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婚俗

杨登堂

彝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漾濞是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自治县,漾濞彝族是漾濞境内居住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漾濞彝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一起以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辛勤劳动,开拓和推动了漾濞地区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漾濞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的彝族风俗民情,有独特的彝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为更好地研究漾濞彝族婚嫁习俗,本文就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婚俗作一简要论述。

漾濞彝族共有三个支系,人数最多的是喇鲁(云南书面记作腊罗),其次是聂苏(罗武)、诺苏。

腊罗支系主要居住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泼”他称“土族”或“土家”,(la lo),毕摩经中称“喇鲁”,“喇”是虎,“鲁”是龙。这支彝族定居历史悠久,属唐代南诏族属乌蛮的后裔,唐代,在哀牢山脉和大理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主集团,史称六诏,在六诏中,蒙舍诏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势力最强。蒙嶲诏地盘最大,势力仅次于蒙舍诏。六诏的族属除越析诏为么些蛮,(今纳西族的先民)外,其余五诏均为乌蛮,也就是今天的彝族。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蒙舍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以乌蛮为主的联合白蛮(今白族的先民)为统治阶级的南诏国家政权,次年皮罗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历史上,今县境南部彝区大部和中部彝区大部久属巍山,所以形成这部分地区居住的彝族腊罗支系为“乌蛮部落”后裔的格局。今南部瓦厂、龙潭、鸡街等地区是漾濞开发最早的地区,口碑资料相传,这些地区的左、常、杨、习、马等姓彝族,原来居住在漾濞江东岸的蒙化,南诏政权被南诏清平官郑买嗣颠覆后,才迁至漾濞江西。他们开发了漾濞江西岸的漾濞广大地区,其中的左姓彝族历史上是蒙化府世袭土官的左氏家族的后裔,今平坡、顺濞等地区的彝族,主要有熊、罗、蒙、杨、茶等姓,也是土著民族。该支系主要分布在龙潭、瓦厂、鸡街、顺濞、富恒、太平、平坡七个乡镇,其他乡镇间有分布。六诏时蒙嶲诏,后来的样备诏诏址就在今蒙光村,漾濞的蒙姓彝族、部分其它姓的彝族都是蒙嶲诏(样备诏)的后裔,都属于腊罗支系彝族,在漾濞境内,腊罗支系彝族分布最广,人数最多。根据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该支系彝族人数已达到12115人。

漾濞腊罗支系彝族的家庭组织是父系式的小家庭,家庭以父为家长,负责掌握家的经济生活、婚丧及外事等,虽然如此,但在处理家庭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经济上的问题,母亲不点头,父亲则不擅自作主,因此腊罗妇女在家中自有重要的支配权,表面上父亲为家长,在外人面前,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母亲不能在外人面前直接反驳其观点意见,其实权则母亲掌握,所以母亲乃内当家,或称“二当家”当然不千篇一律,少数有例外的。腊罗子女结婚后,除幼子外均必须分锅吃饭,另立门户,自谋生活。幼子与父母居住并照料父母生活起居。其父母的生活费用以弟兄人数平均负担,父母的财产亦须平均分配,父母去世也由兄弟共同送终。嫁出去的女儿无父母财产继承权。招家的女儿有继承权。父母去世后由长子主持家务,在腊罗彝族中普遍有“长哥为父,长嫂为母”之说。

漾濞腊罗彝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过去也有多妻的,但主要出现于一部分贵族统治阶级和正妻不能生育的家庭。在腊罗彝族中,婚姻仍然保留着各种限制,如家支内不得通婚,非表不婚等,而姑方和舅方子女则可优先结婚,在家庭中母舅的权力很大,凡处理家庭纠纷、分家、婚嫁、丧葬等母舅都要参与,否则难有定论。

漾濞彝族的故事(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婚俗)(1)

新中国成立以前,腊罗婚姻由父母包办,没有父母的同意婚姻是很难成功的,当然也有自由恋爱的,但还是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才能结婚。解放以后,自由恋爱由少数转为多数,但还是有父母包办的现象。腊罗彝族农村盛行早婚,一般14岁左右就开始谈论婚嫁事宜,解放后有婚姻法限制,这个问题逐步改善。

