一座翻译佛经的机构。为了纪念驮回经书的白马,就取名为“白马寺”。

大理居住僧人最多的寺庙(大理寺不应该是僧人念经的寺院么)(3)

可见,白马寺最初也是国家的官办机构。但由于朝廷并不禁止百姓进白马寺内听高僧讲经,所以去寺庙拜佛求经的信众就越来越多。慢慢的,“寺”这个字就成了僧侣们居住地方的代称,朝廷也渐渐将许多机构改了名。当时朝廷将三公所在的地方称为“府”,九卿所在的地方称为“寺”。而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大理”位列九卿,所以他们所在的府衙便被称为“大理寺”。到了北齐时,“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被正式确立。隋朝以后,历代王朝开始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