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
福建植物王国
作者:乃一姆
校稿:朝乾 / 编辑:板栗
提到福建,你会想起什么?是首先想到知名度比省会福州还要高的厦门?还是闻名全国的福建茶叶?又或者是“广东人吃福建人”的古早梗?
所求,不过一杯一叶而已
(图:壹图网)▼
作为与中国台湾隔海峡相望的一个省份,外界人们对于它的关注点,往往都聚焦在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向。至于福建省的本身,外界关注的人却不多见。
就等着高铁修过去了▼
实际上,福建可以说道的东西太多太多。福建是一个襟山带海的省份,无论海洋还是内陆,省内的自然与生态风光,也值得人们注意。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图:壹图网)▼
襟山带海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它东濒东海,其中20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渔场面积就有12.51万平方千米,比全省陆地面积还要大。福建的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近岸岛屿星罗棋布,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福建-宁德、三沙湾、霞浦
优渥的条件造就了蔚为壮观的沿海养殖
(图:壹图网)▼
福建霞浦沿海养殖
(图:壹图网)▼
濒海的福建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东南山国”之称。除此之外,福建山区的坡度也很大,这使得福建的山看起来瑰奇壮丽。
福建的山,其魅力不在高度
而是个人尺度的那种舒适感,桃花源的感觉
(图:壹图网)▼
福建山地的排布也很有规律,其境内有两列北北东走向的大山带,一列为闽西大山带,由武夷山脉组成,位于与江西交界处;另一列为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脉和博平岭组成。这两列山脉相互平行,绵延达500余公里,构成了山地的主体。
这两条山带成为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巨大屏障
所以洞穿屏障的闽江流域才格外重要▼
在广袤的福建山地中,许多小型的山间盆地镶嵌其中,主要分布在两大山带之间的长廊地带,一般称其为闽江上游地区,其它如汀江、九龙江、晋江和交溪等中上游,也都有分布。
福建沿海与内陆不多的小平原
基本与河流分布对应,也是人口集中之所在▼
同时,福建的经纬度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它的海陆位置与坐标位置,共同决定了当地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成为福建环境的塑造因素之一。
这一气候下,福建也是会遭遇台风的
(即便有台湾岛作为海上屏障)
超强台风莫兰蒂 (2016年)就是在厦门登陆▼
福建的山海在亚热带气候的长期作用下,被动产生的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土层深厚、气候暖湿,促进植物生长。由于亚热带气候气温高、降水多,也有利于植物生长。包括森林在内的绿色植物具有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环境和培育物种基因等多种功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家建公园城市
福建把城市建在森林里
(图: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福建复杂多样的地貌环境,也使得局部地区形成诸多中、小尺度的气候环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生长、栖息的场所,这也是福建生物资源种类多、资源丰富的另一大原因所在。
众所周知,灵长类(除了人类)都挺挑环境的▼
福建武夷山还是“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的栖息地之一
(图:图虫创意)▼
植物王国
福建植物由于主体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其最基本的是与两个气候地带相适应的两种地带性植被类型,即南亚热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再加上福建本身地势高低悬殊,地势升高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也使福建兼具温带植物区系的某些种类成分。如此一来,本身由于大气候因素而多样的植被,在小气候因素的再次作用下,更加丰富了。
福建山多,长在山上的树就更多了
山林一多,物种丰富性自然也就上来了▼
从福建的植物区系来看,以热带、亚热带的科、属、种为主;属于温带植物区系成分虽少,但丰富了福建的植被种类,例如针叶树种黄山松、铁杉和柳杉等便是代表。
不同气候带的植物都能在福建的山野间
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处
(图:图虫创意)▼
第四纪冰川是现存生物形成的一个重大因素,福建由于受该影响较小,所以目前还留存着冰期前的某些古老的植物种类,比如水松、竹柏、长叶榧、孔雀杉、钟萼木、鹅掌楸等。
钟萼木又名“伯乐树”是中国特有树种
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伯乐树有亿点点好看 图:shutterstock)▼
福建的非地带性植物群落也值得一探,最常见的是滨海潮间带泥滩上的盐沼植物群落和滨海的沙生植物群落。后者主要成分如过江藤、单叶蔓荆、露兜树等,均为喜热性的旱性植物,既不同于温带内陆的荒漠植物,也不同于热带、亚热带荒漠植物。
充满热带风情的露兜树其实不是在热带才有
友情提示:露兜果可食用但有毒,需处理后食用
(图:图虫创意)▼
为了保护植被,福建与中国其他省份类似,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毕竟这是植物保护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果论及福建省内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区,那必然非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段)莫属,毕竟这是中国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入选保护区之一。
抖音@一方见地的“一日一植物”话题视频
已经达到6.6亿次播放▼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段)的天然植被,是我国东南部地区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特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仅保留原生类型,而且面积也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居首位,森林覆盖率达95%。