居住在漾濞境内的腊罗支系彝族,漾濞腊咯支系彝族是个爱歌舞的民族,青年男女喜欢通过唱歌跳舞来谈恋爱,唱得跳得合心合意,就通过歌舞互相定下终身。回村后就托媒人说亲,也有的虽在歌舞场上相约定终身,但要经一年的了解,在第二年或者在本年内的下一个相聚日里,在散场后定亲或托媒去说亲。经过女方父母同意,便择日定亲。定亲时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聘金、聘礼。   

彝族群众很讲究礼节,特别是对待婚姻大事。因此,在举行婚礼的头一天,男方要请人把一定数额的食品送到女方家,若是路程远的则要提前送去。第二天,亲戚朋友、乡邻到男女双方家帮助清扫庭院,铺松毛,备办宴客的食物和用具。彝族群众婚礼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在吹鼓手和大号师傅吹奏庆婚乐声中,举行献天地、敬祖宗、拜父母、拜姑舅和本家亲戚仪式,并且在举行拜堂仪式时新郎要给亲友果品、食物,亲友们回赠给金银首饰、钱财、衣服等物,以示祝贺。第二天,即迎亲,新郎到女家娶新娘,根据路程远近来决定往返时间。   

在出发前,都要举行献祖仪式,然后备6匹马,在鼓号声中去迎亲。到女方家后,在一位上辈人的指点下,把带来的服饰摆在女方家祖堂前,然后请阿闭念经文,并由他领着新郎去敬天地、献祖宗、拜父母。然后由女方父母给新郎右手系上红绸丝带,而后设宴招待迎亲的人们,席散后新郎由媒人领着叩拜女方舅、叔等长辈,收拾嫁妆后,便接新娘。这时的新娘脸遮红绸子,胸佩明镜,由哥哥背出门上马,然后便鸣放爆竹欢送迎亲的队伍返程。有的地方彝族因迎亲路程远,娶亲人便把男方为女方准备的衣物用具背到女方家,到晚上女方父母请歌手来唱“娶亲歌”或“送亲歌”,唱到一样拿出一样,如果歌手唱错了,娶亲的人把东西拿出来跟歌手嬉戏一番,把东西不给新郎新娘,却笑着装进自己包里,归娶亲的人所得。而歌手唱准的东西娶亲人拿不出来,他同样受到歌手的嬉戏,用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在这欢歌交接声中,由于唱与拿的差错,引得人们哄堂大笑,充满喜庆气氛。   

迎亲的队伍刚进村,男方家门口早已有人在迎候。由阿闭或长辈念“两朵彩云相结合,新郎新娘下马来”的退喜辞之类的词句,有的地方还要请歌手唱“迎亲歌”。新郎新娘进门后进行拜天、敬地、敬诸神后,新郎新娘争相进屋开堂门,据说谁先开门,今后就让谁当家。然后在洞房内还要献祖拜床,喝交杯蜂蜜甜茶,并向双方父母献敬糖或茶。第三天早上主人请乡帮吃饭,并收拾整理、归还借来的家具,新郎新娘准备礼物回门。

独特的漾濞腊咯彝族婚恋习俗。一般要经过恋爱、求亲、订婚、过礼、铺床、接亲、 退喜神、迎亲、婚宴、拜亲、闹房、回门几个步骤。

恋爱

自由恋爱的男女,有互赠“定情物”之俗,在腊罗彝族地区,以信物定情是常见的现象,男女相爱后相互赠金戒指、绣花鞋垫之类的信物,以确定双方爱情关系,成婚后对这些信物也十分宝贵的珍藏,以表示爱情日久天长,夫妻白头偕老。交换信物表示巩固双方关系,加深彼此的感情,退回信物则意味着绝情,赠送信物时,通常向对方说明信物来历及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特殊意义,接受信物者,则以另一信物回赠。这种方式是腊罗彝族的一种婚恋习惯,是一种文明的行为。不是自由恋爱的则是由父母亲包办,父母亲访问到什么地区有一个好姑娘,就四处打听有没有许配人家,姑娘的品行如何,家境怎样等等,如果基本如意了,就准备求亲事宜。父母包办也是要征得子女的同意,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强求的。

