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班昭的励志故事(智慧故事傅昭立身之道)(1)

傅昭,字茂远,是北地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市)。傅昭混迹于纷乱无序的官场,是有他自己的立身之道的。他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任过州郡属官,地方长官,朝廷官,当时朝代更迭,危机四伏,他不仅没有遭受什么挫折,还保持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可谓深通立身之道。他在动荡的魏晋六朝时期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主要靠的就是小心谨慎、淡泊名利、清静无为。

傅昭的父亲名叫傅淡,在南朝刘宋时以善《三礼》知名,曾任竟陵王刘诞的属官。刘诞谋反,傅淡也受到牵连被杀。当时傅昭年仅6岁,便成为孤儿,悲哀如同成年人,家族和亲族的人都因此而惊异。父亲之死,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对他以后养成为人谨慎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太原的王延秀将傅昭举荐给丹阳尹袁粲,傅昭深受袁粲的器重,召为郡主簿,袁粲让他的几个儿子拜傅昭为师。明帝死了,袁粲作哀策文,请傅昭为他定稿。袁粲每经过傅昭门前就感叹:“经过他的门前,寂静得如同没有人一样,打开帷幔一看,他在室内,这是贤名之人呵!”

御史中丞刘休把傅昭举荐给齐武帝,南朝萧齐永明初年(公元483年),傅昭长期任南郡王萧昭业的侍读。后来,萧昭业继帝位,他旧时的属僚纷纷来争求权宠,唯有傅昭看到世事无常,不求荣达,能够清静无为,只求保身而已。后来,萧昭业仅当皇帝6个月便被废,许多当时得宠的人都遭到了迫害,傅昭因保持中立,洁身自好,不介入其中,未卷入这场政治争斗而免祸。

齐明帝时,亲召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当时任此职位的人,都势倾天下,惟有傅昭廉洁清静,不干预他人权事。他家中的摆设和衣著都很简朴,安心于粗茶淡饭。他常常把蜡烛插在板床上,齐明帝听说此事,赐给他漆盒烛盘等,并赐文:“卿有古人之风,所以赐卿古人之物。”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南朝萧梁时曾经规定了一项法令,禁止私自屠宰耕牛。有一次儿媳从娘家带回牛肉以孝敬傅昭,傅昭便对儿子说:“这牛肉吃了则犯法,告发吧则又害了亲家,还是将牛肉收下埋了吧。”傅昭用此法,既保全了自身,又保护了亲家,可见其处事谨慎周到。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傅昭被任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郡中有溪无鱼,有一年盛夏,有人献给傅昭一些鱼。傅昭不愿意收,又不愿得罪送礼者,便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在大门旁边挖了一个水池,把鱼放在门边水池里。别人见了,便不好意思再送了。

天监十4年(公元515年),傅昭出任智武将军、临海太守。郡中有一处蜜岩,以前各任太守都把此地封为官地,把它们牢固地封锁起来,专收其利。傅昭到任后,下令勿封,与民同利。郡中一县令送栗子给傅昭,送时把绢放置于帘子下面,傅昭见之,笑着归还了县令。

  傅昭立身处事,不谋私利不做暗事。入京城以后,继续研究学问,注重修身养道,人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他。傅昭做官,常凭借清静廉洁理政事,不崇尚苛政。“居朝廷,无所请谒;居家室,不蓄门生,不私结党徒,不交私利”。在朝廷,没有请别人为自己办过私事,不蓄养私人门徒,不交私利。终日正直安居,常以读书记述为乐事,到老精神不衰。在那个纷乱的时期,其处世的方法可谓明智,在需所得善终的朝代,他能得以善终,也是不奇怪的。

后世清代的张廷玉,就常常参悟,傅昭的立身处事之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死后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中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大通二年(528),傅昭死,享年七十五岁。皇上当日痛哭失声,加给谥号贞子。正是得益于诚实、清廉、谨慎这几个立身之法。他的一生,在当时实在是很少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