抖音@绿色中国:武夷山国家公园陆续发现了11个动植物新物种▼
武夷山地势的高低悬殊影响水热变化而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带,从而成为研究整个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及生态递变规律的理想场所。尤其是主峰黄岗山附近,从下而上突出的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五个植被型。
位于福建西南部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也有看点,它介于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属于玳瑁山脉的一部分。保护区内自然地带属于中亚热带,同时又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区内由于山峰林立,地形崎岖陡险,生态环境悬殊。
游客们在梅花山可以看到珍稀的华南虎和各种野生动物
(抖音@爱吃的肉肉、@连小米)▼
其中,在区内有6株被称为“杉木王”的古老杉木,最大的一株生长在“将军山保护片”外围的罗胜村旁。
罗胜村的千年古杉树(抖音@连城攻略)▼
戴云山是福建的第二高山,主峰海拔1856米,是晋江和闽江支流尤溪、大樟溪以及九龙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晋江平原的天然屏障。由此,它所处的保护区境内,山峦起伏,植被茂密。
朝日凌顶戴云山,苍绿层峦映山间
(图:图虫创意)▼
历史上这一带曾有“异鸟间关,猕猴群队,见人不畏避”的记载,此外还有特产竹类德化玉山竹、长耳玉山竹,以及红豆杉等植物。
在闽北地区,有一处名为“三千八百坎”的著名景观,它便位于南平的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三千八百坎”顾名思义,这里的保护区为较典型的断块山,坡度较大,该处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拥有樟树等等珍稀树种。除此之外,区内还有黑熊、岩羊、云豹、大灵猫、苏门羚等珍贵野生动物。
三楼村巨大的的千年樟树(抖音@阿年看南平(叶光年))▼
昆虫福地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只是植物,福建也是我国野生动物的重点产区。按动物地理区划,福建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亚区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动物区系,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59种,占国家重点保护种类的39.9%。
福建包含两个动物区系亚区
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
不过一说到野生动物方面的相关话题,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各种活泼可爱的蠢萌动物。然而对于福建而言,还有一大类别的动物也值得一看,毕竟它也是福建野生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福建昆虫。
今年刚发现的新品种天宝岩肿腿迷甲
它的小肿腿并不影响它的可爱▼
福建的简称众所周知,这就是“闽”,“门”里关着“虫”,虽然这个“虫”的意思一般被解释为蛇,并不是昆虫的意思,但是光看字型,福建昆虫资源极为丰富,简称里面也包含“虫”字型的元素,也算是一种奇妙的巧合了。
由于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因素,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福建人对于昆虫的研究,也极为方便。
在抖音上,有一位拥有68万粉丝的博主@好样说虫子,他每天向网友科普各类昆虫,解说虫子名字的由来以及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由于刻板印象,也许人们看到这个描述,会以为这个博主会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中年人或者是老者。实际恰恰相反,这位博主只有12岁。
在户外随时偶遇各类昆虫并随时开讲(抖音@好样说虫子)▼
12岁的倪皓洋,熟知昆虫种类和习性,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饲养各类昆虫和去野外找虫子。他从小就对昆虫充满兴趣,两岁多时看到一只蟑螂探出脑袋,也一点不害怕,还和外公一起找了盒子,偷偷养了两只蟑螂。
长大以后,倪皓洋学到更多昆虫知识,便经常和妈妈科普虫子。每次过年过节,他最想要的礼物也是虫子。如今,倪皓洋的家像个小型的昆虫世界,最多的时候家里养了几十种、上百只虫子。而他的妈妈虽然怕虫子,但为了孩子的爱好,也一直帮他把探索拍成短视频。
也会在家中展示捕捉到的昆虫
道出他们的来历(抖音@好样说虫子)▼
除了@好样说虫子,他的师傅刘鹏宇@虫林野趣,也做科普。刘鹏宇玩虫三十多年,拥有众多昆虫标本,有的如巴掌大,有的似蚊子一般小,虽数量众多,但看得出每一个标本都处理得极具匠心,昆虫体表的绒毛、触角细微而生动。
皓洋参观着(抖音@好样说虫子)满墙的昆虫标本
几乎能叫出每一个昆虫的名字▼
@小阳的昆虫世界,也是一位在福州的昆虫科普创作者,名叫郑霄阳,拥有248.4万粉丝。他最火的一部作品是一段关于兰花螳螂的十二秒视频。这段视频展现了三只娇小美丽的粉白色螳螂的细微动作,出人意外地火“出圈”了,吸引了近四千万人次观看,有144万人点赞。
兰花螳螂完美伪装成了一朵兰花(抖音@小阳的昆虫世界)▼
这三只兰花螳螂,也为郑霄阳打开了在互联网上做昆虫科普的大门,让上千万人看到了他精心创造的“小阳的昆虫世界”。
动植物生态类科普创作者的爆火,以及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甚至是参与其中。随着时间潜移默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自然科普生态。
根据2022年度《抖音自然科普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自然科普相关视频累计获赞11亿次。“90后”在自然科普创作者中占比超过45%,俨然成为这股科普热潮的主力人群,在这其中,“00后”用户群体对自然科普内容的偏爱程度最高。
犹如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的人,把自然科普、生态保护的理念传承下去。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壹图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