求亲

漾濞彝族的故事(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婚俗)(2)

不论是父母包办也好,自由恋爱也罢,均要请媒人求亲说合,谓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婚时要请媒人,媒人一般是族内亲戚, 当男方相中某女后(含男女暗中相好者),男方即请媒人到女家公开求亲。一般需要去三次,首次去主要是向女方家长表明求婚,带上四色礼,到女方家议婚,若女方将礼物收下,就证明同意议婚,若女方不接受礼物,则表示拒绝,女方同意后讨取被求之女的生肖(俗称“八字”),以备“合婚”;女方同意议婚后,男方家第二次又请媒人求婚,其礼物与前次增倍,还以双数为宜。且要父亲、叔伯或兄长同往,第二次去是奉告此对配偶的“合婚”情况,并要求女方家给予成全;第三次去,主要是商讨“定婚”事宜。男方每次去女方家去求亲,拜求婚时都必须带有一份礼品(一般是带酒、糖、面条、茶叶等四色礼,并且每件皆需为双数)。在求亲中,女方是否同意为门婚事,往往有一定的暗示:如首次去后,女方用鸡蛋腌菜汤招待男方并将礼品全都退回,即表示此婚事没有希望了;如二次去后,女方用青菜汤招待南方并退还一半礼品(或近半数礼品),则此婚事已基本允诺。

定婚

彝族婚俗中订婚是很庄重的。彝语为“志儿订”定婚当日,男方必须到女方家祭拜女方先祖;女方则请族中长者及重要亲戚请到家中宴席。男方在女方家祖宗神案前在女方家长的带领下对女方家族亲戚中的长者按女方的称呼一一拜认。献过酒后,即向社会公开表明此婚事已成定局,女方家长公开认求婚之男为“女婿”。意在行过此礼,婚事已定,当事人不得再有他念,别人更不得插足。订婚时须有重金作聘礼,但数量因家庭而定。一般360元、460元、660元不等,并协商好聘礼的数量如猪肉360斤酒60斤衣服4套或8套其多少因人因事而定,但均为偶数,还有女子的全套金银首饰、玉器之物都必不可少。如今改革开放了,则须以高档衣物、电器、电视机、电冰箱有的是小汽车等现代家具作为新婚陪嫁之物。姑娘出嫁的嫁衣一般都是自已缝制的,要用彝族手工刺绣而成,从帽子到鞋子一般要绣一年半载,嫁衣的精致程度体现姑娘的本领和聪明程度。一套衣服纯手工制作价值万元

漾濞彝族的故事(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婚俗)(3)

的工价费。女方还要给新娘准备一床裹背,以备生儿育女时用。

过礼

办婚事的头天,要把自己商量好的彩礼、猪肉、酒等送往女家 ,以资筹办婚事。

铺床

在筹办婚事的头天,要请族内的大妈或婶婶二至三人为新郎新娘订被子铺床,订被子时要在被子的四角分别订上分币一枚,中央订上五谷杂粮少许,订好后铺床时要请司仪说吉利,吉利如:“今日铺床,生对小子中状元”“第一铺儿孙满堂、第二铺金玉成山,第三铺龙凤呈祥,今日铺床,日子越过越舒心,左一床,又一床明天结婚更吉详”等等。晚上要请族内的一至二个童男压床,新郎要给压床的童男给红包,一般装68元、168元不等。

接亲

结婚那天男方带上18公斤肉,8公斤酒,熟鸡一只,苦荞面一团,喂奶钱16元8角到女方家,去时新郎由一陪郎做伴,介绍人(媒人)与夫妻俩同往,且选4对或6对青壮年夫妇随从,但必须是原配夫妻,另嫁或另娶者则不能去。其它的旗手、锣手、吹鼓手及抬嫁妆等若干人,前往女方家迎娶。

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彝家人认为:泼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后就不会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娶亲的队伍进了女方家门后,在供桌上点上香,磕完头,接着就开始展示带来的礼物,如衣服、鞋子、包头、钱币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妆,如:橱柜、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电、缝纫机等。这时候,由女方父母请来的歌师开始唱娶亲歌,唱一段,展示一样,且唱到什么就必须展示什么,不然歌师就要用簸箕在娶亲人的头上打三下,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展示完毕后,接着摆好香槟,请女方的舅辈来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打开红盒,给新郎披上两匹红彩带。一切完毕之后,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亲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乡亲。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后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动身回家。如果路远,女方家会热情地招待娶亲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当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广场上,人们通宵达旦地跳左脚舞。如果路近,当天就可以娶亲回家。

至女方门前,女方家一男一女专门接待,然后男女分别接入,其新郎由新娘的亲哥或弟接进门,进门至堂前,先传苦茶后传甜茶,(即先苦后甜之意),最后传酒(天长日久之意)。继而,待席入座,宴请男方家之客要第一巡,吹鼓手为独席。

席前媒人需到厨内,向厨子、茶倌、抬盘者一一作揖致谢,席上第一盘菜是清汤,以其之上则横置一大葱,意:青龙过江,此时,新郎取出银元数块,并由陪郎代为放入盘中,后即撤回厨内,其一,是女家欲试女婿才学如何,其二为女婿回敬众亲,以礼相待,一礼一答,表示欠意。

漾濞彝族的故事(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婚俗)(4)

席毕,敬酒开始。堂内设有香案,案上供酒食、果品。新郎跪于堂前,拜见岳父、岳母、叔伯、兄长、姐妹,并各敬喜酒三杯。

亲娘出嫁前有“哭嫁”习俗,其母亲、姐妹们和女伴围聚火塘边,伴着新娘一起哭,诉说姑娘内心的悲伤和难分难舍之情。“哭嫁”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礼俗,实际上是彝族妇女对封建时代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和怨恨。数千年来在彝族社会中,世代相传,沿袭成俗。其哭嫁内容也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哭嫁内容是彝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母舅发嫁妆,将箱柜、嫁妆抬至院中,新娘在房间中,头顶遮羞布,发扎一红线,且长拖于后,身着一身自己精心绣制的彝族服饰,足穿彝族绣花鞋。由胞兄从床边窗口背出,直至院中,站在一只凳子上,把新娘交给媒人,并由一伴娘随从,迎娶时,新娘、新郎骑马,新娘专有一男一女招乎。由四对或六对夫妇送亲,其人数与男家接亲的人数相等。路上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前往男家。

漾濞腊罗支糸彝族,有些他方还保留有抢婚的习俗。所谓抢婚。其实都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同意、媒人说好了的,抢婚只是一种娶嫁的形式。男方派出的人一边给女方家送彩礼,一边用毡子强行把姑娘裹走。这时女方家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对付男方来抢婚的人,并把黑黑的锅灰打在抢婚者的脸上。当把姑娘抢回男方家时,抢氏的人们一个个锅灰满面,黑不溜秋的,常逗得宾客开怀大笑。在滇南等地,抢婚的地点、时间都是事先约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里劳动、在村边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抢走了。抢到的姑娘直接被领到男方家的堂屋。按当地彝族的风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识着正式缔结婚关系了,就不能再跑了。不管用什么形式抢亲,把姑娘抢到新郎家后,都要按当地彝族的习俗,举行婚礼,并宴请宾客。对于抢婚。彝族人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当人们进行上述活动的时候,新娘一般在楼上梳妆打扮,作出嫁前的准备。动身之前女方的舅辈带着新郎去女方家祖宗牌位前拜别,新娘则由哥哥或弟弟从楼上背到堂屋门外与新郎一同上路,媒人在后招呼所有女方家的客人去送亲。送亲的队伍以一对年轻夫妇为主,其余的姑娘的同伴或较亲的小辈,他们可以一直送到男方家。

退喜神

至男方家门口,迎送的人马都要停下来,暂不进门,需进行“退喜神”仪式,由阿毕主持。喜神香案置于大门口,即在大门口摆一张高桌子,上面放一个大托盘,盘里装有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和一些糕点、五谷、盐、茶等物,再放一个装满粮食的升或斗,再放上小秤、红色毯子之类的东西,由“阿闭”诵一些祷告语并领着新郎、新娘,面对桌子磕三次头(第一次磕3个,第二次磕6个,第三次磕3个)。然后,新郎、新娘才能进门。

迎亲

喜神退毕,新娘进大门时需举行对歌仪式新郎问新娘答,双方一问一答、对歌后才能入门。新娘由男方家平辈少妇引进大门,进大门时,要跨过早己准备好的火盆上。至客堂前,新郎新娘双双跪下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毕,新郎新娘争先恐后的跑进洞房,具说,谁先进洞房,以后就谁当家,谁掌权。在洞房中,一中年妇女主持,要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后新郎走出洞房,来自女方家的女宾则陪着新娘留在房中,按传统习俗,晚饭时,新娘一天不得吃两家饭,由陪娘把女方带来的饭菜热了给新娘,并邀约新朗陪着吃。

当天晚上,大多在新郎家院子里举行"打歌"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歌手和客人一起尽情欢歌,男方家大宴宾客之后,在青棚院心中烧一堆火,在家围着火堆弹弦子、唱调子、打歌跳舞,这时,新郎和新娘也参加到跳舞的行列中,大家围成圆圈,尽情地唱和跳,且往往跳到天亮。以表示对婚礼的祝贺。

婚宴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喜气洋洋,亲朋满座。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彬外披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断地演唱着富有民族情调的(青棚调),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歌声不停,唢呐声不断。

婚宴时须选择吉日良辰,届时亲友们和村寨里的乡亲都来帮忙,名曰相帮,杀鸡、宰猪,备办伙食,院内搭上青蓬,蓬顶以布盖之,腊罗彝族办喜宴时,大门悬挂一匹鲜红彩布,客堂亦挂红彩,特大喜字贴其堂中,门帖红对喜联,满院生辉,喜气盈门。彝族的婚宴,往往以“跳菜”助兴。“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漾濞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主持办事的“总理”一声令下,一个人三个手指撑一菜盘(共8碗)入场。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下菜的人要手急眼快,如果跳菜人员走过,下菜的没有按桌如数把菜下够,下菜人员只能到厨房里面自已去端,也算是对下菜人员的惩罚,所以下菜的也不敢怠慢,要一环紧扣一环,有条不纹的进行。把菜摆放在桌子上。盘碟的摆放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结婚当晚,摆成圆形,第二天早上则摆成梅花形。婚宴中,吹鼓手不得与客人同席,必须单独进食。

拜亲

拜亲礼仪在婚礼第二天早上举行。即由“总理”主持,在正房祖宗神案前,在吹鼓手演奏的喜乐的伴奏下进行。新郎、新娘双双向男方家族长者及主要亲戚行拜认亲之礼,跪拜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受拜者送一双鞋或者自己亲手缝制的衣物,受拜者也必须给新郎、新娘馈赠一个红包,内装人民币100元以上,多者不限。

闹房

新婚之夜,腊罗彝族有闹新房的习俗,一般是同辈人打趣戏耍新郎新娘,小孩们跟新娘要喜糖吃。晚上,男方家举行歌会,歌会在天井内举行,供桌上摆了喜神升斗,内装大米,上置红香三柱,喜神马一副,红腊烛一对,梅枝一杈,秤一杆,松明节一对,黄钱锡箔三对,盐帽一个,茶一包小红旗三面,茶、酒各三杯,谷花一把。事前,把族内叔伯、父母及亲友请至堂内,长辈在前,晚辈在后,男女分两排于两边,请阿毕作祭,敬献喜神,敬长辈亲友喜酒、喜糖,敬至三巡,众亲开始对歌,一唱一合,男女同答颇有兴致,意味深长。对歌结束后,由男方家请来的打歌队在天井里开始打歌,打歌队在预先生好的篝火周围翩翩起舞,边跳边对唱,慢慢地周围的人群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打歌队伍中,开始一圈,慢慢地变成两圈三圈,整个客场都变成了歌舞的海洋,颇为热闹,一直通宵达旦。

结婚后,新娘开始改装,由黑布包头换下了绣花凉帽,从此由姑娘变成了家庭主妇。天亮后,新娘去挑两担水到厨房里,同时在灶里烧一把火,表示新娘已经开始在新郎家烧火做饭,从此就在新郎家生活了。这一天,新朗家还要宴请宾客,宾客大多是本氏族内的人,外来客人已经散去。

漾濞彝族的故事(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婚俗)(5)

,